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乐之

1962-08-16 03:35徐为
中国青年 1962年20期
关键词:境界革命工作

徐为

生活象一位严格的教师,他不时向我们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让你去反复研讨,探索。例如,学习同一专业或从事同一工作的人们,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却往往不同。他们有的对工作、学习趣味盎然,满腔热情;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格格不入。这是为什么?当然,这问题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我却想到了青年革命志趣的培养问题,想到《论语》上与此相关的一段话。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话的意思是说,对做学问、对工作、对事业有了认识的人,不如对它发生了爱好的人;发生了爱好的人,不如把它引为乐事的人。尽管孔子当时所说要认识要爱好的对象和我们今天的有所不同,但是孔子这段话里却蕴含有可贵的哲理。它指出:知之、好之、乐之,这是人们进步过程中的三个不同境界,从而启示人们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辛勤的劳动,努力追求最好的成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处于不知或半知的状态;有些人则只是“知之者”;有些人则是“好之者”或是“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和境界,是一步更高一步、一层更进一层的。其中,知之,有所认识,只是能够从事某一事业的开始。只有钻进去,进一步“好之”,有了兴趣有了爱好,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才能求得真知灼见获得独到的建树和成就。“乐之”,则充分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凡真正达到这个更高一层境界的,那就有了自觉地献身于事业的崇高的精神,就能不惜摩顶放踵去攀登事业的顶峰。

“知之”、“好之”、“乐之”,三者是密切关联的。“知之”深,才能“好之”;“好之”深,才能“乐之”。有的同志不安于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岗位,往往强调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却看不到认识与爱好的内在联系。“知之”,认识,是“好之”的根,不生根就不能开花结果。

有人强调爱好兴趣是天生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兴趣、爱好都是容观实践的产物;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原来有志于医学研究,可是当他从实践中一旦认识到革命文艺对斗争的迫切意义时,就又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热爱革命文艺,并在后来成为最伟大的文学家。事实说明,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问题在于你是否对所从事的事业有足够的认识。因此,要培养对工作和学习的爱好,仍须在“知之”上下功夫,在学习劳动等实践中,钻进去,了解它,掌握它;认识、实践、再认识。特别要“知”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知”青年一代的责任,将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统一起来。果能如此,就会培养超对工作和学习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知之者”变为“好之者”。

“好之者”比“知之者”是处于高一层的境界,它具有更高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好之者”和“乐之者”相比,还是相差很远的。“好之者”只是在孜孜以求的过程中,有可贵的热情和主动钻研精神,而“乐之者”却是经过一段艰苦摸索的历程之后,有所收获、体会,才可能达到的境界。热爱革命工作、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人们,在孜孜不倦地前进过程中,每当他们克服一重困难,跨过一个障碍的时候,他就走进了一个更新的天地,就领会到自己在争取人民所需要的胜利中叉更进了一步。他就会有更多的欣慰和喜悦,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或学业,蕴藏有无穷的乐趣。这样他们已经不再将艰苦的劳动,当做沉重的负担;不再将前进途中的险境视为畏途,而以献身于正义、伟大的事业感到幸福。马克思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工人阶级解放的学说,他昼夜不息地搜集资料,分析研究,从事著作。光写《资本论》,就先后花费了四十余年的岁月,甚至因此毁坏了他的健康。但是他却从这革命斗争中,最深刻地体会到人间最崇高的乐趣,他教导我们说:“斗争就是幸福”。同样的,无数革命者,他们洞悉革命的意义,当他们从艰苦的斗争中,看清革命的未来的时候,即使处在饥塞交迫、枪林弹雨的情况下,他们也是不改其“革命之乐”的。所以说,“乐之者”是达到完全自觉的境界的人们。这种境界是一切有志之士、奋发向上的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的境界。

对革命事业知之、好之、乐之,就会具备革命的大智大勇,做到临危不惧,不避艰险,就能更好地排除前人未能排除的困难,完成革命前辈未竟的大业。而这样的人,必将成为党和国家希望的革命的先锋,集体的骨干、社会的中坚。

猜你喜欢
境界革命工作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不工作,爽飞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慎独的境界
选工作
“人师”的境界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