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好不怕巷子深

1986-07-15 05:54叶祖孚
读书 1986年10期
关键词:满城京剧

叶祖孚

去年十月起,北京市场上很多人在寻觅一本书,那就是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京剧谈往录》。京剧爱好者的队伍到底有多少?这是一个难以测定的数字。但是从《京剧谈往录》出版后群众争相购买的情况来看,这部分人是不少的。“酒好不怕巷子深”。只要有好书,不怕没有读者。《京剧谈往录》可以说得上是一本受读者欢迎的书。

为什么这本书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呢?我以为,这是由于京剧发源于北京,流传全国,这本书里面记载的京剧史料是我国人民普遍熟悉并且喜闻乐见的资料。六十年前“满城争说叫天儿”的情况,至今八十岁左右的人还记得。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还会记得他们年幼的时候,满街都在哼“店主东带过了爷的黄骠马”。马连良的一曲“劝千岁,杀字休出口”风靡全国,连小学生背着书包回家的时候走在路上也在唱它。漫长的岁月过去了,当年的儿童已经变成两鬓皆斑的老人,但是悠扬的胡琴声一起,听着听着,他又会陷入对往事的沉思。每个人都爱生我养我的祖国,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使人难忘,它使人牵肠挂肚地想着它,京剧就是这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前年纪念梅兰芳先生九十诞辰演出的时候,一位美国华侨特别从美国坐飞机归来一连听了八天戏,他要好好听一听那久违了的熟悉的祖国的声音,聊慰他的相思渴念。一九八三年富连成科班出身的著名京剧演员谭元寿到香港演出,携带了《京剧谈往录》中的《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一文(当时还未成书)。在香港他遇见了台湾的同行,大家阅读文章,共同回忆当年在科班学戏的生活,沉醉在深沉的怀念中。因为浸透全书的那股浓郁的京华乡土味道牵动了飘泊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

书中讲的一些细节也很使人读了感到亲切。记得五十年代我曾观看了侯喜瑞、孙毓、毛世来演出的《战宛城》一剧。剧中侯喜瑞演到曹操“马踏青苗”一节时,那趟马中急剧的磋步,在麦田中企图勒马筋疲力尽的表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读了《京剧谈往录》中侯老所写《学戏与演戏》一文后,那次演出立刻又跃然眼前,他对自己精湛的表演作了深入的说明,使我重新回忆起他当年的表演,更加感到看他的戏真是一次难得的享受,脑中本来已经淡忘的印象又鲜明起来了。难怪《京剧谈往录》出版后,有人说“看戏不如看书”,因为书中那些著名艺术家的表演已成绝响,目前在舞台上已不能重睹其丰采,但人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重温过去那些珍贵的回忆。

《京剧谈往录》一书注意抢救史料,它是从目前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口中录下他们珍贵的经历或从已经去世的老艺术家遗留资料中摘录其精华汇辑成书的。这样就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较高的史料价值。《京剧谈往录》还向人们揭示了艺术发展的规律,指出艺术是在破除一切陈规旧律中前进的,各种流派的兴起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以大家熟悉的马派老生艺术来说,马连良先生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就是非常可敬的,他不但在唱腔、念白、锣鼓经方面作很多改革,而且他重视舞台整体艺术,他对龙套演员、乐队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还运用美学的观点来革新舞台布景和戏装设计。他甚至亲自到剧场去听戏,研究观众需要什么,喜爱什么,考察别的演员演戏时的上座率和剧场效果。每当其他名演员休息不演出的时候,他就安排演出;当其他名演员都在唱戏的时候,他却休息,这样他就在很长的时期里保持了自己演出的满座率。我们读了由马连良弟子迟金声先生所写的《马连良与马派》一文后,就会了解为什么当年北京“满城争说叫天儿”会变成后来的“满城争唱《借东风》”。京剧要前进就要改革,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今天有无京剧危机的争论实质上要看京剧能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就《京剧谈往录》所揭示的这一点来说,它就不仅对京剧界和戏曲界有益,而是对每个读者都是有益的了。

(《京剧谈往录》,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四月第一版,3.60元)

猜你喜欢
满城京剧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京剧掀开新篇章
满城风雨
清代满城概念研究
春分逢全国两会闭幕感吟
意林双周历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2018.4.16~2018.4.30)
《花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