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晔
《编辑部的故事》刚刚在北京的电视上播出,辽远的澳洲就有些人注视着。这些人中的个别者,甚至是在这戏尚未完工时就注视着它的进展了。
中国大陆之外的这些人,并非仅澳洲才有,这是无疑的。但是,这并不止是因着“该剧通过《人间指南》编辑部六位编辑与社会各层面接触的过程,打开了一个了解当代中国人生活和心态的窗口”。对于汉学家,特别是“所谓汉学家”们,这个窗口绝不会比较一般的观众,也就是拥有真正的编辑部的故事的中国观众们更算个空气流通的孔道。
从《北京晚报》的“编辑部大家谈”(共收到三千余来稿,发表四十余篇),人们发现有人认为这戏很假,不合情理,“难道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吗?”也有人觉得它太真实了,“连灵魂的隐私也统统搬上荧幕”,于是“我们反而感到不自在和不习惯了”。
从《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一书,人们知道这戏的编剧们在动笔之前有这样的精彩对白:“不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吧,观众不爱看,说深了吧,不定哪句话捅了漏子”;“没有人物命运勾着观众,全靠对话上有彩儿,句句得说到群众心里去还得站在党的这边儿”;“我们把住一大原则,只触及社会问题,不涉及体制问题”;“对,咱们是善意的,把住这一点,就不会被枪毙。”
看之后,观众们把《编辑部的故事》当成事儿;写之前,作者们把“故事的编辑部”当成事儿。若果这也是生活与心态的窗口,可就真是个事儿了。真是个事儿。
在这些事儿里,我这域外的读书人觉着小说《编辑部的故事》和《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这两本书值得认真看。值得看的原因之一是,书可以边看边想得从容,电视却不会有书那样多的时间空白给人认真看(实是听)和想一想。原因之二是,书里有电视以外的——故事儿。另外,一九九二年二月九日《北京晚报》上《生活中需要牛大姐》也非常重要,大值得看。为方便各位,我把这篇文章抄在下面,以免因翻查旧报之不易而错过:
生活中需要“牛大姐”
《编辑部的故事》中牛大姐像是作为陪衬出场的,场场地都在用公式化、教条化、传统化的语言教训别人。
但我想在此冒昧地讲一句:今天,我们生活中仍需要“牛大姐”。原因之一,虽然牛大姐总是在重复过去的原则话,但对今天那些不懂原则和不讲原则的人仍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原因之二,可能牛大姐内心和行动上没有嘴上常讲的那样好,但在关键时刻,却总是她第一个站出来同各种不良倾向和坏人作斗争。原因之三,尽管牛大姐讲话絮叨,水平不高,但她却总是提醒大家: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这对今天没有或不要政治概念的人是敲响了警钟。生活是复杂的,社会是万花筒,人是受社会影响又以自己言行来影响着社会。我们需要有生活工作中的开拓者、改革家,需要各种各样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人,也需要有“牛大姐”。
当然,除了牛大姐,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戈玲和刘书友,余得利和李冬宝,米继红和狗至子们,缺谁也不热闹。但是,谁主沉浮呢?
“谁主沉浮”这一集里,陈主编说自己年事已高,要退下来,余德利就抢先抓了主编室的钥匙,刘书友则相信以资历为序;牛大姐考虑由自己把握刊物政治方向时,李冬宝跟戈玲却设计着其实用不着设计,早在肚子里憋了太久的招术。
各位都很上劲儿,人人准备不计个人得失去堵主编这个枪眼儿一一“要说烂摊子,蒋介石给咱红色政权留下来的摊子烂不烂?咱党不是照样扛过来了?人无完人这话没错吧?可国家什么时候因为找不着‘完人就把领导的位置空出来不选了?大不了换的勤点儿。”
于是每人一票。
于是陈主编也是投自己一票。
于是陈主编当选。
我特别服气。除了陈主编,谁也不够主编《人间指南》的德性,生活中需要每一位,编辑部的故事绝不能少的却唯有陈主编——这出戏让我很明白这些道理。
倘若陈主编在交出主编室的钥匙时,没说“走时可别忘了锁门”这一句,人们恐怕会有比“连灵魂的隐私也统统搬上荧幕”更多的不自在和不习惯吧?好在现如今倒是谁也不会忘了锁门了,于是——
有时丢了钥匙,就把自己关在了外面。仅此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