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本森《史坦培克的作家生涯》

1984-07-15 05:54
读书 1984年10期
关键词:葡萄作家文学

楼 风

四十年代初我曾经翻译过美国作家史坦培克的剧本《人鼠之间》,以后又看到秦似同志译的同名小说,以及胡仲持同志译的《愤怒的葡萄》,为这位写美国西海岸农业工人生活的大手笔所惊叹。特别是影片《愤怒的葡萄》,名导演西席地密尔的伟大场景,和细致的生活细节相结合,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影片杰作。但《人鼠之间》之写人世的冷酷与夫《愤怒的葡萄》的农业工人的辛酸,虽然一时能攫住读者和观众的心,终究在作品中找不出一个故事中人物应有的出路,这个问题始终在我脑里,不获解决。我几乎读过他的全部作品,读了之后,除了觉得题材的类同外,大都是写农业工人或小人物生活中无出路的苦恼,但总缺少一些什么东西,使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美国作家,而能非同凡响。最近读了托玛斯·R·爱德华教授评介杰克逊·J·本森所写《史坦培克的作家生涯》一书的文章,才知端的。原来史坦培克之成名作,《人鼠之间》与《愤怒的葡萄》问世之时,正值美国的经济大衰退之中,事实上经济危机已逐渐形成。史坦培克在此二书中写了这些年代中的表面现象,却没有进一步深入剖析其普遍的历史规律和政治意义,反而在创作过程中蒙上一层神秘的气氛,始终不能从狭隘的地区性写作中摆脱出来,走向更广大的世界。所以他虽然一九六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终难与他同时代的海明威或南方作家福克纳相比拟。甚至传记作者彭逊教授还指出其描述农业工人罢工斗争的《相持》一书,有失实之处,例如参加当地斗争最激烈的多数是外来的墨西哥季节工人,而非仅仅只是农场中的白种工人,移花接木,用墨西哥季节工人斗争的功绩,来美化农场中的白种工人,至少有种族偏见之嫌。

史坦培克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的小康之家,十七岁即入斯坦福大学,研读文学达六年之久,又旁及海洋生物学,这就大大影响他尔后的创作生涯。他虽然一向以熟悉加里福尼亚州贫民及流浪四处的季节工人生活习性,和他们特有的语言著称,但据传记材料所述,他对美国农业无产阶级的知识和兴趣,更多来自书本和文学修养,而非真正参加劳动人民的生死搏斗之果。他自幼熟读英国小说家史蒂文森,法国仲马父子,苏格兰的司各特等历史传奇作品,英国班扬的《天路历程》,密尔顿的《失乐园》,莎士比亚戏剧和《圣经》传说等等,尤其酷爱神人和仙女的故事;因此终日出入于幻想之中。他在大学里亦复如此,政治思想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而内心则始终是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综观他的作品,也是浪漫色彩往往掩盖了他的政治意识,例如他早期的小说《黄金杯》(一九二九),简直是一部海盗式的历险故事,充满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情调。《献给无名之神》(一九三三)等书,虽都以童时故乡为背景,但发表后默默无闻,读者并不欣赏或理解他的怪僻语言与狭隘的生活情趣。

到了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他才逐渐注意到家乡周围的贫苦农业工人、流浪汉、街头巷尾的小市民、季节工人和一切受到经济动荡波及的边缘人物的颠沛生活,这才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文学才智,在美国文坛上闯出一条既有地区特色,又能跟上形势的创作道路,于是名噪一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除《煎饼坪》和《相持》都涉及农业工人的斗争外,《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二书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随着美国经济大衰退的加剧,上述两书竟成了风靡一时的文学巨构,而且分别搬上了舞台与银幕,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所惜者,史坦培克始终未能真正从狭隘的地区性写作中摆脱出来,走向更广大的世界。

《人鼠之间》与《愤怒的葡萄》自被摄成电影,有大导演西席地密尔与名演员亨利·方达及琪恩·道威尔在银幕上的再创作,不仅加深了美国农业工人的形象,而且为广大读者及观众解决了原著中方言难解与情节过分晦涩的问题。但是好莱坞却是个天才的陷阱,荣誉和金钱毁灭了作者。史坦培克自从改编二书得到名利之后,他自以为找到了现代化写作的道路,其后干脆迎合银幕的需求而专门从事分镜头的电影剧本创作,摒弃了文学对他的要求,到头来还是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电影剧作家。

三十年代末叶,史坦培克置身于好莱坞与百老汇之间,虽然也与影坛名人如卓别林,史宾塞·屈莱赛,爱狄·康脱等相识,但并不受重视,潦倒到与一批萍水相逢的爵士乐队为伍。但史坦培克毕竟不失为一位严肃的作家,而且对文坛上的后起之秀如索尔·贝娄及约翰·厄普代克也颇加青眯,予以欣赏推崇。不幸的则是他久居于影剧界中,生活逐渐腐化,难免影响其后期创作,离开了文学的尊严,而为庸俗生活写作。如他后期作品《晦气的冬天》竟坠入于神秘主义,为读者所弃。他的晚年,江郎才尽,只能依靠为一些商业性的报刊撰稿,以维生计,一代作家而到这地步,真是一大悲剧。

在他文学生活走运的年代里,他曾迁居纽约市和长岛,不时到南美洲旅游,走访欧洲及东南亚各国。二次大战期间,他标榜自己为“新政民主人士”,一度与罗斯福过从密切。他禀性对政治缺乏热情,但在美国侵越战争时,又对此大事赞扬,意图树立一己的政治形象,及后他的儿子应征入伍,他又大为反对越战,充分暴露了他的骑墙派身分,因而为群众所不齿,为文学界所弃。

根据彭逊的评介,史坦培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地道美国本土作家,自始至终忠于美国的思想信仰,很少受外来思潮的干扰。他的早期创作态度严肃,每有所思,必作井井有条的记录和全面构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看出,他写小说在执笔之前,总是要求自己深思熟虑,把故事都一一设计妥善,而不象一般的现代作家,随想随写,飘浮于思绪的起伏之中,最后不知所终,甚至受创作条件所制,故事可以戛然而止,悬读者于五里雾中。但他过于崇尚写作技巧,认为“技巧”可以弥补一切创作中之不足,甚至可以代替作者的才华与思索。从史坦培克的作家生涯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写作技巧,虽然为他在美国文坛上创建了新风格和为他带来声誉,但因局限于狭隘的生活圈子和思想及兴趣,究竟难以经久而立足于伟大作家之林。

(Jackson j.Benson:TheTrueAdventuresofJohnSteinbeck,Writer,TheVinkingPress,116pp.)

猜你喜欢
葡萄作家文学
作家谈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文学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