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陵
去年秋天,我从长沙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江永县马河公社参加生产。
这里的群众做饭烧锅时,全是使用地灶。这种灶很费柴,我们小组六个下乡知识青年,要两个劳动力上山打柴,才能供上烧用。我又时时听到社员说:“我们打柴还算近哩,有些地方还得跑二三十里路,天天打柴,到头来还是不够烧。”再看社员的伙房,屋梁上挂满了黑筋筋,烧火时,黑烟弥漫,火气逼人。真是个个为柴着急,人人讨厌地灶。
能不能革一革旧地灶的命,把劳动力解放出来呢?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时,有些人说:“你刚来落户,脚跟还没站稳,就想改灶,小伙子,一步登天不成呵。”
今年初,我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我想,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难道这么个小灶就永远不能变化吗?创造新式灶的念头,更加强烈地冲击着我。
怎样着手改造呢?想了很久,一点头绪也没有。这时我翻开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心里豁然开朗了。我决心老老实实地研究旧式灶的原理和打法。有一次,我去请教一位善于打灶的老贫农,他知道了我的来意后,鼓励我说:“小伙子,你想得不错,来!”说着把我带到他家灶前,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打灶的经验。在群众的大力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旧灶的大概,算是眉目清楚了。
在改造旧灶的过程中,我又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把在学校得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物理热学中曾说到热机在工作后,放出大量的高温废气,被利用来加热各种物体,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果旧式灶能把高温废气充分利用起来,燃料的利用率不也可以大大提高吗?
根据这一原理,我便动手制作。在实践中,碰到不少困难。如怎样使热空气尽量集中;灶门要多高,灶洞要多深、多大;排几个锅为宜;怎样防止热气流溜走等等。砌到一半时,成了个奇形怪状的东西。这时,有些人说我胡闹,搞不出啥名堂。我心里很难受,打出来有没有实用价值?究竟是坚持还是半途而废呢?
当我信心不足的时候,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又在耳边回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公社党委书记也鼓励我:“广陵,在科学试验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我们要敢于革掉旧习惯势力的命,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于是,我干脆停下来,去研究新冒出来的问题。这时,同下乡的伙伴也给我出谋献策。如:大家提出,气流成若干流线体组合的形状最好,因为气流与锅的接触面成流线体时,磨擦力最小,流速最大,火力便会燃得更旺,燃料的利用率就更高。在同伴们的帮助下,终于把这个灶砌成了。
用新灶试烧的结果,煮一次猪食,十个人的饭菜,热一担水(60℃—70℃),比地灶节约用柴三分之二。由于新灶清洁,坚实耐用,节约燃料,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家把它称为新式串联综合灶。目前已在全公社推广了,附近公社也有不少人来参观,很受群众欢迎。
通过砌灶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青年只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热爱农村,把精力集中到为群众服务上,就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