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美
35年前,当我还是日本东京女子美术大学的学生时,《中国青年》杂志便成了我最喜爱阅读并从中受到爱国思想启蒙的刊物。那时我只有18岁,天天接触美的结构、美的色彩、美的织物等等。当时《中国青年》杂志上有10多种郁风同志的设计稿,它那中国民间特有的美感深深吸引住了我。我时常在想,我应该用自已学到的东西为祖国的服装设计事业服务。1956年,我的愿望实现了,我终于回到了祖国,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服装设计师。
35年过去了。如今,当我坐在赴广州的飞机上重又想起《中国青年》杂志给我的启发时,当我看完了这次中国青年时装设计大奖赛入选的400多件作品时,当我看到青年业余时装设计者远远超过专业设计者的数量,形成一支朝气蓬勃的时装设计大军时,我心中涌起一股长久未有的激情,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少女时代。在这个改革的时代里,展现在中国青年面前的天空是多么宽阔啊,青年们的审美及创意远比我们这辈人高明和丰富。就拿广州来说;10年前,广州的时装设计还只是以童装最有名,而如今,广州的青年装的设计大为丰富,后来居上,夺取着名次。另外,从入选作品的种类看,有日常服,有学生装,更多的作者设计了礼服晚装和天真浪漫的表演服。青年毕竟是青年,他们充满了想像,在想像中创造,不受拘束地设计,自由地表现。我相信他们中间有名师的萌芽和希望。
服装设计是以实用功能为主体的生活产品创造活动,首先要考虑实用的特点。实用就是生理要求、社会要求和经济要求。其次要考虑美观,人们穿衣的目的除了实用外,还要表现自己的美,无论胖、瘦、高、矮的人,都希望比真实的自己更美,这就要靠设计的巧妙了。第三还要考虑风俗。比如我国青年尽管生活已丰富多彩了,但穿着袒胸露怀的超短衣到哪里活动呢?何况中国青年与欧洲青年的体型也不一样,身薄个矮,穿超短衣可谓暴露弱点。设计可以仿造,然而人体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第四,设计要知流行。流行的基本点是预测心理状态的形象化。譬如,青年的衣着有什么向往呢?他们的生活内容有什么变化呢?中国土地辽阔,变化不一,丰富也在其中。在北京流行羽绒大衣、闪光风衣的时装,广州却流行超短两件套,即便穿裘皮短大衣,脚上也透明不冷。东北流行灯泡帽,羊城流行寸头,天津流行长毛裙……各有流行的原因,也各有不流行的实际生活内容。流行色更是如此,有无风沙,有无雨季,有无此衣料……当然不一。
这次广大青年业余服装设计者在实际的创造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阔了眼界,经受了锻炼,丰富和充实了业余生活。我希望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服装教师,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同时大胆吸收国外的设计与技术等,科学地应用,不断创新,引导青年的时装潮流。中国的时装设计要上去,必须靠科学文化的发展,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后盾。
这次担任首届中国青年时装设计大奖赛评委,使我又回到了中国青年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行列里。我吻他们,拥抱着他们。我多么爱他们,没有他们中国就没有活力,中国的服装设计事业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我感谢中国青年杂志社和广州电视台成功地举办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同时,我要向所有参赛的青年作者说一百次、一千次:
热爱你们的事业吧,你们是生活美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