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男,生于1954年,河南人。198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全国第一届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外体制局。著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与不发达研究》《崛起的奥秘——东亚经济起飞的经验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学与我国不发达地区问题》等。
一
许多人曾惊诧我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最“洋”的世界经济问题与最“土”的中国落后地区问题同时并举。这确是事实。到目前为止,我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经历全缠绕在这两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上。
因为这和我的追求有关。
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腾飞于世界尽绵薄之力—对于我来说,这不是一句富有光彩、人云亦云的口号,而是我的人生目标。
欲实现它,必须立足于现实,放眼于未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定意义上讲,发达世界的今天便是中国的明天,不了解发达便无以了解我们的去向;然而,不了解中国的落后也无以了解它的特色。如果说,发达世界预示着中国的未来,落后地区代表着中国的历史,那么唯有连接这两端,才能言及为民族的现代化尽力。
于是,我试图要做这之间的连线。
二
得出这一认识并上升为信念,夸张地说,并不是从书本中讨到的,而是皮肉熬出来的。
和我们这代人差不多,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也曾怀着“对走资派”无比的仇恨冲杀于文化大革命的战场,也曾怀着对“改造思想”无比的热情,上山下乡;也曾怀着真诚的信念为“兴无灭资”而忘我地去身体力行。然而正是在这一时刻,我们陡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嘲弄着理想。终于当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饥饿发挥作用时,我们明白了:拿逻辑剪裁历史,只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似乎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生的转折占便发生于这一时刻。漂浮在云端的我们回到了大地。开始潜心读书,以寻找在中国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我曾经努力钻研过春小麦生产技术,钻研过无线电电子技术……然而,随着知识的长进,一个更加困惑的问题盘绕于心:为什么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在近代落后了?为什么曾一度与发达国家缩小了的差距又拉大了?难道仅仅是技术不行吗?我把目光转向社会科学,首先是文学,进而是哲学,最后转向经济学。
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冷冰冰的现实学问,它不会给问题抹上玫瑰色,也不会使问题罩上玄妙的神秘色。它更多的是一种应用理论,它需求现实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也正是一个国家想要获得长足发展所必需的。只是我们这个国家在那失去理智的年代里忽略了它。
得益于这种立足现实的探求,我日益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和经济要发展,必须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的传统体制,不论它是模仿“圣贤”的,还是自我生成的。通过这一改革缔造出中国经济腾飞的坚强依托体。如果说这一认识的背后还有什么信念在支撑的话,那就是“穷不是社会主义!”
三
我很欣赏并看重我们这一代人。尽管他们分布在各个岗位,但都属承前启后的骨干,每每遇到他们便有新的收获。在他们身上有着对事业的执著,而这背后有一种似乎陈旧的观念“国家,国家,国与家不能分,没有国也就没有家”在支撑着。我敬佩具有这种观念的人。
至于我个人的特点,我的长处是思想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但行动上尊重现实,有顺序感。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我还缺乏更高层次的抽象能力,因而对一些重大的方法论问题虽有所猜测,却不能准确地把握,因而在研究中对所以然的问题似显苍白。看来基本属于务实性学者类型。至于我的气质,我想大概是有激情,但不冲动。说到我的外表,大概是瘦高条,不近视,而面有菜色那种。
从学术的角度预测未来,不能悲观,也不能太乐观。我们得有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