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序

1982-07-15 05:54傅璇琮
读书 1982年7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同志

傅璇琮

陈贻同志是我的学兄。他的年岁比我大,一九五三年我们一起在北京大学听林庚先生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的文学史,那时他已是林先生的助教,我还是学生。因此,我对他一直是以师友对待的。贻同志在唐代诗歌的研究上所下的工夫很深。这些年来,他全面研究了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探索了他们的生平;又论述了李颀、岑参的边塞诗,并对李白思想的某些重要方面作了很有深度的分析;又进而对李贺、李商隐进行了研究,并对中晚唐的诗歌流派作了概括的论述,提出了值得注意的一些新看法。在五十年代中期,他的重点是六朝文学,那时他所写的关于陶渊明、鲍照的文章,无论从资料搜讨和思想阐发来说,到现在仍有其价值。不难想见,在这样扎实的广博的基础上,他集中对杜甫进行了研究,并且写出了有好几十万字的长篇《杜甫评传》,对他来说,是他学术研究进程中的一个新的进展,而对读者来说,则是获得了一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而写成的内容丰富的专著。

对杜甫的研究之所以特别困难,是因为在杜甫诗歌中集中地出现了大唐帝国由盛到衰这一转变时期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问题,杜诗描绘了这个社会的多样而曲折的过渡,充分地反映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开元四年(七一六),富有才艺的早熟的王维,以十八岁的青少年诗人写出了长篇歌行《洛阳女儿行》,标志着诗歌史上的“唐音”已正式开始。对唐诗研究者来说,研究这一转变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尚与文学发展的关系,该是多么有吸引力。应该说,这是一片有待开垦和收获的肥沃的土地。

盛唐诗歌的另一转变时期是天宝年间。这也是杜甫诗歌风格正式形成的时期。贻同志在《评传》上卷中,叙述杜甫居住长安时期多方面的生活,仿佛把我们引进了当时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个人觉得,这是上卷的重心,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评传》的作者没有把杜甫简单化,既没有象封建社会某些士大夫那样把他看成一饭不忘君的诗圣,也不象以前有一时期把杜甫贬成一钱不值的地主老财。他只是如实地根据杜甫本人的作品,把受多种社会条件约束的杜甫介绍给读者;但正因为如此,使我们感到杜诗之与众不同的地方,杜甫之所以伟大。《评传》的这些叙述,不但使我们认识了杜甫,还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这样庞大的封建帝国是怎样一步步衰弱下去,帮助我们具体认识那时的唐代社会。

杜甫研究之另一困难,不象有些作家那样,苦于资料太少,而却苦于资料太多。从宋朝以来,杜诗注家之多,是别的诗人所难以比拟的。当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不少是陈言滥调,或谬论妄说。今天,我们研究杜甫和他的诗歌,就得冲过这重重的评注家的包围圈,吸取其合理的一部分,摒弃其无价值的一部分。贻同志的这部《评传》,也是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的。《评传》主要采集了清代几个注家的说法,那就是钱谦益的《杜诗笺注》、杨伦的《杜诗镜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以及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这几部书在许多种杜诗评注本中是有特色的。《评传》引用了它们的某些说法,并站在今天的高度,结合杜甫的身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这些意见作了剖析。这里可以看出《评传》作者的眼力。

这里还应当特别指明的,是《评传》写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作者力图作到雅俗共赏。书中既有材料的繁富征引,又有对杜诗作行云流水般的讲解。书中往往在一些较为专门性的论述以后,就接着以亲切的笔调向读者介绍杜甫的生活,他的朋友,他的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特点,犹如冬夜围炉听一老友在谈论他所感兴趣的事情。贻同志的这部《评传》,一定会以其雅俗共赏的特点来吸引读者,从而在杜诗研究中据有一定的地位。

别林斯基曾称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我觉得,从诗歌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杜诗也可以说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的生活的“百科全书”。杜甫的杰出贡献,即在于他凡所到之处,就把生活本有的丰富多样的面貌,精细地描绘出来。我们现在在《评传》的上卷中,随着贻同志的笔触,看到杜甫如何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如何在多方面的教养下度过童年,又看到在开元盛世中杜甫的几次南北壮游,然后又看杜甫进入纷繁的长安城,最后,看到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用他的一枝笔写出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在这以后,杜甫的行踪更扩大了,我们将在《杜甫评传》的下卷中,看到杜甫在秦州时所写的特异的山川风物,杜甫在成都的定居以及他笔下的蜀中名胜,他的江陵的栖息,潇湘之游与漂泊一生的结局。这将是一轴长的画卷,我们等待着后一部分早日舒展在读者的眼前。

一九八一年十月

(《杜甫评传》,陈贻著,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文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同志
登高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真词之“词中老杜”说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一句赠言
“片名趣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