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彦 孙 競
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奇迹要靠人去创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去建立,灿烂的未来要靠人去书写……大凡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必然是人才涌流的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兴旺发达,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聚集的程度。
纵观《三国演义》这部突出描写军阀逐鹿的史诗,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西蜀政权的创建、发展与衰亡的过程,尤为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历史逻辑。
(一)
邓艾一支轻兵阴平渡险,使西蜀政权毁于一旦。对此,历史学家们固然可以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找出不少经验教训,但应当看到,人才的凋谢,是西蜀覆亡的关键所在。暗弱的刘禅文不能选才,武不能用将,孔明一死,西蜀便出现了人才危机;加上宦官当道,迫害贤良,弄得姜维避祸屯田,使布防出现漏洞,终于被魏所灭。
当初,刘皇叔在驻屯新野、三顾茅庐之前,虽然胸有大志,但因得不到真正的辅佐之才,关键时刻常做不出正确决策,更确定不了夺取天下的奋斗目标,以致半生漂泊,无处立足。从他投靠公孙瓒起,到结陶谦、归曹操、顺袁绍、依刘表……处境一直十分狼狈。
“三顾茅庐”,孔明一篇隆中对策,好似拨云见日,使刘备找到了正确的奋斗方向。接着,“孔明始人吴游说,破操于赤壁,遂有荆州;得荆州,始图益州;图益州,始定汉中;汉中定,而帝王矣”。刘备在这一征战过程中,又先后得到了庞统、法正等有才之士。到西蜀政权建立时,刘备麾下已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庞统(已阵亡)、法正等谋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虎将。这时,西蜀的事业可以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无论军事、外交斗争,处处都占有主动地位。然而,随着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彝陵之败、刘备托孤,蜀国逐渐走了下坡路。以后虽然还有过诸葛亮开发西南的发展阶段,但与魏、吴相比,蜀国这时已经暗藏着一种不断扩大的危机。特别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星陨五丈原,西蜀倒了“顶天柱”,其败亡的趋势也就确定了。
(二)
南宋著名学者陈亮曾把西蜀覆灭的原因,遗憾地归结为是“天不相蜀,孔明早丧”所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天命气数之说。西蜀的灭亡,非天意,而在人谋不足;非“天不相蜀”,而在后蜀无贤德之主,辅佐之臣。诸葛亮一死,西蜀再没有了第二个孔明。人才凋谢,成为西蜀败亡的先兆。
有比较才有鉴别。曹操当权时,“推心以待智谋之士”,所以在他身边聚集着荀或、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等,形成了一个人才群体。曹操死后,又出现了司马懿、邓艾、钟会等一群深藏韬略的“智囊”人物。为此,王夫之曾评价说:“魏足智谋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
东吴的孙权,先是有周瑜辅佐,继而有鲁肃,然后又有吕蒙、陆逊等,也算得上人才辈出,一茬接着一茬,所以能鼎立江东很长时间。
刘备在夺取西蜀政权时,身边有“五虎上将”效力,又得“伏龙风雏”相佐,可谓盛极一时。然而盛世一过,随着这些将领谋臣的相继亡故,西蜀也就人才无几了。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曾相继执政,但蒋、费二人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缺少进取能力,根本无法和诸葛亮相比。孔明在兵出祁山时虽然收伏了姜维,但姜维作为一员武将只能管理军事,并且缺少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不可能担负起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大任。王夫之一针见血地指出:“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贸亦仅矣。故蒋琬死,费祎刺,而蜀汉无人。”
西蜀后继乏人,造成这一历史局面与诸葛亮不无关系。应该说,诸葛亮是非常重视人才的。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曾破格把庞统、蒋碗、杨洪等人提拔到重要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对于蜀国的强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诸葛亮在用人选才方面也有不少失误之处。这首先表现在他在识别、选拔人才上存在着偏见。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端严精密”,但却由此产生出他的一个严重缺点:求全责备。他用人总是“察之密,待之严”,要求人皆完人;而对一些确有特长,又有棱有角的雄才,往往因小弃大,见其瑕而不重其玉,结果使他们有的“无以自全而或见弃”,有的虽被“加意收录,而固不任之。”例如,对于魏延这样一个长于奇谋的人才,诸葛亮总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将其雄才大略看作是“急躁冒进”,始终用而不信,甚至在政治上一直怀疑他有反心。同时,诸葛亮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但有较大缺点者,往往驾驭不得法,处之极端。例如,刘封本是一员勇敢的战将,孔明却认为他“刚猛难制”,劝刘备因其上庸之败而趁机除之;马谡原是一位既有所长(如开发西南时,“攻心为上”的建议就颇有战略眼光)、也有所短的人才,诸葛亮在祁山作战中先是对他用之不当,丢失街亭后又挥泪将其斩首。正因为诸葛亮这种“求全责备”的偏颇,处之极端的做法,使得当时蜀国的许多大小官员谨小慎微,喜欢做表面文章。
其次,由于诸葛亮生前出将入相,内政军戎“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必亲理”,不仅自己被弄得“食少事烦”,忙得吐血,而且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也影响了接班人的锻炼成长,不利于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尽管诸葛亮对西蜀事业鞠躬尽瘁,忠心耿耿,但他的这种性格修养却影响了自己选拔人才的眼界,使他过多地重德而轻才,再加上不重视培养益州本地干部,因此政权难以巩固。他的后继者蒋琬、费祎和姜维,相继无所作为,最后反被黄皓、谯周之流的小人所制。
在用人这一点上,诸葛亮与刘备、孙权、曹操等人相比,确实不及。孙权敢于放手使用年轻的军事指挥员,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时,他们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曹操深知“大用者不务细行”的道理。例如官渡之战后,他将曹军内部一些人在战前写给袁绍的投降密信付之一炬,既往不咎,表现出了用才之大量,因此深得人心。“士长于略者,相踵而至”。刘备虽然在其他方面有些不足,但在建立西蜀政权时,谋臣武将,人才济济,这也就体现出了他用人的高明之处。而到武侯治蜀时,西蜀的人才已经寥若晨星。后来,曹魏向西蜀发动全面进攻时,蜀国只剩下姜维一人东遮西挡。这时,后方不仅兵力空虚,更重要的是人才空虚,以至邓艾阴平渡险后,西蜀朝中没有一人能够想出对策来,最后只好缚手就擒。其实,邓艾渡险之后,只有区区之兵,又精疲力竭,加之孤军深入,心理恐慌,假如这时西蜀朝中还有一个象法正那样水平的谋略家,也不至于如此收场。
总之,当我们评说蜀国先亡的原因时,不可丢掉人才这个重要因素;当我们分析西蜀后继乏人的原因时,应当从孔明身上找到许多对于我们今天都有借鉴意义的教训。
(摘自《说三国话权谋》)
(插图: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