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忠良
一
几天前,偶然碰见了一位朋友,寒喧之后,他感慨地说:“真不知道现在中学生的脑袋想的是什么。昨天,我那女孩子放学后回来得很晚,问她干吗去了,你猜她怎么说:‘我去看云了。唉,你说那云彩有什么好看的”我笑了,没想到现在的中学生也爱看云,这可真是一种巧合。有人曾经对我说过,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情趣总是处于流动状态,要对他们作个准确的概括,很难很难。他们就象那天上的云飘忽不定,形状各异,而又变化无穷。看来,他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二
上课的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忽然发现两个女生在相互使眼色,紧接着递上了一张纸条:“请您当场宣布并回答;世界上最长的是什么?最短的,最广阔的和最狭小的又是什么?”我愣了一下,教室里的几十双目光在我的脸上扫来扫去。我不很流利地答道:“最长的是长城;最短的是质子;最广阔的是青年人的胸怀;最狭小的是自私的心灵。”下面静极了,我象是在等待评审团的裁决。只见那两个女孩子会意地点点头,小声说:“就算对了吧。”我如释重负,吐了一口长气。课后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把《光明日报》发表的刘吉答大学生问拿来考我,想看看我的回答跟报纸上的有什么不同。结果他们说,还真有点不一样。
现代中学生就是这样的“不安分”,他们总是让自己的脑齿轮转啊转。老师呢,你不多看点书,多掌握些新信息,还真有被从擂台上打下来的危险。从学生们的“不安分”里,我看到了成功的因子。他们中雄心勃勃者大有人在。你若问他们想不想当总理,敢不敢当部长,他会回答:怎么不,如果有可能,连总书记我都想试一试。为此,惹得有人说他们狂得有点出圈儿。但我不这样认为。现在的中学生身上有一种现代人的素质,也有着现代人的追求。
三
高二年级的一个团支部搞了个“新技术、新材料、新信息”主题团日,热情地邀请我参加。虽然这些孩子只有十六七岁,但是,他们已经对当今世界的新技术浪潮,对新的科学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听到他们的演讲题目,我感到对现代中学生理应刮目相看。
戴星辉首先发言,题目是《美学方法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紧接着是薛浩宇的《等离子体表面加工技术》,何青的《创造新世界的设想》,韩靖的《未来的谷物—苋粒》,谷艺的《天·地·人》,吴宇的《人类起源的海猿假说》,潘宇辉的《模糊工程的应用》,刘激扬的《神奇的音乐》,陶薇的《未来的城市建筑》,王尧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简介》,徐晖的《硅谷一瞥》,孙卫的《揭开癌病因之谜》,张北林的《“星球大战”计划》。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有谁能否认这些学生会有着光辉灿烂的未来,又有谁能否认他们中间会有未来的爱因斯坦、未来的钱学森、未来的科学巨匠呢?我只用我的笔记下这样几个字: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信。
四
我喜欢学生们对新知识的追求精神,也对他们经常采用的形象思维方式感兴趣。我的一个学生曾经萌发了这样的念头,设想建立一个组织管理完备的“学生城”。这座城决不是人们幻想中的“香格里拉”,它里面有学校、商店、厂房、医院、饭店、宾馆、研究所,甚至法庭、律师事务所,全部由学生和部分教师负责。在“学生城”里,同学们将发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在工作中增长许多社会知识,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报酬,得以从向父母伸手要钱尴尬局面中解脱出来。这些丰富的设想,无疑是中学生们思想活跃的标志。我想,我们当教师的,只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这一代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五
说到了学生们的要求,他们更注重别人对他们内心的理解。一次,我问两个女孩子:“怎么你俩坐在前后桌儿还要用信纸传递信息?”她二人相视一笑。“说实在的,有时纸上写的也不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事,但就喜欢这么干。我们觉得写在纸上的话比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要郑重得多。”他们说:“中学生也应该有隐私权。”这一点让大人们听来会感到可笑。因为他们总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收到同学的来信,而且神神秘秘地锁在抽屉里从来不让别人看。你追着赶着问,他躲着藏着地不答理你。有个男孩子告诉我:“老师,昨天我妈问我有什么秘密呀,抽屉干什么老锁着?其实,里面没什么东西,可我就是愿意把它锁上,自己挂着钥匙,心理上感觉那是我自己才能涉足的领地。”他的话倒让我觉得现在的家长们还未必能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仿佛是在追求一种神秘感,似乎这更能显示友谊的不同寻常。那么就让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中学生的心灵留一块自由驰骋的小天地。
谈到对中学生们的内心理解,又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上个星期天,我到医院去看望一个有病的学生,里出外进的人不断推关着病房的那扇门,他床边的桌子上一束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谁这么超俗?”我在心里问了一声。想起有次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对我说,他认识的一个学生病了,爸爸买来了水果、罐头,妈妈买来了奶粉、麦乳精,这都没有使他露出笑容。父母对他说,要什么就跟我们说。他回答:我想要一束鲜花。
我陷入了沉思。对于这些已经步入竞争社会且年龄尚小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某种慰藉,这慰藉不是物质的,而是情感的。他们希望享受一下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礼遇。
六
最近,我有幸看到了学生们的“杰作”,他们用电影名字编派自己的学习生活:老师来了,《这里黎明静悄悄》;班主任《垂帘听政》;考试前《顾此失彼》;考试后《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化学课《精变》:数学课《R4之谜》;英语课《天方夜谭》;生物课《血疑》;自习课《大闹天宫》;课堂提问《哑女》;宣布成绩《悲惨世界》;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雨》。
看得出来,他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挺有怨气呢。前几天,别的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同学们联名写《敦促老师辞职书》,连学生干部都签了名。一了解情况,原来他们一致认为老师“死抠书本”,“观点陈旧”,“照本宣科”,不愿再听课。老师也明确表态,要严格遵守教学大纲,非考内容一概不管。双方剑拔弩张谁也不肯让步。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学生们的行为有过激之处,但他们的要求却也有合理的地方。现在是80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学科、新见解层出不穷,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迫切,难道我们还要死抱着陈旧的教学内容、呆板的教育方法不放吗?
七
现在有的人对中学生批评得多,鼓励得;堵压得多,引导得少。你欢欣鼓舞也罢、痛心疾首也罢,但你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未来是他们的。
你若注视未来,就请关心今天的中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