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郁 孙兴盛
王震将军是位热血沸腾奋斗不息的革命者,他的许多事迹是很感人的。这里记述的是,王震将军一九五四年任铁道兵司令员后的一些动人的小故事……
亲自踏勘巴山蜀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铁道兵刚建立不久,正赶上兴建著名的宝(鸡)成(都)铁路。宝成路跨越巴山秦岭,工程艰巨,特别是四川和陕西交界一段,尽是崇山峻岭,上是悬崖绝壁,下是急流险滩,铁路很难通过。这一段的线路设计也就迟迟定不下来。
王震将军决定亲自踏勘这段线路。勘探队的同志们考虑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去,勘探回来向他详细汇报。王震同志把手一挥:“一定要去,部队马上进去施工,我这个指挥员不亲自实勘现场,如何指挥施工?那样岂不成了瞎指挥吗?”
王震司令员和铁道兵副司令员李寿轩、郭维城、技术副司令刘克和勘探设计人员,来到了巴山秦岭。勘探队的同志们提出好几个方案:或走徽县;或绕两当;或沿着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运粮栈道,从嘉陵江河谷硬插过去……几种意见相持不下,王震同志站了起来:“不要纸上谈兵啦,咱们一起进山看看,现场定线。”这一带,山势险峭,怪石嶙峋,根本没有路。“没有路,坐船嘛!”王震同志说,“向军区要几只橡皮舟,咱们来个畅游嘉陵江嘛!”
在嘉陵江上游的两河口,细雨纷纷,水流湍急。王震同志和有关人员乘坐几只橡皮舟,借着春汛,在久不通航的嘉陵江上游,飞流而下。沿途经过琵琶岩、老虎嘴、观音岩、鬼谷峡……尽是人迹罕见的高山峡谷,暗礁险滩。橡皮舟时而顺流疾驶如飞,时而被抛上浪尖。忽然后面一只小舟触礁,船翻了人也落了水,经过紧张抢救才脱险。船上的人们都暗自担心司令员的安全,王震同志却依旧谈笑风生。橡皮舟飞速行驶,走着走着,突然河水不见了,船竟靠在山脚不动弹,一座巍巍高山横在面前,原来河水已钻进山洞成为暗流。
“这有什么好愁的,河没有了,上山嘛!”王震同志招呼说,“咱们来个爬山比赛!”大家把橡皮舟的气放了,扛着它爬上了高山。山里人烟稀少,白天勘探一天,晚上或在破庙里栖身,或者把橡皮舟翻过来露宿。饿了,啃干粮;冷了,烧堆篝火。生活虽艰苦,但充满乐趣。王震同志精力充沛,一路不仅踏勘了沿线地貌,商讨线路走向,比较各种设计方案;有时还讲故事,回忆当年长征经过陕甘的徽县、两当一带的趣闻;有时攀登峭壁,寻找古代的“栈道”,探询这巧夺天工的栈道究竟始建于哪个朝代?王震同志指点着绝壁上的一排排栈道遗迹,风趣而又豪迈地说:“看吧,我们的祖先,能在悬崖上修出了栈道,是多么勤劳勇敢啊!今天,我们能把古人修栈道的地方修成铁路,这说明人民的新时代多么伟大啊……”一位副司令员望着雄伟的峰峦说:“这次踏勘,虽说艰苦,却真开了眼界,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享受。”
“对,是个享受!”王震同志开怀大笑了,他说:“这仅仅是个开始,今天在巴山秦岭修铁路,明天要到武夷山,以后还要到天山、昆仑山……一直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说到这里,他望着大家:“你们说,一个人,一生能够从事这样雄伟、这样豪迈的事业,岂不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享受吗?”
把司令部搬到工地
一九五四年“八一”前夕,王震将军一行刚刚踏勘完宝成线北段,党中央电召他火速回京。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了王震同志,阐述了当时的形势。中央和军委命令铁道兵,立即开赴南方抢建黎(塘)湛(江)铁路和鹰(潭)厦(门)铁路,以开辟湛江这个南方新的港口,同时巩固东南海防。王震将军霍地站起来:“中央放心,保证三年完成,我敢立下军令状。”
王震将军立即召开铁道兵党委会贯彻中央军委命令,调兵遣将,随后,他与副政委崔田民、副司令郭维城、刘克和参谋长徐斌乘军用专机飞往广西,抢在部队进入两广之前踏勘现场。
八月十四日,王震等同志到达广西湘桂线上的黎塘,勘探设计人员也刚刚到达。王震同志和勘探设计人员一起,凭借军用地图,从黎塘出发,经过广西的贵县、玉林和广东的雷州半岛,直到湛江港,踏勘了沿线的各主要工点。这时,铁道兵的主要部队正分别从西北、东北等地源源不断朝两广进发。王震同志对副司令和参谋长说,部队很快就进入现场施工了,而我们铁道兵的领导机关设在北京,这样领导不易深入,处理问题也不会及时,与完成紧急抢建黎湛线的任务多不适应!再说,部队在山沟里艰苦施工,领导机关远远留在城市,对领导作风也没好处嘛。我建议:把铁道兵在京的司政后领导机关统统搬到前线——黎湛线工地贵县,就近指挥战斗,北京只设个后方留守处就够了。
消息传到北京,铁道兵的司政后领导机关中有些同志有点想不通:部队在朝鲜浴血奋战了三年,回国后该松口气休整休整,开始过正规化的部队生活,怎么弄来弄去还是钻山沟。有的同志还振振有词地说:“兵种领导机关在北京的,也不光是咱们铁道兵一家,再说在北京与中央军委、各总部联系工作也方便啊!”王震同志听说后,笑了:“还有点想不通?慢慢就通了。过去部队打仗时,指挥作战的前线司令部和部队是从来不分离的。如今抢建黎湛线,和过去打仗一样,司令部设在工地好处多得很。工地是课堂,现场就是练兵场嘛,司令部一定要搬到工地现场。”
中央军委批准了王震将军的建议,铁道兵的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从北京搬到广西贵县,连文工团也提前赶到工地。在黎塘设立茶水站、鼓动站、转运站,昼夜不停地接送源源开到的部队。司令部设在工地,设计、基建、施工统一领导,现场定线,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部队八月接到命令,当月开到现场,九月分全线开工。从黎塘到湛江的三百公里的线路上,红旗招展,车水马龙,分段施工,展开了劳动竞赛。领导机关的灯光时常彻夜不熄,有条不紊地组织、指挥这场大会战,紧张程度不亚于战争年代的前线指挥部。国防部长彭德怀同志高兴地说,实践证明,铁道兵把领导机关搬到工地的做法是正确的。铁道兵广大干部战士也都称赞道:“王震司令员这着高。”当黎湛线修成后,铁道兵领导机关又立即搬到福建省南平镇的黄金山上,指挥抢建鹰厦铁路的战斗。
“搞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
铁道兵开始组建的时候,党委会里只有一个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技术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刘克,延安时期的老同志。王震将军说:“领导班子里知识分子太少了。我们是技术兵种,离不开技术干部,至少再增加一个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于是,他提名铁道兵副总工程师华允璋同志进党委。华允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解放后入党,原是上海铁路局工务处长,抗美援朝时是“中朝联合新建指挥局”的施工处长,无论是党龄还是军龄都短。比他资格老、战功大的老干部多得很,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华允璋进党委呀!一时间上下左右非议四起。
王震将军力排众议,亲自找政工干部和有意见的同志谈话,耐心讲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技术干部在铁道兵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动的时候也免不了拍桌子说:“象我们这样一个大的技术兵种,党委会里两个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不多嘛!搞建设、修铁路,离开这些人光靠我们是不成的,不要因为资格老就不服气!”华允璋副总工程师终于进了党委会。
当时,铁道兵部队的技术干部,大都是地方上铁路系统的技术干部,参加抗美援朝之后留下来随军工作的。由于种种原因,当时部队中有些同志对技术干部还存在一定的偏见,技术干部不被重视,没有职务、职称,待遇也不公平,使得他们不安心在部队,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王震将军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八月底踏勘完黎湛线一到广州,就把铁道兵所有工程师以上的技术干部集中到广州召开大会。王震同志和党委其他同志亲自听取大家的意见,解释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王震同志做了长篇讲话,热烈地赞扬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有你们一分,你们同样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严厉批评了轻视知识分子的偏向,同时也批评了少数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要求离队的思想,希望大家消除隔阂,团结起来,共同把铁道兵部队建设好。会议制定了技术干部在部队的职责、职称、待遇等具体政策和规定,在铁道兵、师、团各级设立总工程师,在领导班子中建立技术副职,使技术干部有职有权。授军衔时,有的同志授了大尉、少校不太合理,王震将军又亲自找军委总干部部长赖传珠同志请示,改授少校、中校。正因为王震将军和铁道兵党委及时而又大胆地抓了对技术干部、知识分子政策,使广大技术人员深深感动,安心部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黎湛和鹰厦两条铁路修建得又快又好又省,成为我国铁路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我起,每人种十棵树”
在抢建黎湛铁路期间,王震同志经常卷着裤腿,拄着一根棍子,在工地上到处走,时而在这里挥锹挖土,时而在那里与战士抬石头。他同指挥员、技术员和战士接触时,总是说:“咱们是创业者,修路的标准一定要最高的,咱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在定线路破土动工时,他再三强调:要尽量不占农田,少占农田,在修建路基的同时,还要注意在路旁造田,为民造福。一段路基修成了,不仅没占农田,还常常在路边山旁新修出一块块小农田、小平坝,上面种满绿油油的庄稼呢!
修建黎湛线的后期,王震同志在一次党委会上提出,咱们修铁路,不仅质量优良,还要整齐美观。铁路沿线要种三排小叶桉树,路基两旁的护坡上要植草皮。将军说:“从我起,每个指战员都要亲手栽十棵树。”
当时工程很紧张,又赶上华南大旱。王震同志冒着南方的酷热亲自上阵,从司令员到每个战士,连同机关工作人员、文工团员一齐出动,拿起锅、瓢、盆、桶运水,抗旱植树。一鼓作气,在全线栽道行树十二万棵,站场树六十万棵。当时,端水栽树的场景是十分感人的,有位文工团员在植树劳动中朗诵了他写的诗:
我们栽下小叶桉,
也栽下美好的希望,
愿那时代的列车,
奔驰在绿色的长廊……
黎湛铁路全长315.57公里,从1954年9月25日开工,到1955年5月19日全线铺轨,仅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每公里造价才三十八万元,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造价低、质量好的堪称模范的铁路。通车典礼那天,王震将军登上火车头亲自开车,从湛江出发,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驰在桉树林立的长廊上。
大将军请“小老师”
王震将军一手狠抓落实知识分子、技术干部的政策,一手狠抓部队高级干部的文化学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他把师团以上干部集中一起举办了高级干部文化学习班,请工程师、专家们讲课。同时又开办工程技术干部外语学习班(主要学俄语)。他自己工作很忙,经常来学习班讲话、听课。王震同志还专门请了一位“小老师”辅导自己学习数学。
“小老师”叫韩文起,才19岁,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抗美援朝时参加的铁道兵。小老师给大将军讲课,心里不免很紧张。将军经常打消他的顾虑,感慨而又深沉地说:“我们这些老同志,过去在战争环境没有机会学文化,今天是国家和平建设刚开始,面临全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很好地趁这个机会,抓紧抓好文化技术学习。工作时,我是将军,你是战十;学习时你是老师,我是学生,我们要配合好。”
将军只读过三年小学,戎马半生,现在要学初中数学也很吃力。但他很刻苦、很认真,每天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还要坚持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他都按时完成。不懂就问老师,老师不在就问自己的小儿子。有时实在太晚太累,老师都不忍心教了,将军还不肯罢手,感慨地说:“文化学不好,现代化军事科学也学不好,我这个将军怎么当!”将军爱读书是有名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单是军事、政治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书,而且还爱读小说,觉得好的就推荐给别人读。他看了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就向一些技术干部推荐,说:“我们干事业就应该有这种精神,到边疆去,到远离北京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开创。”将军的爱人王季清原是东北流亡的大学生到延安的,古文很好,将军就跟她学古文,一部《古文观止》大都能背,象前后《出师表》都能背得一溜水。
一天,将军送给“小老师”几本书,有艾思奇的社会发展史,有逻辑学等,将军语重心长地说:“你过去光学科学技术,是当不好兵的。”“小老师”捧着书很感动……
“这事该我办”
黎湛铁路接近收尾,王震将军率领主力部队立即转入鹰厦铁路抢建,铁道兵司、政、工、后机关随着迁到福建省南平镇办公。当时,铁道部设计院在江西南昌办公,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都要跑到南昌找他们,很不方便。王震将军到了南昌,要求整个设计院的人三天之内搬到鹰厦线上的南平镇办公。将军一声命令好下,偌大一个设计院怎么搬?院长很为难,没有车辆到哪儿去找?王震将军说:“这事该我办。我派一个汽车团,明天一早就开到你们门口。”将军亲自找江西省军区支援,第二天早上,果然一个汽车团开到了设计院门口。将军把南平镇最好的几幢楼房让给铁道部设计院和铁道兵的工程技术人员,司、政、工、后机关搬到黄金山上,挤在一个教堂里办公。
抢建鹰厦铁路,困难自然很多,涉及到部队之间、部队和地方之间许多关系。下面的同志跑断腿,往往顶不上将军一句话管用。将军经常说:“这事该我办!”亲自沟通各种渠道,给办具体事的同志很大方便,很大支持。
鹰厦线上重峦叠嶂,要穿山越岭凿隧洞,离不开大量炸药。赤头坂等地要进行大爆破,也急需炸药。王震将军下令加快工程进度,可是到哪儿去找几百吨炸药呢?当时国家的炸药也很困难。将军说:“司令员不光是下命令的,你们有什么办法提出来,要我办的我负责办。”集思广益,工程师们提出可以用旧炮弹、爆破筒的炸药,可是,这些东西铁道兵没有。将军说:“这事我来办。该我办的,我一定办好;我要你们办的,你们也得办好。”大家高兴地点着头。
王震将军当时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亲自找到工程兵部队,弄来大批解放战争时期缴获敌人的旧炮弹、地雷、水雷、爆破筒等,解决了大批炸药的问题。工程师朱忠节则精心研究国内外爆破技术,结合实际情况,改进药室、药量、炮位分布等,创造了大爆破室计算的“铁道兵公式”,成为有名的大爆破专家,加快了工程进度。大家都说:在王震将军手下工作,再苦再累也痛快!
“工地就是家”
王震将军经常深入各个工地。一次,将军来到高山施工的连队,战士们反映说,福建山区冷,晚上站岗没有大衣受不了。将军问身边的干部:“为什么不发军大衣?”回答说福建属于亚热带,按总后被服发放规定不发军大衣。将军急了:“要发!在亚热带的高山上施工,等于在亚寒带施工,要从实际出发嘛!”将军立即打电话给后勤部说:“战士们昼夜在高山上施工,军大衣非发不可。没有制度,我出钱!”总后听取了将军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很快配发了军大衣。
又有一次,王震将军和郭维城副司令员亲自进大禾隧道打风枪,打了好一阵,震得浑身发麻,累得热汗淋淋,体验到风枪手特别艰苦。于是,王震将军提议:给部队每人每天补充二两黄豆,给风枪手外加两个鸡蛋。看到战士们没水洗澡,将军就命令说:“不洗澡怎么睡觉?哪个隧道没修澡塘就不准开工,而且工期不准误!”看到工棚的窗户没装玻璃,将军又嘱咐后勤部门:“战士们下工后要休息、要学习,山风冷,窗户没有玻璃怎么行?三天之内统统装上玻璃!”当时,十万大军进驻在这山区狭长地带,供应、住房、蔬菜、用水都很困难。将军下连队,总是先进厨房,看看伙食好不好;再看住处,摸摸草垫厚不厚;走到哪儿就和战士们一起吃、睡,随便得很。将军一方面鼓励大家要“艰苦奋斗”,一方面亲自帮助后勤部门解决实际困难。他常嘱咐说:“工地就是家,这么大的家一定要照顾好。”
部队大都是青年人,生活的艰苦、工作的繁重倒没有什么,只是山沟里文化生活的单调叫人受不了。将军知道了,就叫各个青年团组织广泛组织各种球赛、讲演会、故事会、游艺会、歌咏会和舞会,让青年人活跃起来,唱起来。早晨,将军和青年们在黄金山三百八十级台阶上跑步;晚上,和青年人在巴掌大的空地上跳舞;明媚的春天,和青年一起渡江郊游;炎热的晚上,又和青年人跳进清沏的闽江横渡……在将军的带动下,这里不仅有汗水,也有歌声,整个部队,上下之间、干部和战士之间,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创造者的生活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福州、泉州、厦门等地青年团员和男女知识青年,组织了“青年志愿筑路队”,王震将军率领机关全体干部亲往码头迎接、亲自扛行李。将军充满感情地说:“我和我的战士们今天排在码头上欢迎你们,因为我们知道你们是从东方来的,太阳正是从东方升起的,你们会带来初升的太阳的光和热,这种光和热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党和毛主席教导我们,让我们这一辈人成为你们青年人的带路人,我要向你们青年人发誓:我们要遵照党和毛主席的教导,给你们带路。我们要找替班的人,就是要找有光有热的青年人。我们愿你们为自己的祖国,为人民忘我的劳动,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工业化、电气化、有高度文化和高度生产力的强盛而美丽的国家。”
联欢舞会上,将军和青年们手拉手纵情歌唱……
移山填海
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讲:解决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问题,要看“二王”的,一个是王炳南大使在华沙和美国谈判,一个是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大军修建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从江西鹰潭起,要穿越武夷山、载云山两大山脉,沿富屯溪、沙溪、九龙江三大河流,直抵海防前哨厦门岛。厦门岛与大陆隔海相望,只有1953年厦门人民修的杏林海堤单线相连。如今,王震的十万大军要牵铁龙过海了,人们奔走相告,可是,怎么跨过去呢?当时有两个方案。一是绕海湾从杏林海堤上过。这虽然方便一些,但要多修30公里铁路;一是移山填海新修集美海堤,直抵厦门。这样,就有铁路、公路同时把厦门岛和大陆紧紧连接,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施工条件低下,要移山填海谈何容易,谁也没有把握。王震将军和铁道兵其他领导同志、专家和工程师们多次考察、勘测,开了各种调查会、座谈会,大家还是决心难下,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王震将军身上。将军明白大家的意思,对两个方案他已反复考虑比较,果断地把拳一挥:“移山填海,直抵厦门!”
将军和指战员们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新修的集美海堤快要合龙了,由于“龙口”潮水汹涌、海浪如山,扔下的大石瞬间无有踪影。在这些日子里,将军和大家的眼睛都熬红了,群策群力,最后找到了用铁笼子装满大石块做成一个个“石龙”的办法,又请来了七十多岁的、有丰富经验的老船工驾起木船,借着潮水、利用偏压力把“石龙”左右翻下,填入海底。一时间,波涛汹涌的海上,千帆披波斩浪,喊声震天压涛,惊心动魄又壮观。美集海堤终于合龙成功了!
1956年12月9日,鹰厦铁路提前一年又十个月跨海到厦门,又用节约剩下来的钱修筑了南平到福州的铁路。铺轨列车到达厦门那天,万人空巷,载歌载舞,排在海堤上夹道欢迎,许多海外华侨们赶回来观光,激动得热泪横流。王震将军陪同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视察集美海堤。这位年轻时飘泊南洋、饱经沧桑、热望中国富强的老人,目睹这移山填海的伟大壮举,热泪盈眶,不断地赞叹:“新中国伟大!共产党伟大!”
从南大门到北大荒
还是在广西贵县的时候,黎湛铁路刚刚铺轨,王震将军跟参谋长徐斌说:“现在有些老同志要复员回家,这么好一支队伍不能解散了,要寓兵于农,为国家生产粮食,我们是不是抽调一部分机械,到东北开荒去,在‘北大荒办农场。”将军的提议,得到铁道兵党委的同意。于是将军和徐斌参谋长一起乘车北上荒原勘察……
其实,王震将军早在一九五四年就已经下了第一步棋。当时,五师在东北修建汤林线,正待向鹰厦线转移,王震将军来工地视察,一踏上北大荒,就被三江平原一片无垠的黑土吸引住了,想起了当年南泥湾垦荒、解放初开发新疆;“这是多理想的粮仓啊!”便指示部队一面修路一边开荒种地。王震将军想找一个好的带头人定在这盘棋上,见到老红军、副师长第一句话就说:“余友清,去北大荒办农场怎么样?”余副师长毫不犹豫地回答:“党需要我去,我马上去!”将军非常高兴地说:“你先带一部分转业官兵去。你们是打头阵的,是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搞得红红火火的才行,以后的发展很大,后来的要按你们的脚窝子走。你们要想一切办法多搞些粮食。有了粮食,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就好办了!”余副师长兴奋地说:“把农场办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请首长放心!”二十多年的战斗友谊啊,将军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余友清的脑袋上有几根头发我都知道!”
老兵写出新传。经过一年艰苦奋战,余副师长终于在这块荒原上,挂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部农场”的黄婆萝木牌子。
将军从来是走这步棋已经想好了下几步棋。1956年,鹰厦铁路还在紧张施工,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再次到北大荒视察,进一步指出要寓兵于农、屯垦戍边。经铁道兵党委讨论,中央军委批准,在黑龙江密山县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虎林、饶河、宝清四个县扩建六个总场,抽调大批干部战士和机械,开进这千里荒原。接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农场相继诞生了。
这年,中央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上将为部长。他在给余友清场长的信中高兴地说:“老母鸡该下蛋了!”
人们说,王震将军是位“开拓将军”。是的,为了建立新中国,将军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被誉为“威震华夏”的将军;新中国诞生后,他开发新疆,建设祖国西北边疆;他率领英雄的铁道兵穿山越岭、移山填海;又从铁道兵转到农垦,挺进“北大荒”。……王震将军不愧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创业将军”、“开拓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