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效率为生命的部长

1981-08-20 05:13陈群
中国青年 1981年11期
关键词:同志

陈群

年轻的朋友,你一定听说过祖国西南的钢铁基地攀枝花吧!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攀枝花便开满枝头。火红的花,点缀着火红的年代。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攀枝花钢铁会战的总指挥徐驰同志。尤其是他那视为生命的效率——包含着气魄、科学、奋斗与时间的效率。

气魄:敢于向世界的未知数冲击

1956年,地质部负责人向中央汇报,四川云南交界处发现大型铁矿。在那荒芜边远的地区,7户人家伴着一棵高大的攀枝花树。李富春、薄一波同志亲临现场视察之后,中央决定,在这里开设一个特区,任命冶金部副部长徐驰同志兼任特区党委书记、工程指挥部的总指挥。

中央的决定就是命令。徐驰同志二话没说,带着简单的行装奔赴了大西南的新战场。

这里,是人烟稀少的大山区,重山叠岭,峡谷陡坡。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发出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那棵攀枝花树周围,只有二点五平方公里的一块平地。对于建立大型钢铁企业来讲,这只不过是块“巴掌”而已。苏联专家得出结论:“在攀枝花建立钢铁厂是不可能的。”这是徐驰同志到任后遇到的第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采出矿样的分析表明,攀枝花的矿石,是一种多金属共生矿——钒钛磁铁矿。当时,国内外的研究机构都认为,炉渣中含二氧化钛超过16%,渣铁就不能分离出来。而攀枝花矿石冶炼当中,二氧化钛含量高达25%。外国专家又断言:“攀枝花矿石不能冶炼。”矿石拿到苏联试验,结论同样是“渣、铁分离不开,不能冶炼。”这是第二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两个“不可逾越”,有的人望而生畏了。可徐驰同志认为,世界上的事,“不可逾越”常常不过是“不易逾越”而已。在“不可”面前却步,往往是对“未知数”的盲目状态。一旦“未知”变成“已知”,那么“不可”就变成“可以”了。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这时需要的是气魄,敢于向世界的未知数冲击的气魄。徐驰同志正是具有这种气魄的人。在中央的领导下,在群众的支持下,徐驰同志率领会战大军向“不可逾越”的鸿沟冲击了!

科学:高速度的灵魂

我们曾经吃过“高速度”的亏,但问题不在“高速度”本身,而在于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真正在科学的跑道上,“高速度”又何尝不需要呢?

为了使攀枝花尽快出铁,徐驰同志尊重科学,严格地按科学办事。当时,世界上的资料表明,用电高炉或回转窑冶炼钒钛磁铁矿是有先例的,但成本太高,而且不能大规模冶炼。对于经济实力薄弱,技术设备落后的我国来讲,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出路在于创造出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方法来。在这样的问题上,就一步也离不开科学。一开始,他亲自抓两项试验:一是矿石冶炼试验,二是场地设计试验。为了使钒钛磁铁矿成为可炼矿石,他组织选调了“一百单八将”,组成一个以技术人员为骨干的“三结合”试验小组。第一步,在河北承德搞模拟试验;第二步,在四川西昌建立试验厂;第三步,在首都钢铁公司搞大高炉试炼。在整个过程中,从设备到技术都做了突破性的改革。例如,改革“喷吹”设备,加强氧化作用;增用石灰石,满足“高碱度”等等。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推翻了“攀枝花矿石不能冶炼”的结论,首创了世界公认的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道路。此一举,不仅越过了第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创出了世界第一流水平,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与此同时,徐驰同志又同战友们冲向第二道难关——如何在仅有二点五平方公里平地的山区建立年产15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按当时世界的经验,必须把山地推平。这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的。于是,又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徐驰同志与专家、技术人员、工人代表调查、研究,爬山涉水,踏遍百里矿山,绞尽脑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又打破了传统设计方案,采取小面积层层推平的方法,使高炉、炼钢、轧钢等生产设备按生产流程分布在十多个不同的层次上,首创出“工业梯田”——全新的“台阶式布置”的“联合企业”,提前一年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务。科学,迎来了扎扎实实的高速度。

攀枝花铁矿连越两道鸿沟,硬是把未知数变成了已知数,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了:祖国大西南飞出了钢花!欢呼、祝贺、光荣、成就……汇成了喜泪的海洋,攀枝花,火红的英雄花,显得更加绚丽娇艳!

今天,人们常常以称赞的口吻谈到发达国家办企业的经验,当然无可非议。但更重要的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徐驰同志讲过:“我们要重视引进,但必须在实践中掌握和创造先进技术,中国的困难要立足于自己解决。”在引进、外援与中国特点这个杠杆上,寻求一个合理的支点,这将是四化建设中长期需要摸索的课题,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攀枝花的经验暑唁贵的。

今天,人们也常常赞扬日本的“丰田经验”,这同样无可非议。但听听一位日本专家的话:“你们开口丰田,闭口丰田,丰田的有些经验是从你们中国学来的。”这是多么发人深思呵!例如,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参与”政策,就是由我们首先提出,而为日本朋友所借鉴的。要知道,中华民族的潜在力大得很呢!

奋斗:研究艰苦创业环境中的“激励因素”

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管理人员把“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不断满足生产人员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当成目前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攀枝花的环境是极其艰苦的,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现“良好的环境条件”,更不可能一下子“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徐驰同志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当然要关心人,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逐步满足人的物质要求,同时,也必须注意运用人的精神上的“激励因素”,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主要抓了三条:

一条,把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心与指示传进每个职工的耳朵。攀枝花的群众,都知道毛主席讲过,骑着毛驴也要下西昌,用自己的稿费也要建设攀枝花等等。同时,邓小平、贺龙、彭真、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负责同志亲临现场,郭老夫妇亲身参加“干打垒”房屋建设等消息,在特区广为宣传,并拍成影片,使每个职工知道攀枝花的三线建设是全局中的一颗重要的棋子,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干群的责任感和事业自豪感。

二条,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用自己与群众同甘苦的奋斗精神,激励会战大军的斗志。创业伊始,困难很多,徐驰同志刚到工地,就“约法三章”:一是各级工作人员一律不准买沙发;二是一律睡硬板床;三是领导与群众住一样的房,吃一样的饭。徐驰同志利用休息时间,亲自带领机关干部自力更生盖起了“干打垒”,并用这种“土办公室”作为工程指挥部。后来,条件逐步好了,但徐驰同志在这方面始终保持同群众一个样。那时,工作极度紧张,他中午从不睡午觉,夜晚经常熬到十一二点钟。看着那深夜窗前的灯光,群众感慨地说:“总指挥也过着‘天是罗帐地是床的生活呵!”这位早年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生,熟悉英文、德文的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总指挥,冶金部副部长,就是一直在这样艰苦卓绝地奋斗着。

三条,大力表彰先进,激发群众的荣誉感。徐驰同志主持召开了多次“英雄大会”“劳模大会”,亲自讲话、亲自发奖,对先进人物的事迹广为宣传,“五朵金花”“八大闯将”等青年标兵群,成为群众中称赞的目标。荣誉感激励了人妙样取立功的热情,为祖国立功,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效的“激励因素”。

时间:在起点与目标之间,尽量寻找直线

时间,在徐驰同志心目中,比黄金还要宝贵。

在问题成山的工作中,“文件旅行”是最低效的。老王批给老李,老李批给老张,五个头头就是五边形路线,八个头头就要摆“八卦阵”。徐驰同志最反感这种事。他宁肯“得罪”些人,也要说:“不要推了,拿来,我办。”是的,敢于作主,讲求实效,就暑样得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这是徐驰同志的一贯作风。人们为徐驰同志总结出许多“不”:

不让别人起草文件。徐驰同志的讲话、汇报,都亲自起草,他说:“别人怎么能代替自己的思想呢?秘书起草,抄来改去,只因首长手懒,时间却浪费得更多。”

不准基层招待。徐驰同志每到一处,秘书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下伙房,千叮万嘱,不要铺张。这样,节省不少碰杯时间。徐驰同志有时驱车数百里,路经十余县,却不下车食宿,同秘书、司机三人,一瓶水,三包点心了事。

不游山玩水。徐驰同志在四川多年,竟“不识庐山真面目”。多次来北京开会,乘船过三峡是顺水推舟之事,可他从来都走铁路这条“直线”。

不拖事过夜。“今天的事今天办”,是徐驰同志不成文的座右铭,白天再忙,夜晚也要批阅完当天文件,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

不依靠第二手材料。只要条件允许,他必定亲临现场,深入群众,坚持亲自调查,以便及时决断。

不准下级马虎。徐驰同志自己作风十分严谨,也这样要求下级。一次,一位处长起草文件,字迹难辨。徐驰同志把这位处长找来,用手捂住前后的字,让起草人亲自辨认,这位处长自己也不认识了。徐驰同志说:“这种材料也交上来,看起来多费时间,下不为例。”果然那位处长从那以后,写字工工整整。

不干扯皮的事。那些争名、争利、争镜头、争地位、争前排就座、争排场摆设等等,徐驰同志从不参予。在这上面费时间他是不干的。

有人也许会说,这也有点太“那个”了吧!连徐驰同志的子女有时也不理解他的某些行为。然而,正暑砚样多个“不”,使得徐驰同志在错综复杂的时间运筹中,比较容易找到起点与目标之间的直线,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猜你喜欢
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侯宗骐同志逝世
OVER THE RAINBOW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严良堃同志逝世
彭冲同志逝世
痛悼劲光同志
深切怀念相炜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