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富
知识青年在农村,能有所作为吗?过去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总以为象我这样的高中学生到农村种地,未免有点“屈才”。经过四年多的劳动实践,我才认识到,过去是把农村的天地看小了,对自己的估计太高了;因此,老觉得农村容纳不下我的这点文化。实际上,知识青年在农村,是大有可为的。我们有文化,可以组织毛主席著作学习,可以搞科学实验,可以办图书室……。就拿数理化来说吧,也是完全可以用得上。只要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任凭你有多少数理化知识,也是埋没不了的。
一九六二年,也就是我回乡的第二年,队里要丈量十几亩土地,派三个人负责丈量工作,我是其中的一个。当时我心里直嘀咕:我能干什么?经过分工,我的任务是拿算盘,丈量由他俩负责。丈量工作开始了,一般相等长方形的地块,很顺利就量过去了;可是遇到一块小三角形,却把他们难住了。前面拿丈杆的那个人,比划了老一阵,没法下丈杆。这时,我脑子一动,这不能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原理来丈量吗?我就自告奋勇地量了一条较直的边,然后又从这条边上到对角量出了高,用S△=bh/2的公式求出了结果。他俩看我一下子就算出来了,觉得新奇,便不约而同地称赞说:“十几年书没白念,好样的!”后来又遇到了平行四边形和其它多边形的地块,我都用各多边形的定理和公式一一地计算了出来。丈量土地的各种难关,终于突破了。通过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我第一次体会到,十多年的书并没有白念,知识青年在农村,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打这以后,我就比较自觉地注意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农业上去。
有一次,我参加队里种棉花,无意中看到保管员在拌过草木灰的棉花籽上,又撒上硫酸氨。我就想,过去学过的化学不是说到“酸遇硷要中和”的原理吗?这样拌不对头,我便立即加以阻止。保管员说:“多拌些种肥,保证棉花全苗、壮苗,你懂得什么?”我说:“不能这样拌,硫酸氨是酸性肥料,草木灰具有硷性,酸硷一结合,就中和而失效了。”他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为了用事实说服他,我便把这两种种籽分别种上,进行棉花出苗试验。结果,只拌草木灰的种子,苗全又壮,而加拌硫酸氨的种籽,苗出得枯黄而瘦弱。过后,在一次欣员会上,保管员特地向大家介础了这件事情,并表扬了我。我一听,心里热呼呼,便暗地里下了决心,一定要在农村干一辈子,把我学过的一点知识,毫不保留地献给农业生产。
那是在收秋的一个下午,场上堆了一大堆谷子,要进行分配。队干部曹洪烈估量了一下。说:“我看这堆谷子有五千斤,按一个人四十斤往下分吧!”会计不同意,主张过了秤再分。我觉得会计说的合理,但又太费事,眼看天快黑了,哪能秤得过来?再说还得动用几个劳动力。我就主动地对他说:“让我来计算一下。”我找了个米尺,量了一下谷堆的高,又量了一下谷堆的周长,用周长=2πB的公式求出了半径,就试用:锥体重量=(此处略,详见原版面)×比重的公式,进行锥体计算,取出近似值,总数为六千三百五十斤,每人按五十斤分配,余下一百斤。这样,很快就把一大堆谷子准确地分下去了。这时,旁边的社员议论开了。老贫农曹停有说:“这些学了‘书里话的人,就是有一手‘书里话,可真说得对啊!”“人家学的是‘数、理、化,不是‘书里话。”另一个青年纠正说。说罢,大家都哈哈大笑。
队干部和群众看到知识青年能起点作用了,有事就爱找我们商量。而我,由于觉悟不断提高,总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贡献力量,过去学过的文化知识,就很好地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