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枚/王建国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一个深切关注祖国和人民命运的作家,他总爱把自己的创作才情,慷慨地汇入时代的大波之中,及时反映亿万人民密切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张锲同志的长篇报告文学《热流》(《当代》一九八○年第四期),借历史浩劫之后的“一个窗口”,用刚健粗犷的线条,精心勾勒出“多难兴邦”的宏伟画卷。直面这“一个窗口”的宏伟画卷,广大读者可以借此了望我国当前时代风云的动向,触摸到祖国大地跳动的脉搏。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历史时期。《热流》,是礼赞改革的瑰丽画卷。众所周知,中原大地的河南省,是“史无前例”的重灾区。变幻莫测的政治气候,为我们的昨天结出了太多太多的生活苦果。建国三十年了,到了“四人帮”垮台前夕,偌大的河南省,竟连省委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养活不起,更不用提成千上万的人逃荒讨饭了。拿老根据地新县来说,这里的人民在战争年代,曾用自己的血汗养育了革命,而在革命胜利三十年之后,这里的乡亲们,仍然是缺吃少穿,有了病没钱看,孩子光着屁股没衣裳。这样极度困穷的社会现实,怎不激起真正共产党人的痛切自省。难怪来此视察的省委负责同志难过地说:“听了叫人心酸。我们这些人,对不起老区人民啊!”正是因为有着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崇高情怀,以人民之忧为忧,才有力激起他们以治穷为天职,带领人民溯穷源、治穷病、刨穷根,大兴改革之风。穷,固然有着自然根源,但同时谁都明白,更主要的是有着社会根源。难怪身处穷境的群众一针见血地指出:“新县为啥穷?是吃大锅饭吃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割穷了,阶级斗争天天斗,斗穷了!”这个穷源溯得好!它不但溯出新县的穷源,而且溯出了河南的穷源乃至整个中国的穷源。这一打上“极左”路线标记的苦难桎梏,长久地囚禁着人民群众,使他们吃尽了贫穷的苦头。除了从贫穷的深渊跳出来,难道社会还有别的前途、人民还有别的选择么?既有清醒现实主义态度又有豪迈理想主义精神的人民公仆——可尊敬的河南省献身改革的各级干部们,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排除重重阻力,为“极左”路线造成的穷病施用了疗救的处方。在《热流》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当河南省在工厂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在干部制度上废除终身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整个中原大地恰似从冷漠的冬眠中醒来,以自己的蓬勃生机去迎接阳春三月。兰考县左寨大队第四生产队,以往每过正月十五,社员就成群结队外出讨饭。全队的六十二个劳动力,经常外出讨饭的就有四十八人。一九七九年由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该队的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不但十五年来第一次没向政府要统销粮,而且还向国家卖了一些余粮和油料。改革虽刚举步,朝霞已在升起。《热流》以毋庸置疑的雄辩事实,深刻揭示出改革的势在必行,从正面回答了亿万人民十分关切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就是作品发表后所以能引起热烈反应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热流》,是一曲唱给改革者的深情颂歌。读了《热流》,一群砺志图新、能够开创局面的英雄形象,如塑雕,矗立在读者面前。在他们之中,有省的负责人,也有地、市的领导;有县委的第一把手,也有厂矿的头头。他们是党的领导的体现,是四化的带头人。这场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果没有他们的领导,那是难以设想的。我们的人民,深受无休无止的运动之苦,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多么至关重要!离开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能使自己重蹈灾难的复辙,使朝思暮盼的美好希冀付之流水。《热流》中领导人民改革的改革者,不负所托,肩担众望。他们以情愫感人至深的一种紧迫感,当好志在千里的奔行老骥。他们空话不讲、多做工作、“改革有志莫空谈”的高风亮节,犹似暖风吹拂着中州大野。实践有力显示,这些在历史风涛和政治漩涡中数经荣辱浮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变得愈加老健、练达和成熟了。他们之中虽是多已年过花甲,却更恪守革命初衷。他们既未沉溺于昨天浩劫的祸水之中,望着困难山、问题山摇头叹息,也未堕入古今中外一切庸人们的腐烂泥淖,在个人安乐窝里走向精神的寂灭。他们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有志献余生,无心计功过”,活跃在治穷第一线上,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除弊兴利,抛洒沸腾的一腔心血。这就是我们党的形象,这就是我们党在错误造成的血泊中奋然崛起的动人形象!记得鲁迅先生讲过,我们这个民族,“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读了《热流》,我们从生动的文学形象中看到了当代中国的脊梁。是他们,给了亿万人民以方向、以力量、以信心、以榜样。
我们的明天,必定有无限美好的前景。《热流》,是一首充满着希望的诗篇。河南变了,向好的方向变了。从伏牛山区,到豫东平原,从东南的老根据地新县,到西北部的古城洛阳,凡是改革热流奔涌之处,无不发生喜人的变化。郑州郊区的西黄刘大队,由于政策落实、干部稳定、科学种田,社员的平均收入已增至二、三百元,一家五、六口人,就能有一、两千元进款。和城市的工人生活水平相比,已经没有什么差别,有的甚至稍稍超过一般工人生活水平。许昌市的微型电机厂,由于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起用德才两兼、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担任领导工作,从而使工厂的生产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新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别开生面的改革中看到灿烂未来的老一辈共产党人,他们凭借长期战斗生涯中所获取的远见卓识,从战略全局出发,大力发现和任用合格的中青年干部,将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主动提出让贤的副省长王树成同志,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指出:“现在提拔四、五十岁的,还觉得他们年轻。不年轻了!都是以往的历史年代耽搁了!要让他们赶快挑起担子来。这样,一代代往下传,国家才有希望。”郑州市委书记李宝光同志,她在一首《临江仙》的词中写道:“前浪引渡后浪,伟哉无穷长江,风物自会放眼量。君非素餐者,宏图靠智囊。识途老马虽健,日月自然消长,已是涓滴汇海洋。物我皆无尽,接力新秀长。”这类开人疑窦、发人深思、洞察出深邃真理的识见,不但展现了共产党人磊落宽广的胸襟,而且使我们年轻的一代振奋了信心,满怀豪情地去创造和迎接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热流》能够撼动人们心魄,除了决定于它摄取重大题材、反映深刻主题之外,与其艺术上所表现的深厚造诣也是分不开的。张锲同志近年来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是一个感觉锐敏、精力弥满的作家。在使用和处理河南一个省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这一丰富庞杂的素材时,作者表现出取舍剪裁的娴熟功力。由于作家能够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上,选准了反映改革总体势的观测点,以省委机关负责人辛劳繁忙的活动为落墨的重点,旁及地县等领导层的新人新风,触及了指挥改革的中枢神经,因而使得读者如临高望远,随作家笔之所至而一览无余。从艺术的总体构图上看,作品表现了大起大落,放笔直书的宏大气势。中州时间跨度上的上下数千年、空间寥廓处的纵横千万里,全被作家详略有序、疏密有致地尽收笔底。为了使这篇报告文学收取预期的社会效果,作家还调动了其它文艺样式的表现手段。在作品中,有诗的议论,有电影的特写,有小说的描写……这许多文艺品种表现手段的荟萃,开拓和扩大了报告文学的艺术容量。在如何成功运用报告文学形式及时呼出时代强音方面,作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文学是战斗的!在举国上下实现以调整为中心的伟大任务时,人们尤其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