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韵

1986-11-01 04:16崔思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8期
关键词:黄山

崔思工

通过白塔的画面,不需字幕,人们就知道这是北京。同样的,一见着画有迎客松的姿影,不经介绍,就知道这是黄山。迎客松成了黄山最富有特征和代表性的标志了。

这棵千年古松,它既不轻佻地跑到黄山大门外搔首弄姿,也不故作矜持,姗姗来迟;而是十分恰当地迎候在客人真正见着了黄山面颜的地方——文殊院的位置上。它是那样地对你彬彬有礼,一见如故。透着空濛的天光和淡淡的天都峰影,它的平伸出去的巨臂和大手、雍容端庄的体态,给你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使你在往后的日子里,只要一记起它,就会想到黄山;一想到黄山,就记起它,并由此而记起所有仪态万千的黄山松。

古书上说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那些诸如牌坊、莲蕊、笋尖、剪刀一般的雄伟险峭的峰石,耸入云雾缭绕的天际,黄山松就挺立在那上面。隔峰眺望,它们悄然、端凝,在雾色中显出极其分明的剪影;瞬息,或由朦胧化为清晰,或由清晰渐次朦胧,迷离飘忽。而近看,峭壁幽壑云蒸霞蔚,黄山松盘屈的枝干上,鳞甲灼灼,针叶森森,一片锦瑞之气。黄山松被人们称作奇松,它同怪石、云海并立,组成黄山风景的三大特色。

黄山松的葱茏叫人神往,而它的形状就更不凡。在这里,大自然是一个苛刻严峻的鉴赏家。它不允许作品缺乏创造精神和一般化。树木的一般婆娑和匀称在这里不免平庸。黄山松却挺拔如削,冠平如掌,线条果然是简洁凝炼的了。尤其堪称大胆的是,黄山松打破了对称和平衡,它的枝条十分讲究侧重,甚至完全放弃另一侧枝条的生长,造成奇颖和魅力。它们在横岗陡壁既能密布成阵,气象森严;而在幽峰奇巅,更是千姿万态,竞异争秀。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凌空欲飞,有的悬垂倒挂,有的绕岩三匝,昂然翘首……

好事的古人爱给松取名字,如迎客、送客、蒲团、麒麟、凤凰、卧龙、双龙、探海、春睡、鹤盖、翁仲、连理……这些古雅的名字,大凡都有个象形的由来。蒲团松在莲花沟,干矮质柔,枝针繁密短平,酷似蒲团,可坐数人不坠。卧龙松则在石笋矼,蜿蜒屈曲,横偃石壁,甚至鳞甲闪动,角崭髯张,活似一条如卧将起的龙。另有一松在始信峰,隔涧伸过一枝,巧作扶手栏杆,以援引游人过涧,虽下临深渊,也不必担惊,实属有功,故叫接引松。更有甚者,是那些至今人迹尚不可涉猎和攀登的幽涧深谷,在那剑戟森列的危峰石巅,藏身露首的怪松比比皆是,都是无法一一命名。还有一种不唤松名的松,是因为它们在风景掌故里,客串了另外的角色和行当。遥空望去,象“梦笔生花”的“花”,“喜鹊登梅”的“梅”,以及“丞相观棋”的“棋盘”,“仙女鼓琴”的“琴瑟”,无不情态栩栩,画龙点睛,惟妙惟肖。至于再极目峰天,还有天女飘洒的仙袂、裾裙、花篮,还有凤翔、鸾峰……任你想象,无不相似乃尔。

石头上长出松来,这确是很奇怪的事。风景巧妙到这个地步,真仿佛造物乃有意为之。古人叹喟道:“此松之奇,非意想所可及。”寻思究根,黄山松龙脉清楚,自有渊源。它的祖先是油松,靠鸟类和风的帮忙,来到黄山,潜心变异,创立新派。日月经年,天长地久,就不再是其它的什么松。公元1936年,中国植物学家们认为没有理由不给予它们一个树木学上的位置,于是正式命名,叫黄山松。黄山松征服了山巅的高寒气候,及怪石嶙峋的立足条件。它的矬挺坚实的干身,针叶短密的扁平树冠,足以使它同湿雾、风暴、雷霆相抗衡;顽石不足惧,只要觅得石上一条缝隙,即可萌根破石,它的根系锐不可当地吮吸着岩缝的水分同无机盐类。当人们欣赏它们葱翠自若,盖冠于岩首,侧身于壁障,蜿蜒屈曲于谷壑,以及各种为了适应环境而生长出的奇异挺秀的神态时,这就不能不赞叹黄山松立足艰辛而坚韧不拔,骁勇顽强地追求美好目标的可贵精神。

黄山松显然较多地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造型奇异。然而,董必武同志在咏颂黄山的诗篇中却给予了注意:“偃蹇非松意”。正是这样,黄山松并不忘记能长成高大之材。一遇立地条件较好,如眉毛峰、狮子林、云谷寺等地,黄山松毫不放过要同群峰竞秀比高的机会,笔直参天,古色古香,黑压压一片,蔚为森林壮观,一点也不比平原上的钻天杨、南方桉树这些著名高树,来得稍见谦卑。

猜你喜欢
黄山
关于梅清题记中笔误的猜想
黄山
黄山冬之恋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学生写话①
黄山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祖国的大好河山——黄山
黄山看日出
黄山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