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项
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对于我们伟大的未来而言,仅仅是个开端。然而三十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却在我国几千年的水利史上书写了最辉煌的新篇章。
灾害频仍的旧中国
我国水利事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黄河下游连续发生水灾,部落联盟的首领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堙”“障”的办法治水,多年不成。尧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比乃父聪明,他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疏川导滞”、“合通四海”的办法,艰苦奋斗十三年,终于把洪水疏导人海,战胜了水灾。
“大禹治水”作为我们祖先向大自然斗争的化身,始终鼓舞着世代人民同水旱灾害进行斗争。但是在旧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水利事业发展缓慢,我国一直是个水旱灾害频仍的国家。据解放以前215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发生水灾1092次、旱灾1056次。这就是说水旱灾害加在一起,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不是水灾,就是旱灾;不是一片汪洋、尸漂遍野,就是赤地千里,饿殍载道。1928年的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大旱,灾民达一亿二千万;1931年,江汉平原、淮河流域大水,江河横溢,“舟行树梢,鱼游城关”,一亿多亩耕地被淹,洪水吞噬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家园。
面对着水旱和饥馑,历代的治水专家和劳动人民兴建了象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黄河大堤等伟大的水利工程。但是,许多愚昧的统治者,却把财力和物力用去建造“安澜”的龙王庙、镇伏河妖水怪的宝塔、铁牛之类的工程。甚至制造《西门豹治邺》故事里用美女祭河伯之类的悲剧。
空前规模的水利建设
新中国的诞生,不仅使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了青春,而且开始了空前规模的水利建设。短短三十四年时间,就整修江河堤防17万多公里;兴建大中型水库8万多座,塘坝619万处,总库容4208亿立米;建设万亩以上灌区5200多处;发展机电并241万眼;建机电排灌动力7876多万马力;兴建水电工程总装机2416万千瓦,其中农村小水电站7万多座,装机850多万千瓦。国家用于水利事业的的总投资高达890多亿元。
如此规模的水利建设,基本上结束了我国非旱即涝的历史。由于各种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由于广大军民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历年洪水,保证了主要江河安全渡汛,彻底改变了一些江河三年两决的局面。在历史上,每当花园口出现一万秒立米的洪峰,黄河就要决口;现在,黄河的水利设施可以抗御二万二千秒立米的洪峰。三十四年来,花园口出现过九次一万秒立米的特大洪峰,黄河大堤都安然度过。如按决口可能造成的损失计算,九次战胜洪峰,累计可以减免直接损失250亿元。在长江中下游,我们也多次战胜了特大洪水。1983年汛期长江大水,湖北省有1520万亩
葛洲坝泄水闸农田受淹,但经过50多万千瓦电力抽水站日夜排涝,使1400亩万农田减免了灾害。如果没有排涝工程,这一千五百万亩农田将会泡在两米以上的深水里。苏北历来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多灾地区,现在建起了防洪、排涝、防渍、挡潮、灌溉等五大水利体系,已经变成旱涝无忧的高产稳收宝地。1983年,那里连降暴雨,洪涝成灾,许多县市却在大灾之年获得了大丰收。淮阴市这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27亿斤,比建国初期的全市粮食的总产量还多十亿斤。
解放以后,灌溉工程也发展很快,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现在,全国农田的灌溉面积已由解放初期标准很低的两亿多亩,发展到七亿亩。这七亿亩农田,还不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但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历来缺水的海河流域,由于发展了灌溉,累计增产粮食4500亿斤;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引黄灌溉农田2159万亩,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
显著的综合利用效益
我国的水利建设,在保证农业灌溉的同时,还积极为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水源,仅海河流域的14座大型水库,建库18年累计供水达一千亿立米,相当于两条黄河一年的迳流量。1983年建成的引滦入津工程和引碧输水工程,大大缓和了天津市和大连市的供水紧张状况。此外,水利工程还为边远山区、牧区和沿海岛屿的人畜饮水提供了方便条件。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在水电、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方面也发挥了效能。我们已经在黄河干流上兴建了七座大型水利枢纽,发电装机240多万千瓦,为改变西北地区的贫困面貌,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长江干流上,著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一期工程已建成,为缺电的湖北、河南等省提供了强大的电力,将来还要送电到华东地区。各地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积极发展小水电。目前全国已有1550个县建设小水电站。1983年的发电量为200亿度,相当于建国初期全国总发电量的四倍多。
本世纪末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二大提出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提供防洪安全保证和工农业用水的水资源保证,这就是我国水利建设所面临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首先在防洪方面,国家将在主要江河上兴建巨型的防洪控制工程,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黄河小浪底枢纽等,提高主要江河控制洪水的能力。同时还要对一些重要江河的堤防、河段进行加固整治,以扩大现有河道行洪的能力。
国家还将建设一批大型供水设施,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的用水困难。已经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将于1990年通水到黄河南岸的东平湖。不久的将来,丰富的长江水即可通过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送到北方,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事业,缓和津浦、沪杭铁路的运输紧张,还可以改善徐州、枣庄等三十多座城市的供水状况,并可使2,000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正在对东线第二期工程(通水到天津)进行全面规划。预计到本世纪末,华北最大的城市天津,可以从长江得到源源不断的清水。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我国水利建设要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这就要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为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基地的水利建设。黑龙江三江平原、黄河河套灌区、江苏徐淮地区和安徽淠史杭灌区等则是建设重点。为了尽快改变大西北贫穷地区的面貌,国家从1983年起将连续十年每年投资二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器甘肃、宁夏地区的建设,还将对新疆和广东海南岛等地进行重点建设。为了使我国广大农村早日实现电气化,决定积极发展小水电,以一百个县为试点,在1987年前建成中国式的与小康水平相一致的农村电气化县。
水利是改造自然、建设祖国的一项宏伟事业。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建国之初,勉励过水利职工和全国人民,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完成这一造福后代子孙的事业。青年朋友们,祖国的山山水水等待着更新换色,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国的锦绣山河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美丽富饶吧!
摄影:韩学章刘臣题字:沈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