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戈
清朝嘉庆年间,民间盛传着一句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指嘉庆四年,和珅伏法,全部家产没入内库。和珅是谁?他是乾隆的宰相,势大财大:论势,比起明朝严嵩,也不见得逊色;论财,即使是西晋的石崇,也难敌他十分之一。那末和珅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财势?后来又为何“跌倒”?欲知详情,请读:
一、圆明园殊遇,小人受宠
话说乾隆自登极以来,已过了十五个年头。在这十五年中,他以老祖宗康熙为楷模,雄心勃勃,着实也做了一番事业。近来因皇后新亡,不免心中烦闷。这一天,在宫监的怂恿下,乘御车到京郊圆明园去游玩解闷。
这圆明园建筑华丽,景物千姿百态,巧夺天工,世称“万园之园”。十里名园,芳草如织,碧池清流,花树掩映,殿阁巍峨,亭台错落,真所谓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在冉冉的雾霭中看去,宛如仙境。
这天乾隆来到园中,正当暮春季节,浮云淡荡,气候宜人。他登上土岗,习习轻风拂面而来,远近景色,尽收眼底,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于是情不自禁地在园中这边逛逛,那边转转,不觉来到一座汉白玉砌成的小桥旁,这时,天空出日了大太阳。午后的阳光十分灼热;欲要遮阳,可偏偏随从们忘了携带御伞,乾隆生气地责问:“谁敢如此疏忽?”
就在这个时候,随从中忽有人说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听说话者语言文雅,便问道:“何人说话?”那人立即跪下来连连磕头。
乾隆回头一看,眼前是个眉目清秀的文弱少年,这人好象早年什么地方见到过似的,但一下却想不起来。他怔怔地望了一会,又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少年道:“奴才名叫和珅,是满洲官学生,前几天蒙恩在銮仪卫当差,恭奉万岁御舆。”
乾隆“唔”了一声,心中却在思索……他见石桥下一泓清流,桥旁有株很大的柳树,一只燕子在树上匆匆飞过。这一情景,终于使他想起了时隔久远的一段往事。
原来在二十五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伤心的事情。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名叫弘历,那时年纪还小。也是这暮春天气,他随皇后娘娘一同来圆明园游玩。也是这石桥旁,在一棵古柳树下,这天清晨,有个名叫燕儿的小宫女在清澈的溪水旁对着水面照影,用木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理她头上的青丝。十四五岁的弘历稚气未脱,远远看见小宫女燕儿在那边对水梳妆,感到很有趣,想去吓她一吓,便蹑手蹑脚走到她的背后,突然用双手捂住她的两眼。燕儿以为是女伴在跟她闹着玩,就用手中的木梳向后面打过去,不巧梳齿刚刚打在弘历脸上。弘历“呀”的一声,便放了手。燕儿回头一看,不是女伴,却是皇后的爱子四阿哥弘历。她见四阿哥脸上被打出一道血痕,知道闯了大祸,立刻脸上失色,浑身颤抖起来,跪下来哀求饶怨。
弘历见这娇娇弱女,跪着垂泪,颇为怜惜,就和颜悦色地说:“燕儿,不要担心,我一定不告诉娘娘,快起来吧!”一把拉起燕儿,自到别处去了。
进早膳的时候,皇后忽见四阿哥脸上有伤,就盘问起来。弘历吞吞吐吐,只说是自己不小心跌坏的。然而皇后是个十分精细的人,她见这道血痕齿齿相接,十分整齐,就断定四阿哥说谎,于是严加追问。弘历没法,只得说出真情,并恳求说:“燕儿是无心的,切勿为难她。”
早膳后,等四阿哥出去,皇后立即叫太监把小宫女燕儿传来。她举目一望,见这小宫女蛾眉弯弯,杏眼含娇,削肩细腰,柔媚动人,不觉一楞。心想,这小东西美得象妖精似的,怪不得小小年纪就会迷住我的爱子,四阿哥打出血不叫痛,反而去庇护她,可见是个尤物,长大了必成祸害。于是,一道懿旨,赐下白绫一条,命她自尽。可怜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宫女,在皇后的淫威之下,只得屈从。等弘历闻声赶到,燕儿的一缕芳魂,早已悠悠散去。
弘历见燕儿死得这样冤屈,心里万分痛苦,便伏下身去,用双手抱住她的头,一面摇晃,一面呼叫。就在这摇晃之中,弘历看到了小宫女的颈上。有一颗红色暗痣。——从此以后,弘历每想起有红痣的小宫女燕儿,总是十分内疚,有时梦中竟会见她远远地跑来,责备他不该随意取闹。一直到他即位做了乾隆皇帝,由于政事繁忙,才把这桩事情渐渐忘怀。
往事如梦如烟,一去不返。而今,跪在他面前的这位美貌少年,脸形眼神,与死去的小宫女燕儿竟是一模一样,这怎不教乾隆惊讶、慨叹呵!
也真是无巧不成书。当下乾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俯下身去,用手去按捺和珅的头;不料和坤颈上,偏偏也有一颗红色暗痣。这一看非同小可,使他差点叫了起来。原来乾隆相信佛教,以为人能转世。他心里暗暗计算,燕儿死去已经二十多年,和坤如今也正二十出头,就荒谬地认为和珅是那小宫女燕儿的化身了!殊不知正由于这一虚幻之情,却引起了无穷后患!
这时,忽有一阵凉风扑面吹过,乾隆从沉思中清醒过来。他略微镇定一下,便托言道:“和珅,这红痣生得很好,你又是生员出身,朕不愿委屈你,从今天起,你就离开銮仪卫,另有任用。”
和坤一听,受宠若惊,就“蓬蓬蓬”磕了九个响头,高声唱道:“谢圣上天恩!”
二、儿戏竟成真,攀龙附凤
乾隆得了和珅,好象天上掉下个宝贝似的,心里自有说不出的喜悦。回宫以后,便封他做宫中总管。这总管可不简单,凡宫中事务,外如侍卫、仪仗、车马,内如茶膳、灯火、库房等等,一概由他来管理。
和珅是一个生性乖巧的人,圆明园的飞来恩遇,使他深深感到这个“红痣”的可贵。他虽然不能完全猜透乾隆内心的隐情,但认定这里面一定有什么机缘,而且这机缘对他十分有利。自此以后,他常侍乾隆身边,在笑颜奉承之余,就对乾隆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细心观察,终于摸到了乾隆的脾气和心思。这样,往往乾隆有什么事情要办,他总能事先猜中十之八九,不待乾隆开口,早已准备停当。这就使乾隆特别称心,一日两日,慢慢地竟到了一刻也离不开他的地步。
一天,乾隆在便殿看一本前代人写的《西湖梦寻》,和珅一见,就向乾隆夸说江南景物。他从吴宫遗迹,一直讲到六桥烟柳,真是绘声绘色,情景毕现。
乾隆听着听着,心里痒痒的,撇下书笑道,“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听你讲来,果然不错。朕早想去巡游一次,只因南北遥远,各省各府迎驾,花费太大,所以迟迟未决。”和坤道:“这事不必多虑。国朝圣祖皇帝多次南巡,群臣百姓不但没有闲话,而且还称颂圣祖功德。万岁的文治武功,不下皇祖,如果南巡,一定也会得到万民的称颂。”原来乾隆处处效法康熙,和坤投其所好,一说就说到节骨眼上。乾隆顿时心花怒放,下旨定明年巡游江南。
和珅见乾隆高兴,灵机一动,当即讨了个监造龙船的差使。一时采木备料,广罗名匠,雕龙画凤,备极奢华。内库中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般地出去,和坤手长,巧妙地捞了一半。乾隆一心想尽快南巡,个中之情根本不知,唯见和珅办事迅速干练,欣喜之下,就将他擢升为户部侍郎,令他管理南巡事宜。
和坤受权后,立即行文到各省抚台衙门,或命他们赶修行宫,或命他们疏浚、修筑水陆通道,准备接驾。
第二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嫔妃如云,扈从如蚁,仪仗车马,数不胜数,铺张排场,大大超过康熙当年。
各省各府的官员,为了迎接御驾,都战战兢兢,深怕触犯龙颜。他们知道先行官和坤是皇帝的宠臣,和珅说的话,皇帝都是言听计从,如果这一关节能够打通,一切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于是都纷纷用厚礼孝敬和坤。一时山东、安徽、江苏、浙江行贿之风大兴。和珅不但来者不拒,还要借题勒索。在这次南巡中,他不费多少力气,便满载而归。以后更是轻车熟路,且不在话下。
再说乾隆有许多子女。他最怜爱的是十公主,最不喜欢七阿哥。十公主年幼时,娇娆中带点野气,高兴女扮男装,如果乾隆微服私出,她也定要扮个男孩跟着同行。因为和坤常常伴驾,十公主对他很亲近,玩笑中叫和珅为“丈人”。和珅处处讨好十公主,十公主要什么,和坤就给什么,从来是百依百顺。
有一次,三人行过闹市,十公主见一家成衣铺挂着一件鲜红夺目的披风,便指着这披风说:“嚯,这披风真好看!”和珅一听,马上就跑到店铺,用重价买来,披到十公主的身上。乾隆在一旁见了,笑着说:“又要你丈人破费,快叫一声谢谢丈人。”十公主果然叫了一声:“谢谢丈人。”和坤立刻感到浑身舒服,得意万分。
谁知早年讲过的这些玩话,后来竟成了另一个事实。十公主长大后,就由隆乾作主,嫁给了和坤的儿子。于是,这假丈人和珅,却成为真正的“公公”了。
那时,和珅已官升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锦衣玉食,起居豪华,真所谓:
宰相甲第驸马府,
玉作屏风桂作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