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25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厅里,毛泽东同志接见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其中有一位中年妇女,淡装素服,特别引人注目。陈毅市长向毛泽东同志介绍说:“她就是制笔工业公司副经理汤蒂因。”
“啊!你就是‘金笔汤!”“你要做好社会主义企业的经理啊!”毛泽东同志似乎很熟悉这位人物,边说边和她握手。
她原是上海一个中小企业的女工商业者,她所办的金笔厂合营以后,被选派到制笔工业公司来担任私方经理。
在旧中国,从事金笔生产的工商业者,并非汤蒂因一人,何以毛泽东同志很熟悉地直呼她为“金笔汤”?她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十五岁当门市部主任
汤蒂因原籍苏州,1916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棉布小商贩的家庭。小学毕业后,父母不让她继续升学,要她呆在家里学针线、做家务。她向往男女平等,渴求经济独立。十四岁冲破家庭牢笼,考进益新教育用品社当了店员。
当时同她一起进店的有五名女职员,报到的第一天,老板就来了个下马威,给她们提了一条“要求”,送了两件“礼物”,许了一杯“糖水”,备了一碗“苦酒”,并宣布试用三个月。
一条“要求”是“和气生财”,把顾客当“衣食父母”,千万不能得罪;两件“礼物”是一本价目单和一份店规。价目单是做生意的基本知识,店规是衡量店员工作好坏的“法规”;一杯“糖水”是:干得出色,加薪晋级;一碗“苦酒”是:干得不好,停职解雇。
“店规”极其苛刻,例如:规定早上八时营业,晚上八时打烊。但又留个“尾巴”,规定营业前必须预先做好清洁和准备工作;打烊后必须结清帐目和整理好货架。实际一天工作在十四小时以上。除了旧历年三天假期,一年到头如此。真是“店门深似海,录取通知成了‘卖身契!”
她进店后,被分配在金笔柜站柜台。“和气生财”,“把顾客当衣食父母”成了她的“座右铭”,哪敢对顾客有半点怠慢!
对价目单她虽背得滚瓜烂熟,但一上柜台却与顾客所需要的品种对不上号,顾客发脾气,她额上冒冷汗,一个劲地给顾客赔不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她早来晚走,把睡觉的时间挤出来勤学苦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逐步掌握了所经手的各种各样金笔的性能、特点和价格,对顾客应付自如。从那时起,她就对金笔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三个月试用期满,老板特地备酒请她们吃饭,以示“慰劳”。席间,辞去了一位不称老板心意的姑娘,同时宣布晋升汤蒂因为门市部主任,月薪由十六元光洋加到二十元。那时,汤蒂因才十五岁。
(插图:晁锡弟)
“毛遂自荐”,立异标新
当了门市部主任,担子就重了。除金笔柜外,整个门市部其他上千种文体用品的名称、价格以及进销存的情况,都得熟悉了解,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她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经常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有时头脸顾不上梳洗就去上班。
实践出真知,辛勤出智慧。几个月的苦干巧干,她丰富了商品知识,更懂得了一些做生意的“窍门”。通过观察分析,她归纳顾客上门基本是三种类型:一种是目标明确,需要什么就给拿出什么;另一种是想买,但举棋不定,她就主动当“参谋”,帮人家拿主意;第三种是完全无目标,只是逛逛看看而已。即使是对这种顾客,她也不怠慢,尽量给人家留下好印象。她想:今天是“看客”,说不定明天就是“买主”。所以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顾客进店,她都能让人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她为顾客想得周到,也为老板出谋划策。例如橱窗布置,是吸引顾客、招揽生意的重要形式。这个工作一向是请外人来做的,一月一次,酬金四十元光洋,往往花了钱还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她“毛遂自荐”,要老板把这个工作交给她干,条件是:每月给三天公假,不要分文报酬。老板一听,可以省钱,便满口答应。
这三天公假,她用一天到繁华的南京路上去观光,吸取各店橱窗的优点,大胆设计改制,两天用来布置,形成本店独具的特点,比如她用蓝色布衬托背景,用一串串小灯泡进行装点,夜幕降临,婉若天空闪闪星光。这在现在看来似已不足为奇,但在五十多年前,却很稀奇!老板看了她的“杰作”,暗暗得意,觉得她是难得的经营人才。
最使老板开心的是:她给每个营业员发了一个本子,每天记载顾客要买而店里又短缺的商品,甚至从来没卖过的商品也登记下来。她每周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别开出单子供老板作进货决策。平时,她很注意市场行情,该进什么?不该进什么?该进多少?她都大胆向老板建议,而且十拿九准。这些,老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她倍加器重。
1932年,她十六周岁,老板又给她晋级加薪,宣布她为进货部主任,月薪由二十元再加到二十四元,还在老板的办公室里给她摆上了一张写字台,成了老板的“二管家”、“大红人”。
她这个主任,有职有权。凡是要这个店推销产品的,无论是厂商或洋行,都得经她先看样品,洽谈价格,提出意见,交老板签字后方能定货或进货。由于她行情摸得准,每次进的货都无滞销积压,取得了老板的高度信任,于是向她宣布:“你要进什么货,你作主张好了。”
“我也要做老板!”
由于她办事干练,经营有方,老板不仅爱上了她的“才”,还企图占有她这个“人”。已经四十开外的老板,公然向她这个十多岁的姑娘“求爱”,要娶她为妾,并开了一大堆“支票”,如:给一幢小洋房罗,整个店子的财产都归她罗,上下班派小汽车接送罗……等等。她平时也感到老板待她很特殊,但没有意识到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今天,她才认识到老板平时对她献殷勤是心怀鬼胎。
一天,老板忽然约她看电影。她想机会来了,不如“将计就计”,叫他死了这条心。因为不久前,她在《新闻报》上看到过明星影片公司新片《脂粉市场》的剧情介绍,很想去看,苦于没有时间。现在老板请客,正中下怀。于是提出:看电影可以,但要看《脂粉市场》。老板不知是计,很爽快地答应了。
《脂粉市场》讲的是一个贫家姑娘,为了寻找工作,四处碰壁,后来在一家百货商店当了店员,老板侮辱她,她含愤离职而去,几经曲折,她集资开了一个“脂粉铺子”,当上了老板。看完电影,老板送她回家,途中,老板说:“我想和你谈谈,……”她知道老板要谈什么,便拦转话头,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不用谈了,电影已经回答你了,我也要做老板!”
短兵相接,第一个回合是胜利了,下一步棋怎么走?她在思考对策。心想: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既然当女店员能干出名堂来,为什么不能当女老板呢?于是,她在自家的门口,挂出了“现代物品社”的招牌,印了发票、信封、信笺,刻了图章,开展了文具批发业务。又从益新偷抄了一本进货部所用的洋行、厂商的地名录和一本批发部所用的全国各地书局、文具店的户名录,随即将经销的金笔、文体用品等印成价目单,把其中畅销货的价格定得略低于益新,分发给全国各地客户。客户看到她的商品对路,价格又低,纷纷来信要货。其实,她的“现代物品社”只不过是块空头招牌,店里根本没有存货。客户要货,她就临时从别的批发店去批进来,晚上下班回家就打包、装箱、付邮。有的货物远销四川、云南等地。当地收到货后,即向邮局付款提货,邮局再把货款寄给她。商业上的这套办法,是她在益新学来的,所以干起来得心应手。
假戏真唱、试比高低
三、四个月后,她的秘密终于被益新的老板知道了。“机关”被人识破,是坏事也是好事。几个月的“投石问路”,看来当老板这碗饭并不难吃。干脆来个假戏真唱,由“地下”老板转入“公开身份”的老板。她辞去了益新的职务,登上了商业资本家的舞台,那是1933年,时年十七岁。
她的辞职、无疑给益新的老板增加了一大“心病”。益新老板深知她的本事,放走她等于“放虎归山”,不设陷并,后患无穷。
益新教育用品社,是当时上海四大文具批发店之一。她这新开的小小的“现代物品社”,要在十里洋场与益新唱“对台戏”,岂不是“以卵击石”!但既然逼上梁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拚搏一场,说不定还能杀开一条血路,绝处逢生!
益新老板也不是弱者。他以其商业上的优势,对她采取了“挡进路”、“堵出路”的两手策略,企图叫她“中焦梗塞,呼吸不畅”,自生自灭。“挡进路”是:他要挟各厂商,如果和“现代”往来,就不要和“益新”做生意;“堵出路”是:他给全国各地的客户发通知,写道:“上海最近有一家文具批发店,大发广告,招谣撞骗,请勿轻信。如有吃亏上当,与本店无涉”。当她得知这一情况后,开始有些心慌意乱。但雄心勃勃的事业心和敢于同强手竞争的好胜心,使她很快地镇静下来,筹划对策。
她抓住要害,首先攻“堵出路”即“销售关”。她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也向各地客户发出通知,同时还附寄一份“价目单”,写道:“本店货真价实,信誉可靠,如蒙惠顾,可以放帐或邮购。客户收到本通知,如需进货,只要寄来一纸进货单即可成交,等货到手再行付款。”这一通知发出后很快取得了客户的信任,来人来函要求进货者络绎不绝。“放帐”者“邮购”是否有风险呢?当然有,但她不会吃“倒帐”。因为她把益新的客户资料全部抄到了手,哪些客户信誉可靠,哪些客户爱扯“滥污”,她了如指掌,“放帐”对象的主动权完全在她手里。她发的《通知》是冠冕堂皇的,不可靠的客户她不会轻易“放帐”,或允许人家“代收货价”邮购。
第二关就是“进货关”。她深知旧社会的厂商,固然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者,但念“旧谊”、讲“义气”者也不乏其人。由于她在益新当进货部主任时,不摆架子,不接受厂商的请客送礼,又乐于为厂商经销或推销新产品,所以与有关厂商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现在,人家看到她自己开了店,大都乐于拉她一把。那时,新产品竞争激烈,一般都抢着经销,而厂商总是优先把货发给她卖,还不要她先付现款,什么时候货脱手就什么时候结帐还款。经过三年苦心经营,终于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
由于生意顺利,她雄心更大了。为了扩展业务,她四处游说,不久,由独资走上了合股经营。
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人心惶惶,生意萧条,不少厂商纷纷内迁。她原打算到重庆去,后听说那里敌机轰炸厉害,生意也不好做,便改变了主意。在朋友的支助下,装好货物,带了两个职员,取道香港,途经越南,辗转来到昆明。
随着战局日益恶化,日寇长驱直入。不久海防为日寇侵占,魔爪伸向昆明,她不得不放弃昆明的阵地,奔往重庆跑单邦。哪知重庆风气更坏,商仗官的权势,官借商的财势,官商勾结,狼狈为奸,大发国难财。这些肮脏交易,她不愿染指,只得返回上海,重振旗鼓。
经过草草筹备,她将原来沿用的“现代物品社”改名为“现代教育物品社”,于1944年元旦开张营业。她决定在金笔的经营上,首创名牌,夺取“桂冠”,一举成名。
她选定金笔为主攻目标,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她十四岁进店站柜台,第一天就与金笔打交道。此后风风雨雨十余年,虽未专营金笔,但也没有一天离开金笔。特别是看到压倒日本和中国名牌的美国金笔,如:派克、康克令、华脱门、爱弗释、犀飞利等,以垄断的地位,独霸中国市场。她想:难道外国人的脑袋瓜就那么“灵”,中国人就不行?“有志者事竟成”。她决定与洋人开展竞争,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她首先分析当时美国“派克蓝宝金笔”在中国畅销,而国产名牌金笔滞销的原因,进而分析人们的消费心理。
她通过分析得到启示:要同洋人竞争,国产金笔就必须创新。她向吉士自来水笔厂定货,要求在笔挟的小方块里嵌上绿色,定牌名为“绿宝金笔”。同时采取广告攻势,以“绿宝标记,独家经销,永久保用”为号召,在报纸、电台、路牌、霓红灯上大做宣传,扩大影响。除在门市出售外,还承接邮购和电话送货。顿时打开了销路。
此外,她不惜费用,以优惠的条件、邀请越剧、沪剧、评弹、滑稽等剧种中在上海有影响的名角,来做固定节目或特别节目。从此,“绿宝金笔”成了风靡一时的“热门货”,这块牌子也因此在上海打响了。
可是好景不长。当时,汤蒂因自己没有开厂,货源全靠吉士自来水笔厂提供。吉士为了自己的发展,便给她拦腰“捅了一刀”,也生产一种名为“吉士绿宝”的金笔,直接在市场销售。她要扩大定货,人家卡她的“脖子”,不是百般刁难,就是有意拖延,使她进退两难!
她冷静地分析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在自己创名牌时忽视了“经营主动权”这个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一环。抓住“龙头”,丢了“龙尾”,气候一变,首尾脱节,自己就处于被动地位了。
于是她决定筹资开厂,自产自销绿宝金笔。正好那时有一家小笔厂愿意出盘,她便以二千元资金盘进。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47年元旦,她独资经营的“绿宝金笔厂”正式投产。从此,她既是商业家,又是工业家,“前店后厂一条龙”。
她知道:绿宝金笔的出名,广告固然帮了大忙,但产品能否赢得信誉的关键是质量、是款式。如果质量不好,款式不新,名牌照样保不住,广告的作用也会走向反面。所以她始终抓住质量与款式不放,在精益求精与花样翻新上大做文章。
绿宝金笔问世以后,面临着中外各种名笔竞争的严峻考验。如果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她不仅狠抓质量,也特别重视花样翻新。如她采用花纹赛璐珞笔杆,生产一种两头稍尖的流线型男用“长寿”金笔,又生产一种同类型的小号女用“幸福”金笔,与之配成一对,装在一起,取名“鸳鸯金笔”。售价虽高,但可作为喜庆礼品,文雅不落俗套,很受人们的欢迎。
余热未尽
上海解放前夕,工商界人士有的去了美国,有的去了香港。汤蒂因虽然听到不少流言蜚语,甚至有位香港的朋友劝她去港,但她并不打算去。解放后、在党的帮助下,她经营的金笔厂很快就接受了国营经济的领导。
公私合营后,汤蒂因是第一个国家专业公司——上海制笔工业公司的私人经理,后又担任上海市民建、工商联两会工业调查研究委员会的主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被增补为全国政协五届委员会委员。虽然年逾花甲,但献身四化的奋进精神,犹似当年。1981年,她与其他同志联名提出的“十项建议”,受到了有关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如其中一项是:把目前年产十五亿支普通木杆铅笔中的三亿支改产细杆铅笔,一年即可为国家增创外汇一百多万美元。
现在,汤蒂因仍是上海制笔工业公司的顾问,和大侄子汤其亮、侄媳侯文端、侄孙女汤洁三代同住一起,过着幸福的晚年。说到这里,读者也许会问:她为什么和侄子一家住在一起呢?她没有子女吗?她没有成“家”,但也不是“独生主义者”。在十六岁那年,她经人介绍曾认识一位某大学毕业的外商银行职员,本人家庭条件好,也对她有好感。只是这个职员的家庭认为她干的职业“抛头露面,说起来不好听”,劝她不要再当店员。就是因为这个观点的分歧而“告吹”。此后,她自己还认识了华通书局一位练习生叫毕子桂。这个人的才识、品格、风度、修养使她倾倒,谈吐见解使她佩服。她到昆明开店,完全得亏毕子桂全力支持。当时,毕子桂在邹韬奋举办的昆明生活书店当经理。问题是毕子桂对她当老板不感兴趣,劝她当职员,做“公家人”。所以她与他友谊上情深意厚,但“道”不同难成眷属。
(张开群摘自《中外成功的企业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