林亚
1988年价格“闯关”,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抢购风。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但对提价仍持被动的不情愿心理,对价格改革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价格双轨制是从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形式,因与某些倒买倒卖和腐败有关,颇遭非议,国家也不准备长此以往。但问题远非那样简单,“双轨制”有其经济必然性。
所谓价格双轨,即同一种商品有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国家计划内的产品以计划内价格卖给国家,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增产,允许企业把计划外增产的部分以高于计划内的价格出售。
实行价格双轨制,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众所周知,价格反映的是资源的稀缺程度,供大于求的低价格,供不应求的高价格。但在我国,最稀有的资源一——土地以及水、木材、煤炭、石油、交通等,价格却很低。譬如生产一吨原煤的成本是40~50元,1990年以前以每吨20~30元出售,所以我国的煤矿大部分亏损,设备年久失修。1990年提价后,每吨差不多卖到40元,仍是勉强维持生产而已;石油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倍,全行业亏损;铁路多年失修,事故时有发生;北京市用水早已发生危机,但一些单位仍严重浪费。低价格还造成这些行业生产的萎缩,各地方、企业、外商的投资无不集中于价高利大的加工、旅游部门,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在这些行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通过行政方法投资,保证生产,靠定量供应压低消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接受定量供应。企业开始讲究经济效益,不愿再做亏本买卖。但由于价格信号不对,使企业无法进行经济核算。企业经营得好不好,在价格不合理的情况下,很难有正确评价,经营好的可以因为国家定价低而亏损,经营一般的却可因定价高而赚大钱。在计划体制下,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倒也无所谓;现在不同了,企业自负盈专亏了,承包了,再“亏”就“亏”自己了。因此,再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就必须理顺价格机制,使价格杠杆真正发挥利益分配的作用。
但是,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扭曲的价格体系很难一下子彻底改变,农副产品提价冲击消费和轻工业;交通能源提价冲击企业,我国铁路1/3是运煤的,煤炭与运输提价会推动电价;石油提价会推动化工原料价格;能源原材料价格全面上升,会推动加工工业的成本;工业成本上升,在企业不能破产的机制下,会推动产品价格上升,使企业把原材料涨价的因素吐到市场上转嫁给消费者,如果同时实行企业破产,就会增加大量失业:两者都会引起社会震动。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只能慢慢来。即使慢慢来,上述一系列连锁反应仍会程度不同地发生。
扭曲的价格体系必须理顺,又不能一下子理顺。价格偏低的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价格必须提高,又不能一下子提高,采取的过渡办法之一就是价格双轨制,在通货膨胀时期,一些紧缺资源原材料供不应求,计划外价格急剧抬高,刺激了生产。计划内价格在其带动下也随之上调,使偏低的价格趋于合理。
因此,双轨制是价格改革的一种形式。当然,这种形式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弊端,也给倒买倒卖和腐败以可乘之机。但实际上,坚持单一的计划价格,只要价格偏低,就一定有黑市,倒卖更严重。
双轨制意味着国家政策允许企业自己卖高价而不让二道贩子去卖高价,把计划价格和黑市价格差额的一部分从流通环节归到生产企业,增加企业收入,这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我们只能利用、限制双轨制,而不能马上取消它。治理整顿以来,有些生产资料如水泥和钢材,市场价格下降,接近了计划价格,已经实现了并轨,有的并到计划价,有的并到市场价,有的搞一个平均价。另一些产品仍然保持双轨制,经济如果再度膨胀,价差还会拉大。还有一些产品,特别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如房租水电煤,只要提高价格,就可能采取双轨形式:核定一个标准使用数量,标准内平价,标准外高价。双轨制给我们的启发是:要研究符合国情的改革方法和形式,既要大胆推动改革,又要减少改革的震动。前10年,中国人消费水平提高很快,带有还前30年欠帐的性质,同时也欠下后若干年的帐。在我们又跨上一个经济台阶之前,恐怕要过几年“原地踏步”的日子。
我国价格补贴,1990年为378.63亿元,比1953年增加了756倍。根据国际一般经验,财政补贴达到财政收入的40%,就是财政危机的临界点。1989年北京和一些大城市已经达到40%。这种重负国家不能长期承受,必须进行改革,即不断减少补贴。目前外贸补贴已经取消了大部分,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补贴也在大量减少,这也是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达到应有的水平。与人民日常生活直接发生关系的补贴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项,粮油。过去是压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78~1990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了273.9%,为了减少对城镇居民的冲击,农副产品的城市销售价格基本没变。1988年每斤食油的统购价比销售价高出0.51元,经营100斤食油由国家补贴51.15元。粮食也是如此。今年4月,国家对粮食销售价格作了较大幅度的上调,基本实现了购销同价,这是取消价格补贴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项,水电煤气。近年来民用耗电量由于家用电器的猛增而猛增,水和煤气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而变得供不应求。因此,水电煤气低价不利于节约宝贵的能源,同时煤炭价格也要上调,水电煤气不能再保持原价了。
第三项,医药。公费医疗产生了对药品的极大浪费,本身就需要不断改革。另外医疗费用也存不断提高,使得许多单位再也无力维持实行了多年的实报实销的公费医疗制度,不得不实行改革,让自己的职工支付部分医疗费用。
第四项,住房。住房补贴一直是国家的一项巨大支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意义很大。提高房租并鼓励买房,首先可以使盖房修房经营房产有利可图,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其次可以解决行政分配住房产生的苦乐不均;第三可以促使人们从多要房变为少要房。因此,住房制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取消补贴意味着生活必需品涨价,广大居民感到有压力,这里既有经济承受力又有心理承受力。在经济上,一般收入的人占大多数,生活比较紧张,买一两个大件可以,但如果日常生活诸多支出,包括房租水电煤气价格及学费医疗费等都在提高,就难以承受了。因此在涨价时政府很慎重,许多急于调整的价格都推迟了,直到企业亏损到难以生产,财政又十分困难无力补贴时,才分步调整,并给居民以一定补偿。但是居民的心理承受力更弱,多年来习惯了享受国家住房、水电煤气的补贴,治病上学不交费,使用起来大手大脚,在家计支出中也没有把涨价因素列入合理开支,虽然家里储蓄不少。但那是准备买大件的,如果让人们挤出这部分钱去交纳新的涨价部分,如果不提高工资,就会降低预期的生活水平,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利益总是刚性的,补贴开始不给没意见,给了再收回就难了。然而补贴制度不改是不行的,经济规律如此。靠补贴刺激生产,保障消费,既造成严重浪费,又打击生产,早晚使财政无法维持。因此,必须改变社会心理状态,让人们知道:第一,前几年消费水平提高很快,带有还前30年欠帐的性质,以后一个时期不可能继续如此。第二,欲改变生活,只有靠自己勤奋工作增加收入,而不能躺在铁饭碗和补贴上白吃。第三,物价上涨,补贴减少,是客观规律,自己的实际生活降低还是提高,主要取决于收入多少,怨天尤人是没有用处的,只能耽误自己。
价格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利益调整改善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现在要深化改革,就必然调整一部分不合理的利益,包括企业不能再靠不合理的价格赚钱,不能再靠国家补贴过日子,个人也不能靠补贴维持高水平的生活。社会救济只供生活困难者维持生活,与补贴性质不同,所有有正常能力的人都应自立自强,不要寄希望于社会救济,这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青年是最有活力、最不怕竞争的一部分,他们向往的绝对不是平均主义的补贴的增加,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在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改善生活。因此,对于改革,包括价格改革,广大青年朋友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从利益上,都应举双手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