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1期,总第1期-书讯

1979-07-15 05:29
读书 1979年1期

《“四人帮”哲学批判》,陈晏清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312页。

“四人帮”是一伙不学无术的政治骗子,没有什么专门的哲学著作,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重视用哲学武器同无产阶级作斗争。本书首先分析“四人帮”打着“批判”机械唯物主义的旗号鼓吹主观唯心主义,在“反对”经验主义的幌子下用先验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接着又具体解剖“四人帮”同实用主义的渊源关系,以实用主义向党进攻。本书还揭露“四人帮”怎样把辩证法的两点论诬蔑为折中主义,并在“批判”折中主义的名义下攻击辩证法,怎样用夸大和歪曲阶级矛盾的手法,将阶级矛盾代替一切矛盾,怎样挥舞所谓“斗争哲学”的大棒推行反革命的捣乱哲学,以及怎样在“维护”新生事物的幌子下扼杀新生事物,在“反复旧”的幌子下搞复旧。本书又有两章专门批判“四人帮”推行托洛茨基式的“不断革命论”和大搞其诡辩术。

在批判“四人帮”的反动历史观部分,本书批驳了他们所散布的“彻底改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关系新变动”、“无产阶级专政不需要物质基础”等谬论,指出上层建筑决定论是“四人帮”历史唯心主义的总表现。“四人帮”否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就是整个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他们鼓吹的“路线决定一切”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主义。正如本书指出的,上层建筑决定论的实质和核心是法西斯的权力意志决定论。

“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崩溃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违反经济发展的方向,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陈晏清这部二十万言的著作,将对肃清“四人帮”的流毒、端正思想路线起到积极作用。(震)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指标基本知识》,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出版,231页。

要了解和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生产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准,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经常要考察和分析某些经济统计指标。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统治阶级的利益各异,各国公布和使用的经济统计指标的涵意、统计范围、计算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不了解这些,就很难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外国的经济情况。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指标基本知识》一书,就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统计中选择了四十组基本经济统计指标,详细介绍了美、英、日、苏等国各项指标的内容,分析对比,指出了研究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这本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它不仅限于介绍指标的涵意,而是从理论上讲明它的依据;在文体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不妨举一简例:国民生产总值。它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标。在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把它当作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经济危机的直接标志。该书在介绍这一指标时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一是把劳动、资本、土地说成是生产三要素,认为凡是生产要素都创造收入,从而将利润、利息、地租和工资均视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这就掩盖了利润、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转化形态这一阶级实质。二是把“服务”(或称“劳务”)也包括在生产和生产性劳动概念中,认为举凡经过市场的服务收入都是生产收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结果出现了重复计算。书中举例说:假定某个资本家拿他的利润中的100块钱雇了一名家庭教师,家庭教师又用这100块钱付了医药费,医生又拿了这100块钱雇了一个保姆,本来只是100块钱,这么三倒两倒,最后竟变成了300块钱而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虚夸了200块钱。

读完这本书给人一个感觉:有关经济学的书并不都是枯燥无味的。(善)

《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册,近代史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出版,342页。

《中国近代史稿》是由郭沫若同志生前主编的《中国史稿》第四册修订而成,叙述的内容从一八四○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止。由于字数较多,分为三册:第一册一八四○至一八六四年;第二册一八六四至一九○一年;第三册一九○一至一九一九年。修订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部分同志,最后由刘大年同志负责定稿工作。

第一册是在原书第一章基础上修订的,字数扩大了约三倍。新加了“一八四○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一章,增加了揭露沙俄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罪行,以及各地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等内容。其他各章也都补充了大量事实,使全书内容比原书更加丰满。书中还增加了注释、插图、年表和外人译名对照表等。

本书除全面、系统地叙述一八四○至一八六四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以及帝国主义和清朝反动政府如何走上勾结的道路外,还具有较大的特点:书中较详尽地论述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十九世纪中叶的思想、学术、文学以及太平天国的革命文化。这样,使读者对这一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改变了以政治、军事为主的革命史或政治史的体裁。书中还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研究中的一些学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结构严密,叙事简明扼要,史料、文字比较准确。(公义)

《解放区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754页。

本书选了四十六位作家的五十篇作品,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的成果和见证。

其中《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卫生组长》、《老阴阳怒打“虫郎爷”》、《满子夫妇》、《纠纷》、《我的两家房东》、《红棉袄》、《传家宝》、《村仇》等篇合起来,可以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新农村图景。新生活的风暴,势不可挡地荡涤着统治农村千百年的封建势力,以及它所造成的婚姻不自由、男女不平等、迷信、文盲、不团结、不卫生等旧习。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其他的反封建斗争中,美的、光明的事物逐步取得了胜利。

《月黑夜》、《雨》、《地雷阵》、《荷花淀》、《“无住地带”》、《嘱咐》、《无敌三勇士》、《新战士时来亮》、《政治委员》、《他回来了》、《老营长》、《战地婚姻》等篇,给我们描绘了人民子弟兵的智勇双全、无畏无敌。作者们不仅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具有特征的细节和语言,而且以其战斗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鼓舞着我们。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写了从落后转变为先进的人物,如《黑女儿和他的牛》、《土地的儿子》、《钱》、《莫忘本》等。这些人物往往带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东西,但在党的教导下,他们改造了自己,成为革命的动力。

这些小说大都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它们读起来是好小说,讲起来是好故事,不仅在主题和人物上具有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崭新面貌,而且在语言形式上也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开辟了新路。(清怡)

文学小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

文化大革命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文学小丛书,很受读者欢迎。粉碎“四人帮”后,不少读者建议恢复出版,出版社接受了这个建议。

现在重新编辑出版的这套文学小丛书,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和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但不收长篇巨著),书前有简要序言,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说明等。

第一批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共三十多种。

其中中国现代和古典文学有: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林家铺子》、夏衍的《包身工》、巴金的《海的梦》、老舍的《龙须沟》、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孙犁的《荷花淀》、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峻青的《黎明的河边》、李准的《不能走那一条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诗经选译》(余冠英译)、《离骚今译》、《九歌》、《史记选》、《杜甫诗选》、《唐宋传奇选》、《苏东坡诗词选》、《关汉卿杂剧选》、《杜十娘》、《聊斋志异选》。

外国文学有法国莫泊桑的《羊脂球》、德国《海涅诗选》、挪威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柔密欧和幽莉叶》、法国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梅里美的《嘉尔曼》、俄国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果戈理小说选》、托尔斯泰的《哈泽穆拉特》、《契诃夫小说选》、《高尔基早期作品选》。(文)

《我的履历书:大平正芳》,日本产经新闻社出版,194页。

大平正芳生于1910年香川县,1936年毕业于东京商大(现在的一桥大学)。1951年起投入政界,于1960年任池田内阁的官房长官,后任外务大臣、通商产业大臣、政调会长等要职,于1978年竞选中获胜,出任自由民主党总裁及日本国总理大臣。

此书是作为日本产经新闻社特邀稿先在《产经新闻》连载,后汇编为单行本出书的。书中简述了作者本人的阅历和政界生涯,并自豪地回顾了日中建交和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历史性的会见。他满怀深情地赞扬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历史功绩,写道:“如果没有这两位伟大领导人的见识与决策”,那时肯定不能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

大平正芳也是酷爱读书的人。书中自述,事情再忙,他也要每周一、两次去书店买新书来,有时甚至站在书摊前读完一本书。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认为,读书是“吟味生的喜悦的瞬间”。(益民)

《鉴真》,安藤更生著,日本吉川弘文馆出版,1978年第四版,252页。

鉴真法师(公元688—763)是盛唐时期我国扬州大明寺高僧,后于玄宗天宝元年受日本留学僧的聘请,决意东渡,六次起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历尽艰辛,终于天宝十二年渡日成功。当时他已是双目失明的六十六岁的老人,但他在日十年如一日,讲经传法,兴建佛寺,推广汉文,又亲自行医临症,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作者早有《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平凡社)、《鉴真》(美术出版社),这一本是为日本历史学会《人物丛书》而写的第三本,省略了繁琐的考证,但也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益民)

书讯

震/善/公义/清怡/文/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