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亨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言语交往则是人们互通信息、沟通感情最方便最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如果人们缺乏言语交往的机会,就会感到憋得慌,甚至会生病。所以,聊天拉呱,就连哑巴都不例外,他们虽然有口难言,却也借助于手势语和表情交谈得很热烈。
但是,这种企求是否会随着言语的交往而自然达到呢?不一定。这要看言语交往引起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反应。著名的苏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语词可以引起“万能的条件反射”。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语词本身是不会自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它之所以能表现出神奇的力量,靠的是人去使用它,这也就是言语交往的效果。实践证明,话人人都在讲,天天都在讲,但言语交往能引起种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心理效果,这却不是人人都注意到的。事实上,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试想,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言语交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言语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交往,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言语交往,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言语交往,以及其他人们之间的言语交往,哪一样不存在言语的心理效果问题呢?有的人讲话使人愉快,有的人讲话使人愤怒;有的人讲话使人振奋,有的人讲话使人消沉。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此中的心理学问题,是每个言语交往者必须体察的。
言语可以治病
俗话说,“心病要靠心药治”。言语可以成为一帖疗效显著的“心药”。
假如孩子有了缺点错误,产生了思想疙瘩,这也可以际做“心病”吧。对这种“心病”,某些家长采用“棍棒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家长能经常跟孩子们谈心,弄清他们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用正确的思想、循循善诱的言语加以引导,孩子们的心想疙瘩是能解得开的。即使对成人的“心病”,言语有时也不失为一帖良药。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都有过难解的思想疙瘩和情绪波动,这也属于“心病”。幸亏生活中有许多能敏感地体察他人“心病”的有心人,他们善于用言语进行疏导,使心绪不宁的同志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不用打针,不用吃药,精神振作了,“心病”治好了。
言语交往对于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山有一定的作用。老年人比较喜欢安静,但并不喜欢孤独。这就是许多老年人喜欢串门拉呱的重要原因。有位残废老奶奶,白天儿媳孙辈上班,她在楼上卧床不起,感到孤独不堪,几次想了此一生。邻居一位退休工人发现后,每天上楼与她闲聊一小时,听她讲一生的经历,告诉她一些她想知道的事。这样,这位残废的老奶奶就变得有说有笑了。言语交往充实了她的内心世界,结果她多活了好几年。
至于说到言语对于治疗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性,这更是显而易见的。精神病院医生,常把言语作为心理治疗的基本手段加以使用。他们通过与病人的言语交往,渐渐地取得病人的信任,进而诱导病人叙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的矛盾,并帮助他们释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这种特定环境里,医生的出言吐语带有重要的疗效意义。所以,有经验的医生,同病人的谈话是很注意分寸的。
由此看来,言语作为一种“心药”,确有灵验之处。我们希望,善于使用这种“心药”的人越来越多,而不只是限于一些专攻心理治疗的医生。
言语也可以致病
同样是言语交往,但话可以讲得使人笑,也可以讲得使人跳,甚至于可以叫人死{
在《三国演义》上,有个“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说的是魏兵军师王朗向诸葛亮招降,阵前发表长篇大论,不料反被诸葛亮数落一番,并骂他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一番话,使王朗“气满胸瞠,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看,言语在特定环境里的分量是何等惊人!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那段故事是文学家的创造,不足为信,那么就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里来吧。
著名的英国生理学家亨特,脾气急躁,加以冠状动脉不良。他生前常说,他的命迟早会断送在一个愁他真正动怒的坏蛋手里。结果,在一次医学会议的争论中,他受了刺激,盛怒之下,心脏病猝发,当场身死。
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句话可以触发情绪风暴,引起严重的身心后果,这已为科学的事实所证明。人被恶语中伤时,难免要发怒,而一发怒,整个消化管道就会痉挛,心跳可以快到180次至200次,血压可以从130左右猛增到230以上,甚至肌肉都会感到疼痛。这种情况对一个人身心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不正常的言语使人病、致人死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几句微辞,几声诽谤,往往可能在一些人的心里引起轩然大波,自控力差的便病倒了,也有极个别的寻短见去了。这种情况是应该加以预防的。而预防的前提,是必须使全社会都来重视和研究出言吐语所产生的各种身心后果。
这里需要特别说一说家庭中的言语交往问题。有些家长以为,子女是自己的,所以同子女讲话时出言吐语无须多考虑,“骂骂不要紧,压压能成捌”。这种想法是有害的。如果家里有一子一女,父母对其中一个尽说好话,对另一个则批评咒骂,那么,这两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损害,一个可能变得骄狂,一个可能变得萎靡,而且,二人之间感情上的裂痕会日益加深,以致积重难返,很难修复。某些工读生就有过这样的痛苦体验。因此,在一个家庭里,对不同的孩子讲话要平等,长期地在言语交往中贬一个褒一个是要不得的。
有些人喜欢用言语(“激将法”)激励孩子上进,这有时也能取得一些效果。但用言语施加压力,使孩子心事重重,感到压抑,则可能压出病来。“这一回你再考不上大学,就去死!”这句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是曾经酿成过悲剧吗?所以,在人们的一切交往中,出言吐语应该得体适度,尽量防止不良心理效果的发生。
关于言语健康的建议
言语是否健康,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风尚和每个人身心健康的大事。要解决好言语健康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行为矫正法帮助青少年清除污言秽语。
这些年来,言语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很是令人不安。亳无疑问,如果有人用粗俗下流的话骂你,你的心理反应一定是气愤。可是,如果有人把骂娘作为口头禅,同你讲话之前先得骂一声,你是否也很恼怒呢?不一定。有一些青少年,开口闭口骂娘,甚至女中学生也满嘴脏话。他们对于污言秽语已经适应,其实这是一种麻木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学观点来说,污言秽语之所以畅通无阻,是由于讲这种话的人,形成了条件反射。他开口骂你娘,你不作任何反对的表示,而是笑嘻嘻地接他的口,这就强化了他的这种恶习。
看来,要改变青少年中出言粗俗的现象,除了要讲清道理之外,还得采取行为矫正的方法。如同戒烟一样,光说道理没用,还得采取措施,使吸烟者吸烟时产生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才可能把烟瘾戒掉。
二、言语交往的双方,要遵守语气的社会规则。
对什么人用什么语气讲话,这是受社会规则制约的。在这一点上还得坚持“长幼有序”。长辈对小辈说话,语气是爱抚的,小辈对长辈说话,语气是尊敬的;同辈之间说话,语气是平等的。这是言语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破坏了这种规则,小辈用教训的语气对长辈说话,那么只能令人啼笑皆非。如果长辈用刻薄的语气对小辈说话,也只能造成小辈的不满情绪。因此,注意说话的语气,显然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今天,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正确地使用表情、动作和姿势。
表情、动作、姿势是帮助言语交往的,对于言语交往的效果,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对话者是很敏感的。一个热情招呼的眼神和微微点头的动作,可以立即消除对方对你的疑虑,从而进入无拘束的交谈。相反,如果名目对话,而你表情木然,甚至看都不看人家一眼,仿佛对面那个人是不存在似的,那么,尽管身体距离甚近,人家依然会觉得感情上的距离是很远很远的。
总之,言语的心理效果问题,是需要从各方面加以研究的。本文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教师、家长、医生、心理学工作者等以及青少年对这个问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