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成人化”的尝试

1984-07-15 05:54范一直
读书 1984年10期
关键词:成人化儿童诗童心

范一直

四川女诗人傅天琳的新作《在孩子和世界之间》,是在儿童诗的“成人化”方面的一个尝试。

诗人从五彩缤纷的儿童题材中,挖掘和提炼出既不失儿童风味、又适合成人兴味的浓郁诗意。作者既用孩子的眼睛来看成人和成人的世界,也用成人的目光来看孩子和孩子的世界,从而不断变动诗的视点,多层次,多方面地展现了“在孩子和世界之间”的那一片灿烂的图景。其中有足以令成人反省的没有被污染过的童贞(如《木盒子》);有足以感化成人心理的那一片真善至至而又不乏稚气的童心(如《我是男子汉》、《夜班车》、《送伞》);还有着意刻划出的孩子对于父母的特有心理(如《月亮》、《为什么》、《朋友》)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心情(如《梦话》、《毛衣》);不少诗篇还刻意表现和渲染了孩子怎样给父母带来欢快和欣慰(如《晨》、《夏夏》等等),诸如此类,读后使成年人感到不仅更理解了孩子,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成人化的儿童诗既然是属于成人的,就应该有向着整个成人世界开放的系数。比如《小萝卜头和小亚莉》,通过两个儿童的不同命运,揭示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龙眼树》写出了历史的循环和变迁;《三八线》写出了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陈旧意识,妨碍了童心的自由发展,男女儿童还不懂何为“授受”,却已经“不亲”,令人揪心!还有讴歌幼儿园阿姨“母爱”般的情怀(如《妒忌》),她们是“在孩子和世界之间”一道美丽的虹桥。作者还善于从天真、幼稚的童心中揭示出发人深省的课题,如《夜》暗含着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哲学,《回来》蕴藏着整个人生道路的哲理,《旅行》则象征着广泛的社会意义,至于压卷之作《森林童话》,俨然是一篇童心发向世界的自叙传。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刻意追求一种“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少诗中,努力效仿儿童口吻,使有些用词造句和儿童口语逼肖。当然,这种语句词汇的“儿童化”是服务于思想内容的“成人化”的,两者相反相成。

这本诗集的不足在于有的诗还不够“成人化”,特别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重要性以及立意的丰富和新颖等方面,有些篇目还感不足,不合成年读者的要求。

关于儿童诗的“成人化”,冰心的《春水》,《繁星》中的一部分,早就已经在这方面开了先河,至于泰戈尔的《新月集》,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读了傅天琳的这本诗集,我想谁也不能否认儿童诗的“成人化”的必要。

(《在孩子和世界之间》,傅天琳著,重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月第一版,0.22元)

猜你喜欢
成人化儿童诗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