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峰”礼赞

1986-11-01 04:16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8期
关键词:黄山

白 榕

黄山多少峰?人说七十二名峰。其实,还应当加一峰,加一座人字峰。这“人字峰”不在云海深处,也不在奇松怪石之间,而是在那古往今来为开发黄山、建设黄山、为黄山凿石铺路人的肩膀上。或者说,多少世纪以来,英雄的黄山开拓者,就是一座功勋卓著的、巍巍然的人字峰!

黄山何时起有了人间烟火,是难以稽查了。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一位轩辕黄帝曾经到这里来洗过温泉澡,并且采药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也许就是黄山称谓的最初缘由吧。

“天下名山皆佛占”。紧接着,有那么几位佛门子弟,发现了这个神都天府。于是就在这里建庙落脚,成为黄山第一代的住户。据近代的史料统计:自唐朝开端,在大约五百里方圆的黄山地区所兴修的大小庙宇有五十余座。

这些佛门子弟,凭借八方信士的一点布施,加上他们自己的勤劳,斩棘披荆,扫除榛莽,在峭壁

崖上,在流泉飞瀑旁,经营起一座

座禅房寺院,使万载雨雾空蒙的深山峡谷,飘拂起第一缕袅袅炊烟。庙堂里的晨钟晚课,飞檐上的风铃鸽哨,应和着八音鸟、黄鹂、画眉的歌唱,黄山的天籁乐队,从此增加了丰富的旋律色彩。

但,即使是这样,那时候的黄山,也仍然是寂寞的、原始的、未经开化的。由于山险无路,云海苍茫,除掉那些独具猿攀虎跳绝技的采药人之外,一年四季很少游踪。到了唐朝天宝年间,也就是唐明皇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这里终于来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李白。李白沉醉于黄山山水,黄山山水征服了李白。他那锦绣的诗篇,象是第一个文学探险家的五光十色的“特写镜头”,照出了黄山的“伟奇幻险”,神韵独具。黄山入诗了!这是最早的黄山旅游诗,也是黄山文学的开始。

从此后,一个蒙昧的风景区,开始为人们所注意。接踵而至的诗人、画家、名士、高僧就多了。贾岛、吴龙翰、王寅、徐霞客、渐江、石涛、梅青、雪庄等等,这些人类智慧的艺术大师们,不畏艰险,芒鞋策杖,先后来到这里。有的,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搜尽奇峰打草稿”,从此长期栖居,写诗作画;有的,则把黄山当作与封建王朝决裂的隐退之所,乐不思“凡”。

更有那众多的山民樵夫,他们是千百年来黄山的奇男子。在古人纪游文章中,被称为“海马”、“海驹”的,就是作为向导的他们。他们的那一双足以飞涧走壁的铁脚板,就是开路的斤斧;他们那一双赖以拨雾攀云的万能手,就是览胜的指针;而他们那一副铁打钢肩膀,更能肩舆游客探奇觅胜。

到了二十世纪初年,兴山筑路渐渐开始。特别是当1934年前后,一批从外乡流落到江南的能工巧匠,使黄山的开发揭开了序幕。这些智慧而英勇的石工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惊人的劳动强度,奋战在深山峡谷,陡壁悬崖。他们的足迹遍及一百五十四平方公里的拐拐角角,他们的汗珠洒向松林花坞、云海深处。单凭手中的钎、锤、凿、斧,腰间的麻绳、缆索,跪地膝行,凿石为级,一寸一寸地向上运动。就说那高插云霄的天都峰吧,它“两厢直削,下临无底”,是一个“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的亘古“禁区”。石工们上去了!他们骑跨在那雾湿油滑、薄如刀刃的“鲫鱼背”上,餐风宿露,艰难施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裤子磨破了多少条,铁钎磨秃了多少根,虎口震裂了多少道,鲜血染红了几层云!终于,他们开出了上天都的通道,第一次征服了这种神秘的天上都会。他们把黄山七十二峰的另外两个制高点——莲花峰和光明顶,全都踩到了脚底下。开拓者们的锤凿敲击所到之处,为我们开辟出最初的一条黄山游览线路。那高寿千年的黄山松可以作证:登攀之路的诞生。全是劳动人民的汗水和生命所铺成。

但是,黄山真正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毕竟还是近三十年内的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黄山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才容光焕发,展开了她光辉灿烂的崭新画卷。

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总体规划的宏伟建设蓝图,一支多工种的建设队伍上山了。于是,万丈高楼依山起,亭台水榭随云生。人们在险峻的人字瀑前、苍翠的紫云峰下、胭脂泛红的桃花溪旁、白云缭绕的玉屏峰上,先后兴建了宾馆、休养所、疗养院、温泉浴池和温泉游泳池……等等一系列供游客休宿的建筑物。民间多才多艺的漆工、木匠,为它们雕梁画栋、涂金描彩。有那么多的花师、植物学家,在从头清点奇花异卉的宝库;有那么多的诗人、画家,创作出一首首、一幅幅最新最美的黄山诗歌和《黄山图》。特别是在风景秀丽的黄山东麓布水峰下,动工兴修了石门水力发电站。从此,黄山之夜,在电光、星光的辉映下,呈现出一派梦幻般的景色。象是这茫茫浩宇,又飞来一个银雾冰灯的奇妙星座!

是的,黄山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新鲜,越走越四通八达。试看那叶脉纵横的全山一百余华里的登山石阶吧,那全是在前辈石工们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由现代石工们彻底翻修或重新铺设的。原有的两尺一寸宽的路面,一律拓宽四尺八寸。许多险段和临壑“风景窗”,全都安装了精巧的石栏杆、防护链,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今天,当你拾级而上,攀登绝壁危巅,凌驾于幽谷云涛之际,你也许禁不住要问:数以万计的如此硕大、如此完整的花岗岩和大青石,它们是怎么被妥贴地安置到这里来的?难道黄山竟有四万块“飞来石”?不,不,那是靠肩膀,石工们的肩膀,劳动人民的铁骨钢骨!据说平均一立方米的花岗岩或大青石,分别重达四千五百斤和五千八百斤。膂力过人的英雄石工们,两人平地负重五百斤走路,二百斤登山,根本不在话下。如果,将四万阶石阶串连矗立,又何止十座百座莲花、天都!

有一位将五十年生命和汗水完全贡献给黄山的老石工,在望春花盛开的季节,曾经笑指天都,对游客们说,“天都再高,也高不过我们的肩膀啊!”一句豪言,连万山飞泉也都要为之轰鸣鼓掌。

让世人牢记吧,是凡过去和将来,所有为奇秀黄山的脱颖而出、震惊中外而服水征山、梳妆打扮、飞金点翠的中国人民,就是一座真正的、高与天齐的、万世不朽的人字峰!

黄山的八音鸟在歌唱:

致敬,人字峰!

致敬,黄山的明天!

(以上两篇文章均摘自《黄山》一书)

猜你喜欢
黄山
关于梅清题记中笔误的猜想
黄山
黄山冬之恋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学生写话①
黄山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祖国的大好河山——黄山
黄山看日出
黄山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