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同初
1979年和1980年,我国的财政出现了很大的赤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赤字?它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对整个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许多青年都很关心。这里简单谈谈同财政赤字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从一个家庭
过日子谈起
大家知道,每个家庭都要合计自己的收入和支出,都有一个如何过日子的问题。比如,每月领到的工资和奖金有多少,支付房、煤、水、电,吃饭,穿衣等维持日常生活的费用有多少,还剩下多少钱,能办些什么事,等等,都要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做到量入为出,并多少储蓄一点。国家的财政,也象家庭过日子一样,每年的财政收入有多少,维持国家正常需要的开支有多少,还剩下多少可以办一些新的建设事业,并且还要力求做到每年都有一些结余,以便应付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我们国家财政历来的方针。一个家庭如果安排不好,钱花过了头,就会发生亏空。一个国家,钱花过了头,也要发生亏空。这种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亏空,通常就叫赤字。会计记帐有这么一条规矩,对于支大于收的差额,要用红笔书写,以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之所以叫赤字,可能就是这个缘故。
二财政赤字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反映
1979年我们国家出现财政赤字170亿元,1980年的国家预算中有赤字80亿元,目前财政决算还没有编出来,实际赤字有多大,还不清楚。两年赤字之大,确实是我国建国以来所未有的。这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原因是什么?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年巨额的财政赤字,并不是一下子突然出现的,有远因,也有近因。从远因来说,财政赤字是长期以来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十年浩劫中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反映和暴露。从近因来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头两年,面临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本来应当立即进行调整,医治创伤,就象一个人大病初愈,应当首先恢复健康一样。但是,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不但没有休养生息,反而要求大干快上,提出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的口号和目标,把已经超过国家财力的基本建设规模又大为扩大;利用外资是对的,但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规模也过于庞大了,违反量力而行的原则。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无论远因还是近因,可以说,这两年的财政赤字是经济上左倾错误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一个根本转折。从那时以来,我们国家在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方面确实办了很多好事,包括: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相当一部分职工的工资,企业实行奖金制度,安排劳动就业,减轻农村的税收,以及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财权,等等。国家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钱光是1979年一年就达230多亿元。这些事都是应该办的,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有的步子迈得大了一点。更重要的是,由于左倾思想没有清算,调整方针贯彻得很不得力,消费调上去了,积累却没有相应地压下来,基建规模并没有缩小。加上基本建设中盲目上马和重复建设,或者建成后由于燃料和原材料不足不能正常生产,或者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浪费了原料、燃料、动力,还要赔钱,由国家补贴。这样,财政收入下来了,而财政支出却下不来,以至财政收不抵支,入不敷出。
三财政赤字同大家都有关系
有的同志说,既然财政赤字是收入超额分配的结果,那么国家以后注意量力办事,不要再搞超额分配就行了,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说法不算错,但是并不完全。经济生活是复杂的。财政既然出了赤字,总是要承担后果的。一个家庭出了亏空,就要负债。国家财政出了亏空,就要向银行“透支”。所谓“透支”,就是在没有存款的条件下向银行支钱,这就会迫使银行增发票子,市场上的票子多了,没有足够的商品去回笼,就会影响物价的稳定。去年以来,部分商品涨价或者变相涨价,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反映。如果我们不重视,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消灭赤字,那么,货币发行就会继续增加,物价上涨就会失去控制。其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和职工在经济上得到的好处就会失掉,农民和职工增加收入带来的喜悦就会被物价上涨带来的烦恼所抵消。所以,消灭财政赤字不仅是国家的大事,财政经济部门的大事,而且是同每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的大事。因此,维护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就是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也有的同志说,目前经济生活并不是很困难,赤字的危害是不是象你说的那么严重。不错,总的来说,当前国民经济情况是好的,但是在大好形势下确实潜伏着危险。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财政出现赤字到银行多发票子,到市场物价上涨,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58年到1960年三年“大跃进”,经济上的后果到1961年才充分暴露出来。前几年问题潜伏在那里,一开始大家并没有感觉到。这两年的财政赤字数额虽然比较大,但由于这两年农业生产比较好,轻工业产品增长幅度比较大,市场上吃的、穿的、用的商品一般说来还比较丰富,再加上城乡居民的储蓄和各单位的存款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对财政的赤字的影响起了缓冲作用。但是,缓冲不等于消除。缓冲了当年,却埋伏了今后。危险依然潜伏在那里。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解决,那么潜伏着的危险迟早有一天是要爆发的,到那时再挽救就晚了。之所以说这次调整是清醒的,健康的,就是因为我们预见到了这个危险,并且主动地加以解决。
四为消除赤字出力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有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认困难,不正视困难。六十年代,我国财政也出现过赤字,党和政府把困难情况讲清楚,依靠广大群众,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很快就扭转过来了。只要我们把实际情况、实际困难,实事求是地向人民群众讲清楚,把调整的方针和决心变为亿万群众的行动,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赤字是可以消除的。何况我们当前的物质条件比六十年代好得多,国际条件也比那时好得多。当然,调整经济,压缩基建,紧缩支出,消除赤字,免不了要伤筋动骨。有些基建项目要下马,有些企业要关停并转,有些事情要缓办或停办,还有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但是,承担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这将换来全局的主动和争得整个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都应当为消灭财政赤字,实现经济的调整和稳定出力。首先,要从大局出发,自觉地贯彻中央进一步调整经济的各项措施。在工农业生产岗位上的广大青年,应当努力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要,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如果所在的工厂或建设单位,按照全局的要求应当关停并转,那就要自觉地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久的将来就会大有用武之地。第二,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办一切事业都要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省开支。从我们国家的现状出发,生活的改善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青年们要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个人也要勤俭持家,造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第三,要坚决维护国家的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要知道,国家规定的财政制度、法令,不是束缚生产发展和群众积极性的框框,而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建设发展,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手段。维护这些制度、法令,是每一个青年的光荣职责。对于那些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损公肥私,破坏国家财产,乱发奖金,乱发津贴等违法乱纪的行为,我们都应当坚持原则,敢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