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团干所讲的故事
他叫毕可顺,现任山东省文登市外经贸委主任。虽说他已50岁,早不属青年的范畴,但我仍以青年人的事业为话题采访了他。这是因为他曾经也年轻,也当过团县委书记,因为他那早已不年轻的人生会给正年轻的团干部们许多启示。
(一)
1989年的第一天,我终于还是在他家里扑了个空后,从谈判桌上把他请了出来。据说,他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知道是《中国青年》的记者要和他聊聊,他显得比刚刚在谈判桌上胜了“老外”还要高兴。“娘家人来了,我有好多话得抖落抖落。”他并不推委,看上去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和审视自己的人。
因为谈判还未了结,他安排我在办公室等一会儿。趁这功夫,我翻看了他的简历表。表上这样记载:
——1970年至1975年,任公社党委副书记时,将全社8万多亩土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粮食总产量增长44.5%,花生增长35.6%,新建8个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万元提到121万。
——1975年至1980年,任公社党委书记,抓综合治理,粮食总产量增加33.5%,花生增长59%,新建企业9个,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95.1万元,利润增加到96万元,是1975年的192倍。
——1980年至1985年主管轻工业工作时,狠抓了集体企业的规划、整顿和扩建,固定资产增加3.5倍,工业总产值由5640万元提高到8023.7万元,外贸出口货值由1980年的920万元增到1985年的5200多万元。
——1985年至1987年负责外经委工作期间,狠抓了全县经济综合治理,到1987年利润达到6316万元。平均年递增38.7%,同时引进外资和外汇1396万美元。
——1987年至1988年,签订合资合同9个,三来一补项目13个,共计成交额总投资9446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4451万美元。一年间,成交经济技术协作项目92个,引进先进技术153项,引进资金2125万元,拆借资金966万元。
他是个人物!交谈还未开始,这履历表,已使我对他产生了敬意。几个同来的朋友开玩笑地说:“凭他的能力和本事,给他闹个市长、省长干干保险没错。”
正说着,老毕进来了。听到我们的议论,他笑了。“惭愧!26年前,俺24岁当团县委书记时,就是科级。现在俺50岁了,还是科级,没动过。”
“26年没动了?”
“是的。你不会问俺是不是犯过错误吧?很多人都这样问过。问得俺很伤心。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这,俺也为自己不平过,谁都有个自尊心和上进心啊!可是后来俺想通了。名位固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但绝不是价值的全部,也不是价值的本质。假如你把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总是和名位挂在一起,你就算跌入了人生的一个误区,许多身外之物的纠缠,会限制你做本来应该做的很多事。这样的名位不仅不会提高你的威信和能力,相反,会使你没有份量。就拿我来说,26年里俺做过的这些工作,实实在在摆在那里,没有人会因为俺是科级而不承认俺真正的价值。反过来,这些年要是俺总为这呕气,觉着干啥都亏,啥也不干,俺就真的丢了做人的骨气和价值,没有谁会看得起俺。人不能做名利的奴隶。”
他让我们把这悟性告诉“娘家”正年轻的团干部,他说:“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使这一代团干部首先要经受的就是名位与价值的考验。有作为才有价值,有价值才有威信。做不成事,再高的地位也是空的。”
(二)
“那么您以为团干部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呢?”我问。
他先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初为轻工局长时,外向型经济在文登还未形成大气候,可是老毕看准了,他认为轻工产品冲向国际市场,是文登潜在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于是,他定了个“内外贸易一起抓,两条腿走路”的“贸易治国”方针。他费了很大的心血,先是建起文登布鞋厂,然后又用“滚雪球”的办法,建起刺绣、抽纱等企业。但是由于当时对外贸易政策不健全,以及外贸生产的特点等,短期内没有很大效益。因此许多人对他搞外贸生产的做法不理解,上级也不大支持。他去省里求帮助,个别领导说他不走正道。他只好“低三下四”,好说歹说,争取一些最低限度的帮助。虽然难,可是他认准了,咬着牙一定干下去,在自己的权限之内,设法创造一个有利的小环境。几年后,当外向型经济形成气候时,文登市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去年山东省完成引进外资计划指标2.7个亿,老毕手下的“文登外贸”就占了0.9亿,将近全省的1/3。
说到这儿,老毕把话题转到了团的工作:我的这段经历似乎和团的工作不沾边,但仔细想来,却可得到一个共同的道理。价值是人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标准不是名份,而是人所创造的财富,是人自身完善和努力的过程。我想我们只要创造了,努力了,进步了,就获得了价值,反之那些名位不就是空的吗?况且当前团的工作并非无事可做,甚至有许多优势。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能不能利用,能不能克服各种困难。当然我觉得团干部们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这就是“按科学精神办事,不赶时髦”。有一年,县里要求全县搞一个收麦子的统一行动,唯独老毕没执行,坚持熟一块,收一块。虽说当时被领导批了个透,可来年却唯有老毕为全县保留了麦种。老毕边回忆边总结道,经济上不能赶时髦,政治上也不能赶时髦;价值不能用名位衡量,更不能用“时髦”衡量。
(三)
有人曾送给老毕一幅对联:“三间东倒西斜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毕可顺乐在其中。”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走向灵魂的自由。这是老毕的追求,也是他不懈的奋斗留给团干部富有哲理的启迪。我以为!
(图: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