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弢
初读《书海夜航》,我就十分吃惊于作者外国文学知识的淹博,信手拈来,信口开讲,没有规矩而自成方圆。尤其难得的是,这不是一般的读书记,而是掌故史乘的漫谈,谈的是成书的经过,版本的优劣,插图的变易,观点的沿革,作者的遭遇,……一句话,不限于书里的故事,多的是书外的见闻。这样,属于知识范围的纵笔所之的放谈不必说了,便是就书论书,也要有独具的识见,精当的材料,那就完全依靠作者平日的修养和积累,不是可以侥幸取得、一蹴即就的了。
我以为这是《书海夜航》的一个最大的特色。
北京有句赞扬京剧表演家的话,叫做: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艺术修养在京剧、音乐、美术乃至文学方面,有许多共通的地方,所以这一句话,同样可以移赠《书海夜航》的作者。他的文章,即使不是全部,也很有清淡娓娓、言之有物的妙处,显示了一个书话作者的深厚的功力。
这是难得的,但决非偶然。作者精通外文,热爱图书,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秘密在于没有秘密:每天晚上,“从八点到深夜两点”,“老老实实一句句地看书”,“十年如一日”,驾扁舟航行于书的海洋中。如今积储在手头的,写入在书里的,正是他多年来从海上不断渔猎、不断网罟而得的珠贝。《书海夜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称。
据作者说,这是他的挚友严庆澍(笔名唐人)代为命名的,现在,《书海夜航二集》又将出版,写法稍有变动,特点却还清楚地保存着。至于书名,只添上“二集”两字,一来说明作者自己的爱好,二则表示对亡友的纪念,这样就多了一层意义,不知不觉中,终于默默地加重了书的感情的分量了。
我不知道这些内幕,只觉得《书海夜航》的名称很不错。当初一看书名,首先想到的是明朝张宗子(岱)的《夜航船》,我有这书,版本虽然粗陋,内容却很别致;其次是阿英的由《夜航船》而命名的《夜航集》,一九三五年三月列为“良友文库之二”出版,收入的是读书小品、考订随笔,读来也颇有趣;从书的性质出发,我把《书海夜航》和这两本联起来,看作是第三代,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了。这回很想将《夜航船》找出,重读一过,几经迁徒,又遭变乱,苦思冥想,翻箱倒箧,还是连影踪都没有。不过序文收入《近代散文抄》,不算难找,我拿来和阿英的《夜航小引》阅读,倒也很有启发。
《书海夜航》、《夜航集》、《夜航船》有一个共同含义,暗示作者都是在夜阑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开始其读书写字的生活的。三本书的序文都谈到了这一点。不过张宗子另有自己的阅历和见解,值得我们注意。他说天下学问,唯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二十岁后学为手艺,所以百工杂技,偶有问讯,举凡“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逐一报名,对答如流,活象一口“两脚书橱”。这种问答常在夜航船中进行。本来,偶然失记姓名,无害学问文理。但在百工杂技眼里,认为有损博学之名,往往传为笑柄。他还讲了一个很有风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张宗子劝我们“聊且记取”,“勿使僧人伸脚则可已矣”。我有点不同的看法。象我们这样以摇笔杆为业的人,有时总不免要谈这谈那,既然谈这谈那,总不免会出现破绽,既然出现破绽,总希望有人能够驳难更正,居士和尚,一概欢迎。何况拳足而寝,时间一久,两腿便要发麻,为什么不许和尚转个身、“伸伸脚”呢?
谁都知道,航船的舱身实在是很小,很小的呵!
约定为《书海夜航二集》写篇序,话却说远了,作者一定会原谅的吧。我从“夜航”拉扯到“夜航船”,又因先前写过书话,竟将自己的一点心意和盘托出了。我没有《书海夜航》作者的博识,如果重理旧业,提起笔来,即使不至于将尧舜说成一个人,将春秋鲁国的澹台灭明说成两个人,但差池一定难免的,有朝一日,在夜航船里答问,正当兴高采烈之际,船舱角落,忽然传出一声低低的讪笑,说道:
“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诚然,对自己,我会觉得惭愧的。但对这个发笑的人,不管居士和尚,我都竭诚欢迎,欢迎他伸伸脚,再伸伸脚!如果天下和尚,从此都说:“且待小僧伸伸脚。”到那时候,看来也就不会再有认尧舜是一个人、澹台灭明是两个人,而又“高谈阔论”、盛气凌人的“相公”了,这将是文化界和知识界的莫大的幸运。
话已经说得不少了,又都是个人的意见。质之《书海夜航二集》的作者,不知以为何如?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四日夜于北京
(《书海夜航二集》,杜渐著,三联书店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