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美国大宗枪杀案

1992-01-01 08:21张允文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2年5期
关键词:杀人枪支凶手

张允文

1991年10月16日午餐时分,位于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丁以北80公里的基林镇的“卢比咖啡馆”的快餐店同平日一样,200来名顾客正在就餐。突然,只见一辆蓝色的福特牌小型货车冲向快餐店,撞碎了落地玻璃窗,发出巨响,顿时玻璃碎片四溅。有几名好心人还以为出了车祸,立即趋前搭救驾车者。这时从驾驶座上跳下一名中年男子。此人脸色铁青,眼神射出凶狠的冷光。他拔出一支奥地利制造的格卢克型9毫米口径的半自动手枪,不分青红皂白地向人群肆意射击,中弹者应声倒在血泊之中。瞬间,这家小小的快餐店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场。砰砰的枪声和妇女的尖叫声交织在一起,混乱中人们四散逃命,或钻到桌下,族拥成团,或平卧地毯上,躲避枪弹,而那冷酷无情的枪手则弯腰探向桌下,把枪口对准那些惊惶失色的妇女和儿童,连连扣动扳机。凶手一边射击,一边大声喊叫:“贝尔郡(基林镇所在地)就是这样对待我的!今天是回报的日子。”

餐厅里,歹徒不停地射击……那支一次可射17发子弹的半自动手枪只在装弹药时才暂停发射。

一位名叫温克的顾客正与凶手正面相对,凶手正欲扣动扳机,恰逢一名妇女试图乘机逃跑,可她未能摆脱杀身之祸:凶手转身向她背上开了枪。由于妇女引开了杀手的注意力,使温克得以逃离屠场,幸免于难。有人躲进了工业用洗碗机,第二天才敢出来,有人爬进了大冰箱,虽然全身冻伤,但保全了生命。

温克脱身后,餐店内依旧枪声不绝于耳。他想再救出一些被困在里面的顾客,于是从窗口挑逗凶手,试图引开他的注意力。果然不少顾客夺门而出,可是凶手的枪弹也跟踪而去。

警察闻声赶到现场并打伤了凶手。身中4弹的歹徒走进厕所,自杀身亡。此时,时间正好过去了10分钟,在这疯狂的10分钟里,包括凶手在内的23人送了命,其中妇女14名,伤者20多人,舆论称之为“地狱里的10分钟”,在大宗杀人历史上,又创新纪录。

大宗杀人的恶性事件在美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1986年8月一个夏天的清晨,埃德蒙邮局100多名职工正忙于检信。邮局的一名投递员,44岁的谢里尔来到办公大厅。只见他从容不迫地从随身携带的邮袋中取出两支手枪,脸不改色地向在场的同事射击,14名职工死于非命。

如果再往后回溯,另一桩大宗杀人的恶性事件也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丁市。一名枪手从得克萨斯大学的高楼上向下面的行人扫射,造成16人丧生的悲剧。

1989年1月17日,24岁的流浪汉汉珀迪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斯托克顿一所小学,用AK47半自动步枪杀死5名儿童,伤29名学生和一名教师。类似这样的凶杀事例还可以举出一些。

华盛顿天天有人死于枪弹,在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则平均每周二三十人被杀,这还不包括使用枪支以外的杀人事件。每年被枪杀的警察也达70人左右。

每当发生大宗杀人的恶性事件后,议论最多的首先是杀人的动机。死伤者都是无辜百姓,凶手为什么偏要向他们下毒手?上面提到的一些恶性事件,多数都涉及失业或受到解职的威胁,处于绝望的凶手把对社会的仇恨发泄到无辜居民身上。

制造基林镇快餐店血腥事件的男子叫亨纳德,35岁,是一名失业的商船海员。两年前由于被查出藏有毒品而被捕,随即被没收了海员执照。他的杀人动机可能是发泄对贝尔郡的不满。谢里尔的杀人动机则是因为受到管理人员的训斥和解职的威胁,于是拿同事的生命来出气。显然,社会、生活的压力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还发现,杀人犯都是些性格孤癖、乖戾、独往独来的怪人,其中不乏神经失常者。然而,很多大宗杀人事件中,凶手的动机是弄不清楚的。犯罪学家、社会学专家研究这类案件的专著对此类事件的社会根源、凶手的心理状态、杀人动机作种种分析,从性激素到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经济因素到电影、电视的影响,力图寻找答案,但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谈不上杜绝此类社会现象的灵丹妙方。

如果关于大宗杀人事件的社会、精神、经济原因,学者说法不一的话,那么发生此类恶性事件的客观条件则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美国社会中枪支泛滥已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瘟疫。美国每年死于枪杀的人多达2万以上。大宗杀人者用的武器都是枪支,而且往往是自动或半自动武器。

美国在1968年通过了“枪支控制法”,对枪支的买卖作了一些限制。但是,这项法律丝毫未能遏止枪支在美国社会的泛滥,而且被国会一再削弱。当问及负责枪支管理的联邦烟、酒、火器管理局局长希金斯能否解决枪支泛滥的问题时,他说:“估计民间持枪者约7000多万,实际数字远远超过1亿,根本无法控制。”

非法执枪者的数字是永远弄不清的。以纽约为例,非法持枪者少说不下一两百万,每年没收的无照枪支就达9000多支。同纽约一样,首都华盛顿也是枪支管制很严的城市,但开车二三十分钟到弗吉尼亚州,就可以到任何一家枪店购买枪支。买主需要做的无非是出示汽车驾驶执照,填一张表格,回答诸如曾否被捕过,有无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至于所填内容是否属实,谁也不会去调查核实。美国有22个州的法律规定购枪者要等待一周,以便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填表内容才能取枪,但是28个州并无此法律,因此22个州的“等待一周”的法律规定形同虚设。

每当发生大宗杀人的恶性事件,总要出现枪支控制之争。反对枪支控制的代表性组织“全国来福枪协会”是美国势力最强大的院外集团之一。这个组织每年收入达7000多万美元,大部分来自枪支制造商,用于国会游说和每年广告的开支就达400万。这个组织的会员中不乏政界高层权势人物和豪富。如前总统里根和现任总统布什都是它的终身会员。与这个组织相对抗的是全国警察局组成的警察协会,可它每年的开支只有一两万美元,根本不是全国来福枪协会的对手。但是他们的主张得到公众的支持,舆论在他们一边。问题是,不论公众要求严格控制枪支的呼声多高,国会总是屈服于全国来福枪协会的压力,使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争论总是有利于全国来福枪协会。全国来福枪协会肆无忌惮地游说国会,要求修改1968年的枪支控制法,这个组织甚至还要求容许使用消声器这种暗杀者使用的枪支设备;要求买卖穿甲弹,这是种所谓“专杀警察的子弹”,因为能穿透警察的防弹背心。全国来福枪协会的主张真可谓登峰造极,却仍是美国社会中一个令人畏惧的游说集团,受到上层人物的支持,使枪支泛滥无法遏止。

枪支泛滥成灾的另一个原因,是枪支制造商、代理商以及武器走私犯利欲熏心,不愿放弃巨额利润。一些自动武器的利润达400%以上。由于巨额利润的诱惑,休想煞住枪支走私风。美国每年举办数以千计的枪支展览会,参观者可当场购买任何枪支和枪支零件。

武器走私活动猖獗,枪支的非法买卖无法控制,枪支泛滥愈演愈烈,不可收拾。更严重者,私人手中的机枪也在迅速增加。美国专题纪录片《枪支啊,枪支》中说了一句令人不寒而栗的话:“我们正以惊人的速度互相残杀和自杀!”事实上,美国在越战中阵亡军人共58021人,但在同一时期中美国国内死于枪杀的美国人却在7万以上!

基林镇的血腥屠杀中23人成了枪下鬼,这个数字比这个镇死于海湾战争的人多出一倍!

那些在国会辩论枪支管制的议员们从基林镇血淋淋的现实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没有呢?发生屠杀事件时,正好国会在辩论关于禁止13种攻击性武器的议案,结果以247票对177票否决了这项议案。《新闻周刊》感慨地说:“……23人丧生的恐怖事件未能抗衡权势集团全国来福枪协会。什么教训也没有吸取。”

在专题电视片《枪支啊,枪支》的结层,主持人说了一句令人心惊的话:“观众可意识到,在我们拍摄此片的两天中,已有150人死于同胞的枪弹!”这种话对有200多万会员的全国来福枪协会来说,又有多少作用?国会议员照理应代表民意,绝大多数公众坚决主张实行严格的枪支管制法,但是在权势集团面前议员们只能违背民意。这就是美国的现实。

(静萍摘自《大地》)

猜你喜欢
杀人枪支凶手
处死“凶手”
可怕的杀人风
第二个凶手
“枪支共享”
澳大利亚民众上缴逾5.7万支非法持有枪支
真正的凶手
可怕的杀人风
谁是凶手
曾子杀人
杀人的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