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
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至今活在人们口头上。这个词虽然古已有之,但官帽之义却是后起。因此,出现于古典作品中的“乌纱帽”一词,不能统以今义概之。李白有一首小诗,题为《答友人赠乌纱帽》,诗曰:“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诗
中的“乌纱帽”,被一些研究者当成了官帽,从而引起对诗的写作时间和内容的错误论断。然而细想,李白奉诏入翰林,并非正式得官,何来官帽?退而言之,即使乌纱帽就是官帽,也只合朝廷授予,不当由“友人赠”之。
王琦于此诗题下本已有注曰:“《中华古今注》:武德九年,太宗诏曰: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据此可知,自太宗时起,乌纱帽乃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可服用的,并非特指官帽。
据史书所载,乌纱帽当起于南朝刘宋时。《隋书·礼仪志七》记曰:“帽,古野人之服也。……·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梁、陈因之,《通典·礼十七》记,陈时,“天子及士人通冠之,白纱者名高顶帽,皇太子在宫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缯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准”。“隋大业年,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大唐因之,(按:因隋也。)制白纱帽,又制乌纱帽,视朝听讼宴见宾客则服之。”《旧唐书·舆服志》载,唐初,天子衣服分为十二等,其第十等是“白纱帽亦乌纱帽也,白裙襦亦裙衫也,白袜,乌皮履,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则服之。”皇太子衣服分为五等,其第四等是“乌纱帽,白裙襦,白袜,乌皮履,视事及宴见宾客则服之。”其时,看来乌纱帽是天子及皇太子专用的帽子。太宗即位后,恢复隋代旧制,诏令乌纱帽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服用。
“乌纱帽”被说成官帽,那是后世的事。最早明确见于史书的,是《明史·舆服志》所记,其“文武官常服”之下曰:“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大约这以后,“乌纱帽”就成了官帽的通俗说法。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此则毋庸举例了。
薛天纬
(摘自《学林漫录》六集)
“博士”
“博士”原为我国的古代官职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某些诸侯国。秦统一后,博士正式纳入官制,主要掌管图书资料,负责咨询工作。
顾名思义,博士博士,就是博学多识之士了。古代的博士能在皇帝大臣面前“通博古今,辨于然否,”可见博士之博。汉代以后,虽说博士职能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
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博士,却是另一个概念,是学位的一种。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这一意义上的“博士”一词,本源于欧洲中世纪,只是在近代传入我国时,这DOCTOR一词才借用现成的“博士”一词被翻译过来。它表明的主要不是博,而是专。所以,某一单科的博士对于低一级的博士来说,主要是专业知识更深更精,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博。
其实,这一意义上的“博士”,我国古代也有。自晋至宋,设有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他们就是专精律学或算学的职官,不过是这种博士不仅有学术上的意义而且有政治上的意义罢了。
(摘自《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