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墓前的沉思

1986-08-20 04:03童大林刘吉
中国青年 1986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童大林 刘吉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经济学家童大林与科学家刘吉合写的。这不是一篇普通的出访随感。

——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应该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参与改造世界的伟大变革?

这是他们站在马克思墓前沉思的主题。

青年朋友,你能从他们的“沉思”中悟出一点道理来吗?

到了英国伦敦,我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瞻仰马克思墓,以表达对这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敬之情。细雨蒙蒙,我们驱车驰向海格特公墓。

海格特公墓是伦敦最古老的公墓之一,建于1839年,现有总面积达37英亩,在51,000个墓中有数以百计的许多国家著名的人物,被誉为“伦敦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从公墓大门一直向前,一路上树荫森森、墓地重重,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蓦地,在碎石路的尽头转弯之处,一座被簇簇鲜花和花圈拱托着的墓碑映入眼帘。这是唯一堆满鲜花的墓地,在周围望不到边的座座墓茔中,显得格外突出,说明长眠在这里的墓主,受到公众格外的尊敬。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马克思墓。

马克思墓占地不多,不过三四米见方,在公墓中并无一丝显赫。但是,这里矗立着两米多高的一座墓碑,在碑的顶端安置着马克思的英雄头像,别有一种气势。我们久久地仰望着这尊黑色的巨型雕塑,不由得一阵阵心潮起伏:那浓密的大胡须显现着科学的威严,那深深的目光凝视着历史和未来,那宽大的额头展现着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再上面是天空,是浩瀚无垠的宇宙。马克思与宇宙同在。

我们把视线移到墓碑上。在“卡尔·马克思(1818—1883)”的下面,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说得多好,多么深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精髓所在呵。我们不由得坠入深深的沉思。

古往今来,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曾经涌现过多少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多少彪炳青史的英雄,多少独步一时的思潮。然而,谁能够与伟大的马克思及其主义相比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第一位如此坚定如此深刻如此科学地提出劳动者解放学说的,是马克思;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个学说能如此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如此震动人们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行动指南的,只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是千古第一伟人,马克思主义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还是在青少年时代,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引导,我们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学生,决心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而献身。今天,我们与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革命者、共产党人一样,千里迢迢来到马克思墓前,决不是象伊斯兰教徒朝拜麦加那样,向真主表达自己的虔诚。我们只是想,每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墓前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是否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又该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参与伟大的改造世界的变革?

1979年,我们在合肥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曾经碰到几个青年,他们毫不在乎地公开声称:“我们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信仰福利主义。”“你们为什么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呢?”我们问。“因为我们曾经虔诚地信仰过,但是经过十年的现实教育,我们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一位青年答道。“你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我们又问。“没有,一本也没有读过,那时我们还在读小学,中学,马克思主义是老师告诉我们的。”“那么,现在你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又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呢?”我们再问。“我们不相信它了,还读它干嘛?”我们感动于这几位青年的坦白。我们没有责怪他们。我们相信如果一个人是襟怀坦白的活,他终会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真理的答案的。我们只是对他们说:“那么,我们等待你们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再来讨论马克思主义问题。”这几位青年沉默了。他们只不过是无知,无知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当今世界上还有一些怀有偏见者,天天在反对马克思主义。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十年浩劫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血与火的锤炼,也使我们终于冲破形形色色假马克思主义的迷雾,理解到她的真谛。

今天,当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潮,而且是亿万人民生活的现实的时候,当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断进行激烈斗争与和平竞争的时候,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最令人关注的内容。有人统计,全世界现在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54种。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她正确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之所以有种种弊端,不是别的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因此,他们斩钉截铁地写道:“新思潮的特点不是在于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而是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我们的运动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消灭私有制。”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惜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下谈及社会主义的种种美好的具体设想津津乐道,而这些基本观点却往往被忽视了;人们甚至按照自己传统的观点加以幻想,并强加给马克思主义。这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的。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了,资产阶级私有制消灭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实现了。然而,还是马克思、恩格斯正确,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它只解决资本主义矛盾,消灭私有制(因此,它比资本主义要优越要美好,而且是人类通向更优越更美好的社会的一个阶梯)。社会主义解决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必然会出现自己的新的矛盾。我们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后来人,应该以解决这些新矛盾为己任,把历史推向前进。

不错,马克思、恩格斯也曾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过一些具体的设想,但是设想毕竟是设想,它的真理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不幸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把革命导师的一些具体设想当作不可逾越的戒律,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马克思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他虽然对于电的发明报以无限的喜悦,对于电的社会影响曾经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是他毕竟没有用过电灯,也没有坐过电气火车,没有看过电视,更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当代微电子、微生物技术所掀起的新的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巨大的激烈的深远的影响。我们怎么能苛求他在一百多年前对于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准备好现成的答案呢?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将永远指引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去年四月初,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和一些教授们座谈。当我们谈到自己忠诚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时,一位笑容可掬的教授慢声慢气地说:“我可不可以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那么就应该象对待其他科学一样对待它。或者说,其他科学例如西方的一些经济学,也应该象马克思主义受到同样的对待。凡是对西方有用的科学,我们都采纳,不好吗?象西方许多大学都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战后西方采用许多经济和社会措施,来解决公平分配问题,实际上,是采纳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就很好吗?”

我们回答道:“近几年来,我们的大学里也开始讲授西方经济学了,而且还讲授西方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等等。正如教授先生所说,凡对四化有用的科学,都应为我所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马克思主义正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资本论》有二万五千条注脚,说明马克思吸收了多少前人的科学成果。不用说这些前人都是资产阶级的或封建的,甚至奴隶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排它的,而恰恰相反,对于人类任何新的科学成果都竭诚欢迎并吸收来丰富自己。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无限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不是结束真理,而恰恰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广阔道路。所以,在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科学对待这点上,我们也许是没有分歧的。我们的不同之点在于:我们认为各门科学的价值并不是等同的。对于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划时代的,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用它来指导四化建设将使我们坚定四化的正确方向,加速四化的进程。”

另一位教授接着说:“我就顺着这个问题再提一个问题: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但分配还不太公平,我们承认不理想;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平均公平,但经济不发达,大家都是贫穷的公平,到底哪一个好呢?”

我们回答道:“两个都不好,都不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所奋斗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是既要分配公平,又要经济发达,全体劳动者人人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既然你们承认资本主义不理想,那么人类总不能永远承受不理想吧。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达到理想的一步。”

一位显得略为激动的教授侧过身来,不平地说:“你们老说社会主义优越,可是战后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很繁荣,而社会主义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嘛!这又该怎么说呢?”

我们回答道:“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无法说服您。在社会主义经济超过资本主义以前,您都有理由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很钦佩教授先生尊重历史事实的精神,请允许我们也说明一个历史事实。资本主义是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才有今天的发展的,而这个积累是包含着剥削中国人民在内才获得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旧中国极度贫困的基础上开始的,还只有三十几年。因此,现在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简单地等同比较,您觉得科学吗?当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失误……”

我们知道,我们的回答是不会使这位教授满意的,那没有关系,让历史去作见证吧。当我们站立在马克思墓前沉思时,我们想到,在全世界还没有完全脱离贫困和愚昧的时候,在社会主义祖国还处于落后的地位的时候,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在马克思深沉的目光下,不能不惭愧地低下头……

……马克思事业的战士呵,我们应该利用先辈给予的武器,认真研究马克思去世后资本主义一百多年发展的新情况,认真研究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认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胜利而曲折的历程,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不断的探索和新的概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阶段。这样,才能告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

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离开了马克思墓地。春雨阵阵,下得更大了,我们浑身都淋湿了,但心中感到无限明朗、欢欣和振奋。也许,这可算是一次难忘的洗礼吧。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