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芳
圆舞曲在沙龙里兴起
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地联想起圆舞曲和施特劳斯父子,维也纳成了不少游人向往的音乐之城。有一段时间,我常在晚饭后到离住所只有几百米远的城市公园去散步。在公园入口旁的铁栅栏围墙上,“维也纳圆舞曲”的金黄色大字招牌十分醒目。公园里有座古老华丽的沙龙,内有三个分别以音乐大师施特劳斯、勒哈尔和舒伯特的名字命名的大厅,四周设有茶座。沙龙前面有两个大平台,也有可容纳八百多人的茶座,平台前有一个爬满常青藤的亭子,这是沙龙乐队演奏的地方,四周是草坪和花圃。
每当夕阳西下,晚风习习,茶座开始陆续坐上了观众。八点钟左右,灯火齐明,灿然一片,沙龙音乐会开始了。乐队有二十多人,由首席小提琴指挥,他先报曲名,接着按照当年施特劳斯指挥演奏的风格,用道劲的琴弓指挥乐队演奏,在重要的章节处自己拉起小提琴与乐队一起演奏。观众一面品尝美酒佳肴,同时欣赏优美动听的圆舞曲。一个多小时后,有两对专业舞蹈演员来作示范表演,随着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翩翩起舞。他们舞步轻盈,技艺娴熟。表演完两、三个舞蹈后,茶座上的观众开始攒动,不分老少,男女相邀,在茶座间不大的空处结伴起舞,尽情旋跳,优美的旋律与热烈的情趣逐渐融为一体。晚十一点钟音乐会结束,人们仍留连忘返。
这座沙龙,是维也纳现在仍保持圆舞曲兴起时传统演出形式的仅存的一个场所。它建于上个世纪初,那时在维也纳市城外居住的有三十多万人口,饭店、酒馆和咖啡厅数百家,有音乐舞会的约一百五十家,许多小乐队经常在这些沙龙里演奏圆舞曲,连住在内城的皇宫贵族成员也经常赶到城郊参加舞会。小乐队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乐队长自任指挥,自己谱写圆舞曲,还要参加乐队一起演奏。小乐队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在这些小乐队中,施特劳斯乐队是最有势力和影响的。1826年,老施特劳斯建立自己的乐队,最初只有十四个人,以后扩大到近二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演出,他自己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演出,总要让人看到他“亲自指挥”。他的演出因“表达细腻和演奏自如,热情而激昂,以及乐队的纪律和准确”而备受称赞。老施特劳斯逝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约翰、约瑟夫和爱德华·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父辈开创的圆舞曲作曲事业,杰作迭出,取得了更辉煌的成就。
圆舞曲在沙龙里兴起和发展决非偶然,当时欧洲资产阶级正由新生走向兴盛时期,要求在音乐艺术上表现他们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感情,而圆舞曲比起当时盛行的彬彬有礼的小步舞来,富于热情而又无拘无束,适合新兴阶级的需要,深受欢迎。维也纳当时已是欧洲名城,地处沟通欧洲东西南北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因此在维也纳兴起的圆舞曲很快风靡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
圆舞曲进入音乐厅
圆舞曲起源于一种奥地利农民舞曲,最初被视为粗俗的舞曲,不能登大雅之堂,后来虽经过不断的加工改进,但直到十九世纪中,还只能作为舞会舞曲,节日庆典和酒后茶余的助兴乐曲。圆舞曲真正地升华为音乐厅的欣赏乐曲,要归功于施特劳斯父子经过毕生的努力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初期的圆舞曲常由八个节拍组成,有的甚至达十六个节拍,乐曲是一种纯粹的堆砌,没有高潮,无休止的连环重复,有时长达半小时,一曲完了舞蹈者累得要休息一个小时。老施特劳斯在与拉纳尔的竞争中大大发展了圆舞曲的音乐艺术,拉纳尔也是当时一位重要的圆舞曲音乐家,他们把圆舞曲的结构形成固定为四至五个部分,又称为圆舞曲一至五,并有一个简短的序奏和结尾,演奏时间为八至十分钟,由此使简单的舞曲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老施特劳斯于1843年创作的《罗累莱——莱茵之歌》是维也纳圆舞曲最终完整形式的典型。
老施特劳斯面临的下一步目标是,把舞蹈音乐从舞蹈中分离出来,把它升华为纯音乐,象维也纳古典音乐家那样,把小步舞升华为古典音乐。他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他一年中创作的一百五十多首舞曲以及四对舞曲、加洛普舞曲、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只有《拉德茨基进行曲》至今仍深受欢迎。但是,他的儿子约翰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在这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他们兄弟发展圆舞曲的“黄金时代”。兄弟俩展开了迷人的比赛,首先是约瑟夫创作了一首《爱情的珍珠》,后来他们又合作了《维也纳的孩子》和《炽热的爱情》,这些都是很受人们喜爱的圆舞曲。在这一时期,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葡萄酒、美女和歌唱》等不朽的名曲。约瑟夫·施特劳斯也谱写了《奥地利飞来的村燕》、《狂想圆舞曲》、《秋天的玫瑰》和《女人的心》等优秀的作品。
他们创作的这些圆舞曲,表面上保持了以前的结构形式,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大型圆舞曲。以前的圆舞曲序奏都比较简短,他的大型圆舞曲序奏都是广阔的交响性的情景描绘,作曲家任其想象纵情驰骋。例如,《葡萄酒、美女和歌唱》的序奏几乎占全曲的一半。序奏经常交换节拍和速度,乐器的配备也突破了以小提琴为主的约束;圆舞曲的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两个主题,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主题逐渐升高,类似交响乐的结构;结尾常常采用在结束节拍之前有一个喘息,一个忧郁的回顾,一个音响的沉默片刻。约翰和约瑟夫通过扩大圆舞曲的内容终于使其进入音乐厅,他们的圆舞曲至今仍是深受欢迎的欣赏乐曲。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四百多首圆舞曲、四对舞曲、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其中圆舞曲约一百五十首。他的两个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也分别创作了三百首左右。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人类音乐的宝库。施特劳斯父子还多次率领乐队到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巡回演出,为圆舞曲的传播和流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施特劳斯王朝”
施特劳斯父子为发展圆舞曲音乐艺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奥地利和世界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称为“施特劳斯王朝”。这个“王朝”里的人物都生性聪慧,又勤奋过人,但父子间激烈相争,兄弟之间虽能合作但缺少热情,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约翰·施特劳斯生于1804年。因父亲是小酒馆的老板,他就经常在酒馆里听卖艺人演奏竖琴和小提琴,当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提琴后,他很快就能演奏。起初他为农民演奏,后来结识了比他大三岁的拉纳尔,与拉纳尔兄弟组成四重奏,不久发展成一支管弦乐队。这两位在圆舞曲黄金时代初期的好友,后来关系破裂,成为互不相容的竞争对手。1826年老约翰·施特劳斯建立了自己的乐队并自任指挥,两年后首次演出了他的处女作《链桥圆舞曲》,不久他成了宫廷舞会的乐队指挥。老施特劳斯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因此终生不忘补课,即使在他已成为著名的提琴手时,还不断上提琴课。
约翰·施特劳斯生于1825年,与他父亲同名,从小决心要成为音乐家,不愿听从他父亲要他学习银行商业的意见,六岁时就已谱写出第一首圆舞曲《最初的念头》。他细心地观察父亲的演奏,背地里对着镜子练习小提琴演奏的文雅姿态和优美弓法。当他父亲发现他的练习已经完全是专业性时,便夺走了他的提琴,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他母亲安娜用自己的积蓄又给他买了提琴,并且资助他到名师门下学习,还常常用吉它为他伴奏。
老施特劳斯反对儿子成为音乐家,表面上是因为这个职业没有保障,不受社会尊重,且工作紧张,而实际上是他害怕来自自己家庭里的竞争。1844年,小施特劳斯建立了自己的乐队,10月15日举行首次公开演出,老施特劳斯没有到场,但派人去探听情况。他曾试图拉拢儿子同他一起指挥他的乐队,但被断然拒绝,从此父子之间开始竞争。
小施特劳斯虽然有了乐队,可以公开演出,但由于受到父亲的排挤,活动场所很难找,很多沙龙老板慑于老施特劳斯的声望和势力,不敢与他搞坏关系,只好不让小施特劳斯的乐队来演出。1845年柏辽兹在维也纳演出《罗马狂欢节》,按照习惯,他要把序曲先交给小乐队演奏,以便公众了解他的作品,父子之间为争先演奏这部序曲,闹得满城风雨。1847年上演迈尔贝尔的歌剧《西里西亚军营》,老施特劳斯通过出版商要垄断演奏序曲,不料小施特劳斯又“非法地”抢先演奏了序曲,出版商试图动用警察来对付小施特劳斯,直到迈尔贝尔亲自出面把演出权让给小施特劳斯才算了结。
1849年老施特劳斯逝世。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他父亲的乐队,整天忙于谱曲、管理和指挥乐队,后因操劳过度,身体不济,只得请比他小两岁的约瑟夫·施特劳斯来代替他指挥乐队,约瑟夫当时是建筑工程师。但自1853年第一次登台指挥以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了通奏低音和演奏,很快就能谱曲。约翰打算从乐队的繁琐事务中脱身,又不愿意让外人指挥施特劳斯乐队,于是又让小他十岁的爱德华·施特劳斯参加指挥。爱德华学过谱曲和演奏,1859年第一次登台指挥。至此,施特劳斯三兄弟组成“圆舞曲的家庭托拉斯”。约瑟夫才华不亚于约翰,可惜年华太短,1870年逝世。爱德华的才华虽不及两位兄长,但他的友爱和善,总是博得观众好评,不象约瑟夫那样,常常在舞会结束前演奏《驱赶进行曲》,把观众赶回家。约瑟夫逝世后,爱德华对约翰产生了怨恨情绪,觉得被利用了。1899年,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901年,爱德华因家庭不幸突然解散施特劳斯乐队,把乐器送进当铺,1907年,他又亲自指挥把重达几百公斤的谱稿文献烧掉了。爱德华逝世,“施特劳斯王朝”到此结束。
(小凡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