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饮马池一位年仅二十岁的读者来信,叙述他本人对《读书》的爱好,并且提出,他认为《读书》的读者中青年不在少数,“请相信《读书》的读者群之扩大和更替并不应该象保守数字所估计的那样长”。
很感谢读者的一再提醒:要关心青年的读书。《读书》编辑部成员大多也还年仅三十,自然也关心同辈的事情。因是之故,当我们读到东方望教授的来稿《“书读完了”》(载《读书》一九八四年第十一期)时,非常高兴,觉得在比较年轻的同志中提倡读些中外古今的名著(基本著作),可以有益于他们的成长。文章发稿后,又开了一个座谈会,向专家请益,以后的成果就是发表在本期的座谈纪录。
老一辈学人在谈起自己的治学经历时,常常有平生得益于某书的提法。这当然不是说读书越少越好。我们至今还是提倡广泛涉猎,作为长者不应不问情由随便设置禁地。然而,就人类文明史来说,确实有些书称得上“基本”两字,是任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所必须一读的。这道理,座谈会上各位学者说得很透彻,并且还对当前的教学工作提了不少意见,都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提倡读一些中外古今的基本著作,从一方面说,也只是说而已矣。因为我们搞不了有奖的竞赛,办不起函授、面授、电授……的学校,发不出有资格的文凭。我们只是想对有志于求知而不汲汲于资格的同志,提个把有用的建议。但从另一方面说,还是想在《读书》的范围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前述东方望教授的文章中说:“我很希望有学者继朱自清、叶圣陶先生以《经典常谈》介绍古典文学之后,不惜挥动如椽大笔,撰写万言小文,为青少年着想,讲一讲古文和古书以及外国文和外国书的读法,立个指路牌。”今年的《读书》若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多树立几块这样的“指路牌”,则编者之愿足矣。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作者,助成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