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为建
赞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适当的赞美之声,恰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你与他人的关系融洽和谐,心境美好;而肉麻的恭维话,却令人觉得你不怀好意,从而对你心生轻蔑。
要做到恰如其份地赞美他人,就要正确地认识赞美的作用、宗旨,赞美的题材和赞美的方法。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适当地赞美对方,总是能够创造出一种热情友好、积极肯定的交往气氛。这首先是因为,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赞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人们正是在别人的赞美声中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获得非常重要的社会满足感。人在婴儿时期,就从父母的点头、微笑、拍手、抚摸等赞美性的动作中获得满足。成人以后,更多的是在别人、在社会舆论的赞许声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在社会心理学上,这就称为“社会赞许动机”。应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正是个人存在价值的生动体现。人们一般都希望他人能看到和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因此,诚恳的赞美之声,总是能够赢得对方的欢心,同时也为自己打开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其次,赞美能促使对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相互交往向积极肯定的方向发展。英国首相邱吉尔说过:“你想要人家有怎么样的优点,那你就怎么去赞美他吧。”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在人和人的交往中,适当的赞美,能束缚对方的缺点,引其向善。比如,对方本来具有优柔寡断的缺点,若听你称赞他很果断,那么他就可能鼓足勇气向自己的缺点挑战,努力朝你赞许的方向去努力。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你赞扬声的激励。
再次,适当的赞美对方,能够很自然地赢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大部分取决于你对他们的态度。有的人总是抱怨别人不热情、不友好。其实总该反省一下自己。打个不完全贴切的比方:面对镜子,如果镜子中的形象令你不悦,那原因最好从自己的脸上去找。一个热情友好的赞许,总能换取对方同样的态度,从而为相互沟通开绿灯。
可见,赞美对方的宗旨是尊重对方、鼓励对方,以及创造友好的交往气氛。因此应该真心实意,诚恳坦白,措辞适当。如果因为有求于人才表示赞许,会令对方感到你动机不良。所以,当你不需求对方什么的时候,表示赞许才显出诚意和可信。对别人的赞许也不必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失去了鼓励的意义。并显得滑头、俗气,反遭轻视。赞美的话语不宜过份,言过其实的恭维话就成了“拍马屁”,只会被人耻笑。这都说明赞美他人须掌握一定的“度”。
一个恰如其份的赞美,还表现在赞美题材的选择上。即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赞美题材。比如,对于年长者,可赞美他的健康、经验、知识、地位或成就;对同辈人,可赞许他的精力、才干、业绩和风度;而初见面者,则主要赞美其可见的外表或已知的实绩;在公众场合,赞许对方那些可引起众人同感的品德、行为、外表和长处,比较适宜;到别人家中作客,则可赞美其孩子的聪明、妻子的烹调手艺或家居布置等等。实际上,除了对方的忌讳和隐私以外,只要实事求是,态度诚恳,赞许的题材随手可拾。
恰如其份的赞许还需有赞美的方法。
最常见的是直接的赞许,当着对方的面,以明确、具体的语言,提及对方的名字(或尊称、昵称),微笑地赞许对方的行为、能力、外表或他拥有的物品。比如你的同事剪了个新发型,与其泛泛说:“你的发型不错。”不如说:“李大姐,这个新发型使你年轻了十岁。”这样能够强调你表示赞赏的证据及针对性,而不是敷衍了事。如果能在直接赞美之后,用一个问题衔接下去,效果则更好。比如,“这是在哪家发型屋做的?”或“你怎么想到选择这种发型的?”这让对方不致于因为要匆忙作出适当的反应而尴尬。
间接的、含蓄的赞许,即运用语言,眼神,动作,行为等向对方暗示自己赞赏的心情。比如,在公众场合你特地请某人签名留念,这个行为就意味着你对他的赞美。你特地向一位女士请教,就暗示着你很重视和欣赏她的能力。聚精会神地听对方谈话,并不时微笑着点点头,也是一种表示赞许的方法。
预先赞许。如果对方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一定的领会能力,那么也可以按照你对他的期望预先赞美他。这样可以调动他的自尊心,鼓励他朝你热切希望的方向发展,而约束他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希望对方能按时赴约,不妨用预先赞许的方式说:“你的工作效率和时间观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好,咱们说定了,下午两点半见面。”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如果在人际沟通中,你能够满足别人人性中的这种渴望,懂得赞许,善于赞许,那么你将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理解力、有吸引力的人。
(小敏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