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
在常人眼中,他们前程似锦。
王之龙先生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法学院和管理学院、波士顿萨福克大学法学院和管理学院教授。在向那些金发碧眼的美国学生讲授比较商法、国际经济法和中国经济法之前,他还先后从业于休期赫伯律师事务所和杜诺万律师事务所……
武晓骥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曾供职于经贸部所属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咨询公司并负责法律部工作,后成为长城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1985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院深造,并在美国的律师事务所实习……
肖微的法学硕士学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授予的。从1984年起,他便先后在北京市司法局和国家司法部的律师事务所任职,并在海南省创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
储贺军在大学学的是英语,当他走出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时,拿到的却是法学硕士学位。凭借着熟练的英语和对法律的谙熟,他在司法部从事涉外经济律师工作……
段海海,这位从名字上会被人们误认为男性的女律师,同样拥有法学硕士学位,先是在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从业,继而又受聘于北京首家日本独资企业大洋·阿斯克T&A;(北京)有限公司,从事公司创业及经营管理活动……
太令人艳羡了,他们捧着的是镀金铁饭碗。但他们都把自己手中那只很多人求之不得的饭碗扔了,将自己的档案往人才交流中心一放,借了两万块钱,开了一家合作制律师事务所,说白了,他们当上了“个体律师”。他们为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取了个具有儒家味道的名字——君合律师事务所。
5位合伙人中,除王先生年纪较大外,其余4人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君合”是时代的产物。不能想像,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为背景,中国大地上会出现“君合”这样的以涉外经济法律事务为主要业务的合作制律师事务所。
打开局面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是律师。当多数中国人还没有认识到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时,律师便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他们又是律师界的“个体户”,而那些有涉外经济业务的单位多又名声显赫,是中国企业中的“贵族”。最初建立业务关系,他们总能从对方谦和客气的话语中体会到或多或少的不信任感。
他们没有靠山和借以蔽荫的大树,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建立良好的“君合形象”。
既然是承办涉外经济法律事务,办公地点必须像样,于是,他们倾其所有,租用了一间极规范的办公室。他们口袋中只有两万元,办公室年租金是4万,只好分期付款。每个“君合人”上班时,着装必须整洁得体,从外观上必须给人以信任感。
外在形象是容易建立的,而工作形象的建立却是艰苦的。对于工作形象的要求,他们对自己是极苛刻的。
1989年6月5日,北京街头一片狼藉,到处是烧焦的汽车,空中时有流弹呼啸而过,公共交通几乎完全中断,许多北京人在这一天都没了上班的概念。而肖微必须走出家门,这是事先定好了的。君合律师事务所成立后第一项大业务便是协助中国一家公司与日本商谈水煤浆工程投资,投资额近2亿美元。而这一天正是会谈日期之一。肖微没有接到会谈取消的通知,他必须按时赴会。会谈地点是在国际信托公司大厦,距肖微的家有数公里之遥,这段路程肖微必须靠双脚一步步走完。他决不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每当枪声响起,他便躲到树后面,枪声停了,继续往前走。他躲躲走走地终于按时赶到了会谈地点,然而,除了他和一名翻译外,中日双方主谈代表均未到场,会谈取消了,日方代表处的工作人员人手一个应急包,摆出了随时准备撤离的架势。事后,中方人员得知了这一情况,对君合的律师大加赞赏,于是,君合律师事务所的信誉陡增。
如果说肖微是以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为君合争得了某种信誉的话,那么,君合真正获得客户的彻底信赖,还是凭借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水煤浆工程是1983年立项的,到了1989年,日方有了大量用以签约的谈判文本,而中方尚未形成足以和对方讨价还价的有力文字。面对日方在内的严整阵容,将近6年的谈判,中方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当1989年君合的律师参与谈判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君合的律师协助中方代表规划了谈判议题、步骤,9月3日,当中日双方再一次坐下来谈判时,中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本。日方代表开始皱起眉头,几年来,他们一直感觉良好,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他们感受到牵着对方鼻子走的愉快。可今天,他们终于领略到了受制于人的感觉。他们发现,当中方代表有了律师的协助后,底气十足,谈判的进程正按中方的意图发展。于是,在谈判之外,他们对中方翻译表示,他们感到太别扭了。对方的感觉恰恰是对君合的律师最好的评价。中方的评价是,自有君合的律师协助后,谈判是有效率、有质量的。
1990年2月,项目合同在人民大会堂签约,而这一合同是以中方文本为基本依据的,这意味着在今后合同履约过程中,中方将取得主动地位。
酒香不怕巷子深,客户和业务接踵而来。君合的律师们意识到,声誉的确立是依靠卓有成效的工作,而维护已取得的成绩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
既然是从事国际经济法律事务,他们的工作标准必须以国际公认的法则来衡量,而效率则是这标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君合人最不能容忍拖沓。
一家国内公司委托君合律师事务所为一个项目拟定一份法律意见书,这意味着律师们除了查阅有关国际和国内的法律条文外,还必须将该项目彻底吃透,这才足以使意见书中的每一个条款缜密严谨。委托人考虑到了工作的难度,主动提出时间可以拖长,君合人则主动表示,一星期内将成稿交付委托人。工作是艰巨的。仅初稿便用了3天,大家一研究,不满意。第四天拿出了第二稿,仍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经推敲,发现思路有问题,于是,他们决定重来,这等于将前两稿的逻辑彻底推翻,重新在另一个思维轨道上操作。不必描述他们是如何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工作,就在他们给自己限定的日期内,委托人接到了令人满意的文本。他们以自己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委托人的经济效益。
一家瑞士公司委托君合提供所需的法律文本,在时间上提出了一个含糊的概念——“迅速答复”。“迅速”到什么程度?君合人立即给自己定了个时间表——不超过三天。第二天,初稿拿了出来,第一稿注定要被枪毙,这似乎是成了君合人的习惯,他们总是希望出自君合的法律意见书最大限度地严谨。于是,立刻修改,打印,中文的、英文的,一直干到深夜。秘书王威已是疲惫不堪。律师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律师是不坐班的,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是含混的。可秘书是坐班的,加班到这个时候已占用了她法定的休息时间,于是大家决定:明天让小王倒休一天。小王没说什么,可第二天一早,她照样坐在办公桌前。电话铃响了,她拿起听筒:“喂,这里是君合。”声音甜美,富有朝气。就在这最后一天的下午,王之龙先生又赶到办公室,带来了最终校定的英文稿。打印、装订,再发出去,已是晚8点多钟。这天是星期六。
如今,人们爱用“硬件”“软件”来评价某一单位的工作水准。每个律师都受过高水平系统法律教育,这使君合拥有一流的硬件,君合极重视自身的软件建设。这软件便是本着公正的守法的原则,倾尽全力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利的精神。
国内一家进出口公司将一个重大官司交给了君合去打。由于此案的复杂,先后已有4拨儿律师接手后又放弃了。对手是一家有一定来头的香港公司,他们试图在一次进口设备的贸易以及投资贷款业务中鲸吞大陆公司的数百万美元。当大陆公司发现对方这一企图时,对方已做足了手脚。面对复杂的背景关系和大量被对方有意搞乱的各种文件,原来的律师退缩了。君合接了下来。律师是依赖智慧工作的,但这智慧不是能掐会算,不是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推断,而是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这一案子的文字材料虽不是浩如烟海,却也足足地装满了一个中号旅行包。案子涉及的地点有北京、广东、上海、香港乃至国外。君合的律师对所有文字材料从内文条款到承办人签字,逐行进行研究。要去广东、香港调查,坐飞机、长途汽车,律师随身背着所有材料,夏天,只穿一件衬衫,沉重的旅行包在肩膀上勒出了一条血印。在彻底掌握了所有文件时,他们终于发现了对方的漏洞,同时,又得到了加拿大、利比亚有关方面的证词。官司怎么个打法他们已是心中有数。
在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上,君合的律师面前虽堆满了文件,但当涉及某一具体问题时,他似乎是随手一翻便立即可以拿出来为辩护提供佐证,而对方却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在法官的催促声中显得有些尴尬、窘迫。港商是不会轻易认输的,他们想尽办法为自己辩解。当君合的律师在法庭辩论中已占据主动时,终于使出了足以致对方于死地的杀手锏,认定对方在贸易过程中是蓄谋欺诈,此刻一个经济纠纷案转变了性质。港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如果在打“欺诈”案中败诉对自己将意味着什么,面对君合律师滴水不漏步步紧逼的言辞,他已清清楚楚地感到,败诉的只能是自己。回天无术,港商提出庭外解决……
委托人对君合律师的工作非常满意。
当然,不会人人都对他们满意。他们租用的是一座综合办公大楼中的一间办公室,这是一所晚上11点必须锁门且不准在楼内留宿的大楼。大楼内的服务员发现,每天需要去催促关灯的办公室只有一家——君合律师事务所。长此以往,服务员们内心的不满开始表面化了——“怎么你们总是加班开夜车?”律师们感到极过意不去却又无可奈何。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君合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名声越来越大。中外客户接踵而来,业务一个接着一个。工作排得满满的,1990年下半年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法律代表团到君合考察。
随着业务的扩展,君合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法学硕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系副主任的林克彤,来到君合作兼职律师;同样拥有国际法硕士头衔的吕家能,放弃了在国家财政部外事财务司的工作来到了君合……如今,君合已从一开始的5人发展到17人。
人们都说同行是冤家。而君合人正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一条知识分子有效合作的方式。在君合,并非一切静如秋水,并非靠温良恭俭让维护着一团和气。他们也有争吵,吵得拍桌子瞪眼睛摔东西,但吵过之后,一定要坐下来,争吵双方都要做彻底的自我批评,同时接受别人的批评。一切都要摆在桌面上,没有藏藏掖掖。无论是5位合伙人还是专、兼职律师,在君合,人人都是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工作的。这种合作气氛,按君合人的说法,是在“磨合”中形成的。
不能用一个笼统的概念来描述所有君合人的追求,只能这么说,每一个来君合工作的人都在奔向另一番前程,这前程很遥远,但君合提供了达到目的的可能。为了另一番前程,君合人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