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琳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同学们喊谷小绿同学为“幸福公主”,我有点纳闷儿,于是向一位女同学打听“幸福公主”绰号的来由。这个女同学不无羡慕地说:“谷小绿有什么事都能和她妈妈爸爸说,她爸爸妈妈从不摆父道尊严,妈道尊严。她们家里特别平等!”噢,我明白了,“幸福公主”不是幸福在家庭物质生活上,而是“幸福”在精神、心灵、人格的尊重与平等。
为了探其究竟,我与谷小绿做了一次谈话。
“同学说你是班上最幸福的人,是吗?”
“同学们都这么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我和爸爸妈妈之间无所不谈。他们听我说我们学校、班上的情况时,都特别认真,从不因他们是长辈,我是他们的孩子,就不把我的话当回事。有时,我因学习成绩不好,或与同学有点矛盾而情绪不好时,妈妈总是耐心地帮我分析,告诉我怎样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怎样摆正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尽管在谈话中对我也进行批评,有时批评起来也很严厉,但他们从不劈头盖脸地斥责,所以我有什么事都告诉他们。”
“你对父母的要求是不是无限的?”
“当然不是。他们太辛苦了。每天早早地赶去上班,下班还要忙家务,还要学习。有时,我都盼着我快长大,分担点他们的负担。想到这些时,他们有时对我说点过分的话,我也能理解,我不让自己跟父母顶嘴发火。有时他们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不好,我就尽力把他们照顾好,使他们感到一点宽慰,情绪慢慢就好了。我们家里人与人之间都互相体贴、尊重。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同学说我最幸福。”
啊,令多少同学羡慕的幸福的生活啊!看来与长辈平等,受长辈尊重,在孩子,尤其青少年看来是难得的一种幸福。
从表面看,这唾手可得的幸福不是所有父母都可以给予孩子的么?其实不然。几千年封建思想传给我们的一条无形的锁链,在我们今天一些做长辈的身上似断非断。似乎没有父母的“特权”,就难称谓父母,父母在家中似乎是“真理”、“正确”的化身。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不犯错误的只有父母”。在创建无产阶级伟大的事业中,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无数的革命领袖都难免有缺点,因为他们是人不是神。那么社会细胞——小小的家庭中就可以有永远无错的父母吗?这个结论连我们自己都认为不值一驳,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尽力维护呢?就是有一条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不成章法的章法:
“因为我们是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就要居于特殊地位,因此就不能够与孩子平等;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说的话就要孩子完全听从,不容商议,不容探讨,更不容反驳;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的说与做,是也是“是”,非也是“是”;因为我们是父母,对孩子就可粗暴简单,不顾孩子的自尊;因为……。就是因为这诸多“因为”,我们与孩子之间就不通心,不通情。从现象上看,我们有无上权威,而实际上,我们所“掌握”的只不过是孩子的躯体,而并不掌握他们的内心。
当然,溺爱绝不是尊重,宠惯绝不是通心。我们提倡的是孩子要尊敬父母,父母要尊重孩子,尤其是孩子步入了青少年阶段,父母更应注意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有这样一件事:
一个非常喜欢干净的男孩子,平日在家时总要把房间拾掇得干净、明亮,这是他的长处,但他学习不够好。如果家长能理智地、全面地对待孩子的长与短,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可是孩子的爸爸感情一冲动上来,就全然不考虑孩子的自尊。经常说:“你就是打扫卫生,收拾屋子的料!”且不论这位家长对职业的片面看法,就是这样的感情、态度、语言,孩子怎可能与他通心?父母是人,孩子也是人;父母要孩子尊敬,孩子也要父母尊重,这既合情,又合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是正常的。遇此情况,也万不可忽视对孩子的尊重。因为,犯了错误的孩子也有自尊心。
一个家长与我谈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我的孩子小冬很晚才回来,说是去给同学补课了。我当时信以为真。我刚给他端出饭菜,他的同学来了,说小冬今天没上学,老师让看看小冬是不是生病了。小冬逃学还撒谎。我的火气一下子就冒了出来。可是,当着同学的面骂他、打他能解决问题吗?我强压下涌上来的火,告诉同学们小冬明天去上学。把同学送出大门后,我站在院子里想:“怎么办?”我嘱咐自己要冷静,不能发火。直到情绪平静下来,我才进到屋中。小冬仍低头坐着,面前的饭菜没动。我只轻轻地说:“先吃饭吧!”就到里屋去了。没想到小冬随我走进了里屋,哭着说:“妈妈,您打我吧,我逃学了,我骗了您……“我说:“我不打你。你长大了,长大了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妈妈,我今天真的是错了。”“错在哪儿?”……于是小冬将事情的原委都如实地讲了出来。
这个妈妈处事不乱来的原因,是想到解决问题要注意效果。只图感情上的一时痛快,不考虑孩子的自尊,不给孩子留有改过的余地,就把孩子推到了“被告”地位,就不可能用他本身的积极因素克制他的消极因素。内因失灵,外因再强,效果也是弱的。这就是强调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重要缘由之一。只有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调动他们战胜自己弱点的积极性,孩子的进步才能与日俱长。
(摘自《父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