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维善
人到老年,身体弱了;一生的复杂经历和思想变化,以及文化知识所达到的水平,在心理上都留下了种种烙印;加上老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改变很激烈,许多人先后经历了子女成立小家庭、退休、丧偶等等重大变动,这些,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巨大的变化,即产生了所谓老年心理。有的子女不理解这一点,会感到老人古怪起来;有的老人自己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的人不协调了,产生社会、家庭不再需要自己的感觉,因而孤僻、多疑、固执起来。结果,原来和睦的家庭关系受到了影响,老人的晚景在心情越来越坏中度过。
这些情况说明,研究一下老人的心理,讲究一点老人的心理卫生,帮助老人在一生的最后一个转折时期保持住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无论对子子女或者老人、家庭或者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笔者谨就老人的心理卫生提几点建议:
保持自信心,自我尊重。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智力到老年并不是全面衰退了。实际上,在知识的广度、对实际的判断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上,许多老人还比青年人要强。老人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无论对于社会或者子女仍都是宝贵的。中外古今有许多老人在晚年仍然于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唐代的名医孙思邈,百岁还在著书、看病;古希腊剧作家素福克勒斯90岁还在写剧本;英国数学家罗素90岁仍在研究数学;画家齐白石90多岁仍在创作。广西巴马地区有位102岁的邓红英医生,仍坚持每天给病人看病。可见退休并不意味着老人已为社会所不需要了。老人应该有自信心,而且力争参加适宜于自己的各种活动,继续关心自己从事一辈子的事业,积极出主意,当顾问,使自己不脱离社会。如果可能,对自己的生活也要尽量自理,使体力和脑力一直处于活动状态,这就可以杜绝各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子女和周围的人也要注意给予老人尊重,老人感到周围社会尊重他,有了自信心,也就会开朗、善意、同情地看待周围的人了。
加强社会交往,维护家庭和睦。孩子结婚了,又遇上丧偶的重大打击,顿时会使老人孤单起来。但是,孤单并不等于一定会寂寞。有的人亲友子女很多,但关系冷淡,照样寂寞;相反,老人孤单以后,只要加强与朋友、邻居、熟人的多方面交往,家庭保持和睦的关系,仍然可以弥补孤单的生活而不致寂寞。老人不感到孤单寂寞,心境自然会好起来。这样也可以促进长寿。近代人口寿命调查表明,长期单身的未婚或离婚者,平均寿命比和睦家庭生活者要缩短5岁。国内广西、武汉等地的长寿老人,大多也是过着和睦的家庭生活,这些可为佐证。
对晚景要开朗乐观。对老人心理卫生最有害的是对晚景抱着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医认为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疾病的根源,因而强调开朗乐观、生活宁静而顺应自然。国外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也说:“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研究资料表明,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有明显影响。当感情过于激动时,肾上腺分泌量增加,心跳加快,血管痉挛,同时食欲下降,睡眠不安,头痛头晕等。笔者在广西、武汉作长寿调查发现,长寿老人往往性情温和,心直口快,待人诚恳,思想单纯,不斤斤计较或者遇事耿耿于怀。所以,老人要善于看到晚景中积极的方面,尽量给社会再多作些贡献,使晚年过得更有意义;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实事求是地看待晚年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对困难和疾病要达观,过于忧虑于事无补,反于身体有害。总之,人到晚年更要善于摆脱烦恼。
培养健康的爱好,寻找生活乐趣。寂寞感往往是随无聊而来的,兴趣狭窄而又目光短浅的人常常容易感到空虚。因此,退休以后的老人应该培养自己健康的、多方面的爱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兴趣盎然,非常充实;同时还可藉此加强和外界的交往,消除孤独感。选择爱好可因人而异,比如清晨和傍晚的体育活动(包括散步)、练习书画、奕棋音乐,以至种植花果蔬菜等等,它们可以驱愁解闷,陶冶性情,使精神得到很好的寄托,也是轻微的有益的体力活动。但有的老人耽于烟酒、穷于赌博,这种不健康的活动对于身心就是很有害而应予戒绝的了。
建立新的生活程序。退休以后,原来工作时的一套生活程序消失了。如果不安排新的生活日程,无聊的感觉就会乘虚而入,时间将过得单调而无组织。老人在安排生活日程时不仅要有每天的小安排,而且要有每周以致几个月的大安排。这样,心中总想着未来,未来也是充实的。在老年人的生活中还应该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分别,这可使老年生活过得很有节奏。有节奏、有规律、相当充实的生活,加上周围社会的良好关系和老人本身注意思想修养,这些就可以保证老人晚年的心理是健康的,情绪是愉快的,从而为幸福的晚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