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部负责人答本刊记者问 劳动就业:困难与希望

1990-08-28 03:47
中国青年 1990年4期
关键词:待业城镇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如何?

如何解决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

待业青年应作好哪些就业准备?

问:劳动就业问题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随着深化改革治理整顿的推进,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关心的热点。请您能否就大家的关心,谈谈我国劳动就业目前的状况,以及我们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建国40年来,我国的劳动就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8年底,城镇在业人口已达到14267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50%,相当于1949年的9.3倍。1979年以来,城镇新就业的劳动者累计7800多万人,现有城镇社会劳动者中有半数以上是近10年走上就业岗位的,城镇待业率从5.4%降至2%左右。工业化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使城乡劳动力的比例由1949年的1:10.8变为1978年的1:3.2,进而为1988年的1:2.8,在乡村劳动力也有近亿人转向非农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业人口的增加,是在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的同时实现的,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8年为18056元,分别是1949、1978年的6倍和1.62倍。

解放初期,在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我们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00多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对新成长的劳动力又作了安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广开门路的政策,实行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突破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开辟了创业式的就业道路。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使“文革”期间积累的城镇严重就业问题得以解决。逐年新增劳动力的大部分也得到安排。

40年来,我们建立起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队伍。其中女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37%,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劳动权利。城镇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已有7%以上得到安置。这支劳动大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同时,随着城镇就业面的扩大,每个劳动者所赡养的人口数(包括本人在内),已从1957年的3.29人、1978年的2.06人下降到1988年的1.79人,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当然也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资源和资金相对短缺,这些因素决定着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很难在短时期内根本改变,也不能期望以过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解决就业问题。对这个大环境要有足够的认识。

问:从有关材料上看到,今明两年是我国的就业高峰年,广大青年占就业者的绝大多数。而眼下的经济发展政策似乎给劳动就业带来一些困难,这是青年们议论和关心的最大问题。那么,这方面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看这个问题?

答:当前,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投资规模压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城镇待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就业问题再次突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劳动力资源数量增加过快。1988年全国城镇非农业人口比1978年增加了7638万人,增长幅度为61%,而1978年比1968年只增加1972万人,增长19%,后10年的净增数是前10年净增数的近4倍。人口基数不断加大,意味着劳动力资源数也相应地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数量过多,10年达4700万人,此外还有上千万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的农民尚未计算在内,加上70年代头几年我国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孩子陆续进入就业年龄,几股压力汇集在一起,超过了城镇的承受能力。

二是解决就业的经济环境不宽松。劳动就业是同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着的,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1979年就业高峰的缓解,最主要的是有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就业领域较为宽阔。而当前,为解决多年积累的问题,需要使过热的经济降温,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就业。在发展速度减缓的情况下,本来已饱和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国家资金、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运力方面对大中型企业实行倾斜政策以后,城镇集体经济生产经营不太景气;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待于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安置数量也很有限。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需求,加上国家实行财政信贷“双紧”方针,对扩大就业可能给予的扶持也不会很多,就业工作的难度很大。

三是结构性待业问题突出。目前待业人员的构成比10年前就业高峰时要复杂,当时以返城知青为主,他们有文化,又经过农村锻炼,择业要求不高;而现在,不仅有新成长的城镇青年,还有大量的“农转非”人员及二次待业人员,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业条件较差,即使生产需要也补不上去。加上为数不少的待业人员受“重国营、轻集体、鄙视个体”就业观念的影响,存在着单纯依赖国家或不切实际、挑肥拣瘦的思想,使一些特殊工种在城镇招不到人,用人单位只好聘用农村劳动力。这就增大了城镇就业压力。

总的来说,当前就业形势同1979年前后的就业高峰相比,持续时间可能长些,平抑难度也大些。调整经济要付出代价,待业率的升高必然会伴随调整而来,但只是暂时的,历次调整都是如此。当前只有坚定不移地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才能克服多年积累的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而使解决就业问题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把待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上,稳定就业局势,保证治理整顿顺利进行。

问:在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国家对劳动就业面临的困难准备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如何解除待业者的后顾之忧?

答:严格控制城镇劳动力机械增长,放慢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是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主要是要稳定和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劳动积累,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植树造林,修筑公路,增加农业后劲;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疏导他们“离土不离乡”,因地制宜发展林牧副渔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坚持就地消化和转移;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实行计划指导和统筹管理;通过指标控制与政策规定相结合的办法,使“农转非”的数量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与此同时,尽量减少失业人员的数量。对企业内的富余人员,积极开辟新的生产门路,组织技术培训、检修设备、整顿厂容和其它公益劳动,由企业内部消化,或者在企业与行业间进行余缺调剂,妥善安置。对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的企业,尽量采取兼并、转产的办法,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实现平稳转移。对下马工程、关停企业及撤并公司的人员,采取统筹安排、社会救济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使其各得其所。一时难以安置的,发给适当工资或生活费,组织培训。

最主要的还是进一步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特别是发挥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增强社会吸收就业的能力。一方面依靠全民所有制单位扶持举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安置待业人员的集体企业;一方面依靠社会力量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和个人消费资金,创办集体企业和其它经济实体。应该强调的是,以安置待业人员为主要目的,进行生产自救的劳动服务公司,是安置就业、发展经济、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好形式,应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与经济作用。对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要因势利导,鼓励它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乡镇企业增加新的工作岗位,解决一些城镇待业人员就业。为扩大就业,国家将在经费、信贷、税收、办照、场地等方面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

积极开展劳动就业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对策。其中包括改进和健全待业人员登记制度,以便准确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与动态;利用多种形式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引导城市青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就业道路;对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待业人员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待业保险制度,为符合条件的待业人员提供待业救济。同时,把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就业训练在调节劳动力储备、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就业能力中的作用。

问:城镇待业青年在就业前应作好哪些就业的准备?如何为国分忧?

答:劳动就业是全社会的大事,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就业需要广大青年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理解和支持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做好自己的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思想准备、劳动准备、技术准备等。处在待业期间的青年朋友,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或进各种补习学校学习知识,或去各种培训班培训技术,或广开门路自谋职业。做好了这些准备,一方面是为自己就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为国分忧。我们相信,只要广大青年朋友理解国家的困难,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就业高峰是可以平安渡过的。

猜你喜欢
待业城镇劳动力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文化边城镇远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