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不会忘记

1989-01-01 09:20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3期

这,就是中国的罗布泊核试验场。

这片腾起过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的土地又恢复了往昔的沉寂与荒凉,仿佛一切已十分遥远,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们生活在核时代。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这个星球就成了各个高级生命群落的竞技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决定性的进攻,却是从绘图板上和实验室里开始的。

中子、核裂变、链式反应……科学家们的天才发现完全改变了本世界后半叶的政治格局,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人类的生活。

每个国家为了民族的生存,往往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和科学技术水平,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1949年春天北京和平解放时,周恩来就专门批给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一笔外汇,请他趁出国参加第一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机会,设法购买核仪器设备。在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教授的帮助下,购买了一些器材和图书。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即将回国的杨承宗教授,作为对中国人民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西方科学家纷纷涌向美国一样,新中国成立后,留学海外的炎黄子孙纷纷回到祖国,许多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物理学家赵忠尧从美国带回的二十箱器材,为我国的原子能研究所安装了第一台静电加速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干预下,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归来的。他回国后,提出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周恩来总理于1956年4月主持了一次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他的建议。一个月后,党中央作出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人们都知道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在石油和金属铀上为祖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可是在李四光的档案和笔记本里,关于金属铀矿,竟没有一个字的记载。1954年冬,地质学家们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找到了金属铀矿。1955年元月25日,钱三强和李四光带着铀矿石和测试仪器,在中南海召开的书记处扩大会议上,进行汇报和操作表演。当听到仪器发出“嘎嘎嘎”的响声,我们党的领袖们都高兴地笑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望着祖国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当确信核爆炸成功时,张爱萍立即拿起电话,向北京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的周恩来总理报告了这一喜讯。

1963年,尼克松对戴高乐说:“十年以后,当中国在核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别的选择了。”戴高乐表示同意并说了一句巧妙的话:“你现在承认中国要比你将来由于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更好一些。”

尼克松当选总统后,终于从大洋彼岸来和中国领导人握手了。

人们不知道,当中国大跳忠字舞的时候,美国的宇航员乘着阿波罗号飞船登上了月球。

人们不知道,当中国的领导者整顿派性,促进革命大联合的时候,美国和苏联已实现了太空握手——空间站对接。

据说,美国宇航员从太空遥望地球,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用肉眼看到的景物之一,他们称之为最伟大的奇迹。

我们为长城自豪!

我们能仅仅为长城自豪吗?

我们能让千秋万代的子孙仍然仅仅为长城自豪吗?

中国打开了封闭的门窗,看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落后,对于我们的民族意味着什么。

我们丧失了许多机会。

我们再没有丧失机会的权利。

当战略家们借助新技术革命的巨大光束用新的目光注视外层空间和海洋时,那里也出现了中国的身影。

1980年5月1日,中国第一支远洋航天测量船队启锚出航。此刻,在码头送行的将军们心情难以平静。中国是火药的祖先,也是火箭的故乡。然而,二次大战中,当德国人用射程三百二十公里的V2飞弹袭击伦敦时,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士们正把燃烧瓶投向侵华日军的坦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华儿女用血肉构筑着民族的长城。

1980年5月18日,这支远洋测量船队在远离本土八万公里的海面上,迎来了中国的运程运载火箭。

对中国的成功,当时的法军参谋长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国家独立的无价之宝。

1979年,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参观了美国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在这个展览馆的一间大厅里立着一块字牌,上面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中国的历史是令人尊重的,而创造更加令人尊重的现实,不正是这个古老民族今天的使命吗?

目前,中国船舶出口的吨位已跃届世界第五位。

中国,正以新的形象走向世界。

世界,正以新的眼光认识中国。

忘记历史的人往往被迫重复历史。

安于现状的国家必将失利于未来。

为了让这片国土不再燃起圆明园的烈火,不再响起南京大屠杀的枪声,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环境,面对高技术的挑战,我们必须继续铸造和平的盾牌。

我们的民族不会忘记这个事业。它使我们的国家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巨大责任——让战争走下台阶,让世界走向和平!

(摘自《北京日报》)

图于淼王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