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问题的基本认识

1955-08-16 03:30李普
中国青年 1955年13期
关键词:供应粮食农民

李普

你五月中旬来信要“中国青年”编得部谈谈粮食问题。你反映了那时候你们那里——上海浦东杨思镇粮食问题上的“紧张空气”。你说:“我是个青年团员,又是工会基层干部,统购统销的问题,领导上曾经向我一再解释,可是我总搞不通。在统购统销的意义上政策上,我是抱着绝对拥护的态度,感到这样做是必要的、正确的。可是一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具体事实一对比,对统购统销的政策就发生了怀疑。这种怀疑,阻碍了我政治上的进步。”编辑部把你的信转给了我,看来,有着这样的苦闷的,也许不仅仅是你一个人。那么,我们就来公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我想谈这样三个问题:第一,究竟所谓“紧张空气”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来认识它?第二,这种所谓“紧张空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三,我们怎样做,就是说,国家和我们自己怎样来处理这个问题?

一、要做具体分析

所谓“紧张空气”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来认识它?

你举了你那住在农村里的哥哥家里的例子,他家里不够吃。作出青年团员的名义,保证这个情况完全确实。这个我们是相信的。这样的人家,确实是有的。应该供应一些粮食的没有得到及时的、适当的供应,粮食工作中这个缺点,确定存在过,或者还没有完全克服。所以,像你哥哥那样,就只好赶到市内来买熟食。——这,就是所谓“紧张空气”的具体内容吧。可是,请你注意,这不是主要的。

有些人家粮食不够吃,不论对这些人家自己或者对国家说来,这当然都是大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可是从所谓“紧张空气”的意义上说来,这却绝不是主要的。因为真正不够吃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既然数最少,他们的问题是客易解决的。现在的问题是本来不缺粮的人也叫喊缺粮。这样的人很不少。他们占了叫喊缺粮的人事面的最多数,因此形成了所谓“紧张空气”。这就是所谓“紧张空气”的主要内容。真缺粮和假缺粮的人不分,所谓“来”,就紧在这里。

对我们说来,这里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在一定的程度上,你是做了分析的。你说挤到城市里来争购热食的人里面,除了少数不良分子,地主、富农企图制造“紧张空气”乘机进行破坏之外,其余最大多数都是真正的农民。你的这个分析和论断无疑是完全正确和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坏分子不仅地乘机生事,而且一定还要无风起浪,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坏分子毕竟是最少数。不缺粮而叫喊缺粮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基本的农民群众。他们这样做虽然是完全不对的,应该批评的,却是不自觉的。我们绝不可认为他们是故意捣乱、更不可把他们看成是坏分子。要是没有这两方面的认识。我们就要犯绝大的错误。

可是,你的另一个论断却是不对的。你断定所有这些叫喊缺粮的基本农民群众都是真正缺乏粮食的。你的根据是;“试问如果粮食真的够吃了,为什么要装成这副样子,不惜浪费金钱,妨碍生产,赶到城市里来争购熟食呢?”很明显,这里你完全没有做什么具体的分析就下了结论。所谓“试问”,只是你的感想罢了。拿感想来代替客观事实,当然要做出错误的结论来。顺便说一句,党中央号召我们学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就是要我们学会实事求是地正确地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避免这类主观主义的错误。

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些并不缺粮的基本农民群众“要装成这副样子”。人民日报四月二十四日的社论中根据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解答了这个问题;“有些农民的粮食本来可以自给自足,看到别人向国家买粮食,他们也盲目地叫喊粮食不够,希望买到些粮食。有些农民的粮食本来有富余,只是因为害怕别人批评自己售粮太少,或是害怕别人来借粮,故意和别人一起叫喊起来。”如果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你也许还可以发现其他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过一般说来,基本情况就是迫样,一种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一种是还有富余的,他们之所以叫喊缺粮,大致都是由于上述的那几个原因。

基层干部中也有叫喊缺粮的人,有些人或者是实际上助长了这种叫喊。不过他们往往是为本乡本村喊,为别人喊,或者跟着别人喊。这方面又有几神情况。一种是有些人既不懂得国家的政策,对当地的真实情况又心中无数,错误地以为粮食销售量是无法控制的,农民对粮食的要求,国家能够和应该尽量满足,领售量“越多越好”,因此就是向上级喊叫,要求上级增拨粮食。也有一些基层干部本来想根据上级的指标供应,但是害怕“得罪人”,就用平均供应的办法。

结果、供应的面很大,而每户供应的数量相对缩小;缺粮的农民供应不足,不缺粮的反而买了粮食。对于那些冒充缺粮的人,这实际上就等于鼓励他们叫喊。还有极少数的基层干部徇私舞弊,自己多买了粮食,或者包庇亲友多买了粮食。于是他们嘴软了,理短了,甚至只好跟着或帮着那些人叫喊起来。这一类干部虽然为数术少,却是确实存在着的。

你看,情况是很复杂的。要是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具体分析,怎么能不犯错误呢?

从上面所说的,有一点,你大概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不该供应而供应了的,可以少买而多买了的,人数和粮数一定都很不少。事实正是这样。这一点,正是我要请你特别注意的。先说说全国的情况:去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前年,国家征收和收购的粮食却没有增加(去年我国发生了百年来没有的大水灾,为了支援灾民,弥补灾区减征减购和需要多销的粮食,才在非灾区适当多收购了一些,但全国征收和收购的总数和前年相等),可是销售量却大大增加了。本粮食年度(一九五四年七月到一九五五年六月)销售的大约要比上一年度增如一百亿斤。这多销的一百亿斤,究竟是销到那里去了呢?发生了灾害的各个地区,总共比去年多销了几十亿斤,这是明明白白算得出来的。可是还有几十亿斤,那是更大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下落不明”,弄不清楚究竟是销到了谁手里。其实,换一句论说就很清楚了,其中一大部分是让那些不该买的或者该少买而多买了的人买去了。

正如上述人民日报社论中所指出的:这些都是比较富裕的农民,他们带头喊叫,并且争购粮食,既人为地造成紧张空气,又超过了统销定额,突破了供应计划。比如,热河省青龙县的粮食统销面曾经达到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江苏省有些县份供水的粮食,按全县人口平均计算,曾经达到每人每日一斤五两到一斤六两半。青龙县并非灾区,去年的粮食统购任务也不过重,那能有五分之四的农民缺乏口粮?江苏的这些县份,虽然有一小部分农民缺粮,也绝对不至于全部为民每人每天都需要国家供应一斤多粮食。又如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五月十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中说: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去年获得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三年增加了四十二亿斤,国家去年收购和徵购的粮食仅比一九五三年增加了九亿四千万斤。而今年第一、二季度公省计划供水农民的粮食达十四亿二千多万斤(不包括副食业),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亿多斤。如按每人每天供应一斤计算,可供应全省百分之十七以上的农业人口半年全部口粮,这完全可能解决缺粮农民的供应问题。但从三月中旬以后,却出现农村粮食统销紧张,农民情绪不稳定的严重反常现象。后来据平邑、沾化、德县、邹平等县初步检查,在原供应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五户中,不应供应或供应过多的应有二千零五十九户,另外,应供应而未供应的只有六十九户。山东济宁专区粮食统销情况最紧张的嘉祥县一百七十四个乡,原来要求增加供应量二千五百万斤,经过初步整顿以后,据七十个乡统计,不仅不要增加供应量,反而比原统销指标减少了三十万斤。全国各地,都已经进行了或者正在继续进行这样的整顿粮食统销的工作。凡是做得好的地区,都有许多农民自愿地进出了多买的粮食,而真正缺粮的农民也就得到了适当的供应,粮食供应量迅速下降了,紧张空气也随着消失了。

你没有问起全国的情况。这一点很重要,也应该说一说。因为确实有人看到局部地区的紧张状况,就以为全国都是这样,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就全国范围内来说,粮食情况大体是好的。西南、西北、内蒙基本上是平稳的,东北一般也好,华北大体上也还不错,只有华东、中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比较紧张。而且,就是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全都紧张的。即便是那些显得突出地紧张的县份,也有许多乡的情况是比较好,或者甚至是很好的。总之,所谓紧张空气只是局部现象。不知道你们那里现在怎样,也许也已经大大缓和了或者恢复了正常状态吧?

现在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上面所说的:第一,确实有极少数的农民曾经或者至今仍然没有得到适当的供应。第二,叫喊缺粮的,绝大多数并不真正缺粮。第三,正是这些并不缺粮的人买到了很多粮食。至于所谓紧张空气,事实上只是局部形象,而且大大地、不断地缓和了。

二、要抓住基本的方面前面

我们还没有谈到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要是国家有可能多掌握许多粮食,能够无限制地销售,能够充分供应人民的需要,也就不会发生什么粮食问题了。

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情况是:生产不足,而需要一天天增加;虽然生产是逐年增长的。但是生产增长的速度越来越赶不上需要增长的速度。这种情况,报章杂志上已经说了不少,你大概也听过好多次了。这就是国家粮食紧张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且又不是矩期内所能解决的。可是许多人对这一点了解得并不深刻,一碰到个别的具体问题,就把这个根本之点忘记了。请你原谅我说得很直率,你的信中就流露了这种情绪。你说目前“这种供应办法根本不符合实际需要”,并且问道:“是不是粮食出口过多了,要全路人民紧缩口粮呢?”可见,这个基本之点我们还有在这里简单谈一谈的必要。

现在我们全国的耕地面积每人平均不到三亩,粮食的产量每人每年平均只有五百多斤,而且包括吃粮、种籽、饲料以及蒸酒、磨豆腐等等一切需用在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很低,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长期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解放以后才有可能逐步改善一些。过去吃得稀的,现在吃得乾一

些了;过去经常打饿肚的,现在吃得饱一些了。可是我国又是这样一个拥有六亿人口的大国家,每人每天多吃一两,每年就要多吃一百三十五亿斤,够三千多万人吃一年。但是,我们还完全不能生产农业机器来大大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每年要增产二百亿斤粮食,也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至于出口,为了保证国家的工业化,以便大大地巩固国防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确实不能不出口一点。但是,现在所出口的大概只相当于国内销售量的百分之四,这怎么能说是太多了呢?

那么,粮食到底那里去了?不了解或者忘记了这种根本情况的人常常提出这个问题。现在你应该看得出来,粮食是全国人民自己吃掉了。同时,你也应该看得出来,既然生产水平这样低,生产量这样少,要是大家无限制地吃,既要尽量多吃饭,又要尽量多吃肉(要知道,很多牲畜都是要靠粮食来喂养的),那么这一点子粮食确实是不够吃的。

情况就是这样。我国粮食紧张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这样。

我们还应该看看粮食是那里来的。当然谁都知道那是农民生产的。但是人们碰到粮食问题或者考虑粮食问题的时候,就往往忽视了或者忘记了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之点,那就是:我国农业的合作化事业还刚刚开始,我国的农民基本上还都是个体农民。换句话说,我国的粮食是总数大约一亿二千万户的个休农民生产的,这些粮食就是这样地分散在这一亿二千万户农民手里。要从这样多人手里把全国市场上所需要的那部分粮食集中起来,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呵!既然生产不足,大家都想自己多吃一点,当然总想在统购时少卖一点,在统销时多买一点。更重要的是,既然生产不足,供不应求,有余粮的农民自然很希望自由贸易,多赚几个钱;同时我国还有资产阶级存在,奸商们自然更要投机倒把,兴风作浪。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国家不能不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否则,有卖的不肯卖,要买的只想多买,事情怎么得了呢?

你说你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精神是“绝对拥护”的,“感到这样做是正确的,必要的”。可是一碰到个别的具体问题,就对这个政策的基本意义也怀疑起来,虽然领导上一再解释,也总是“搞不通”。可见你对这个政策的基本意义,对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并没有真正了解或了解得不深刻。它的必要性,我们在上面已经说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究竟产生了一些什么好处,对谁有利,对谁不利;从执行的结果来看看它的正确性。

它给五方面的人带来了好处,保证了他们的需要。在这五个方面产生了极其巨大的效果。

一是保证了城市和工矿区居民的需要。二是保证了军队的需要。三是保证了农村缺粮户的需要。四是保证了灾民的需要。五是保证了经济作物生产者和其他非农业人口的需要,这里指的是棉农、烟农等等和渔民、盐民、林民和牧民。我们看,这是直接地或是间接地保证了工业化建设,支援了巩固国防和解放台湾的斗争,安定了人民生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不用说,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途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那么统购统销对有余粮的农民是有利还是有害呢?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害。他不能自由买卖,不能多赚钱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允许自由玩弄价格的话,中农是斗不过富农的;即便是那些比较富裕的农民,也是斗不过那些大投机者的。这叫做“大鱼吃小鱼”。这样看来,统购统销对那些有余粮的中农,就不仅是没有害,而且也是有利的了。

统购统销究竟对谁有害呢?一般说来,取消了粮食的自由市场,对富农是不利的,是有害的;对那些较大的富农,对那些投机商人和大投机商人是很不利的,是很有害的。因此,这些人,特别是那些反革命分子,当然要反对这个政策,破坏这个政策。而我们呢,就当然要坚持这个政策,拥护这个政策。这就是阶级斗争,彼此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

可是,同志,你却“怀疑”了,“搞不通”了。为什么呢?你说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具体事实一比”了的缘故。从我们上面所说的看来,第一,你对具体情况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因此没有真正认识它。第二,你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方面,却为个别的、局部的现象所左右和迷惑,丢掉了主要的基本的东西。像你哥哥家里那样没有得到适当的供应的问题,当然是粮食统销工作中的缺点,而缺点当然是应该纠正的。可是,只看见个别的局部的缺点,而怀疑和否定整个政策,怀疑和否定它的基本的伟大成就。这是不对的。你说你参加了粮食统销的检查工作,可是“提不起劲来”,很苦闷。从你的来信看你是诚心希望自己在政治上进步,决心要站稳立场的,可是结果呢,你动摇了。可见要站稳立扬,只靠诚心是不够的,只靠决心是不够的。附带说说,只靠诚心和决心,实质上就是唯心论。所以必须学习,学习粮食这类具休问题的政策和理论,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三、我们怎样做

情况就是这样,我们怎样做呢?

首先是我们怎样来解决我国粮食这整个问题。其次是怎样来解决你哥哥家里那样的问题,或者说国家粮食供应政策是怎样的。首先,既然我国粮食的根本问题在于生产不足,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最主要的就是努力发展生产;粮食生产增长一分,粮食问题就缓和一分。这方面,国家正在从政治上和经济上、组织上和技术上,进行着一系列的工作。发展互助合作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互助合作运动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特别是发展粮食生产。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对于有计划地组织粮

食的分配,也是完全有利的。

其次,是必须坚持粮食的统购统销,切实贯彻粮食统购统销中的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国家对粮食的统购是不合改变的;而粮食的统销却是暂时的措施。将来生产力发展,产量增加到能够无限制地、充分地满足人民的需要的时候,当然就用不着统销了。但这也是相当长远以后的事,最近许多年内是无论如何办不到的。

国家粮食供应的政策是怎样的呢?那就是:该供应的一定供应,该少供应的就少供应,不该供应的就一定不要供应。既然现在粮食供应工作中最大的缺点是不该供应的供应了,该少供应的多供应了,因此要解决部分像你哥哥那样真正缺粮的却没有得到没当供应的问题,也就不应该是“销售量越多越好”;而是要切实整顿粮食统销工作。那就是要耐心地说服和教育农民,向他们说明道理。使他们知道盲目叫喊缺粮是不对的,并不真正缺粮而要求供应是不对的,多买粮食是不对的。使他们知道,如果你们这样做,对国家、对缺粮的农民弟兄和你们自己,都是有害的。并且切实把那些不该供应的部分核减下来,切实保证缺粮农民的供应。

再次,全国人民都要坚决服从国家计划,切实节约粮食,既然目前我国粮食的根本问题是生产不足,供不应求,国家就必须加强对粮食的计划管理,否则就会真正发生问题,就会误大事。只要加强国家的计划管理,日子是过得去的。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工农劳动人民来说,不管现在粮食的供应怎样紧,我们的日子比解放以前总是好过得多了。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来说,只要加强计划管理,粮食问题上也就绝不会出什么乱子,我们就能集中力量进行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我们说,我们眼前的日子是过得去的,前途尤其是十分光明的。我们有充分的事实作板据来说这句话。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的信心有坚实的基础。

这件事要我们大家来做。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就是,根据国家的计划,努力节约粮食。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很严重,浪费的方面和形式很多,因此,节约的办法也很多。城市的供应太松,浪费很大,农民很不满意,这个问题必须迅速地、切实地加以解决。各种显而易见的浪费现象固属必须绝对克服,就是那种不大容易觉察到的浪费现象,也应该注意避免。这里我想作为一个例子来说的,是那种本来已经吃饱了还要“硬撑”的现象。请你不要以为我在说笑话。这种“硬撑”的现象确实是大量存在的。这方面的情况也有好几种。比如有的是因为那顿饭的菜特别好,有的却是由于其他很奇怪的原因。北京某一个中学吃饭的办法是各班打回到各班去吃,吃不完的不许退,因为据说剩下就叫做浪费。学生们怕打少了又要跑第二次去打,所以总是多打一些,多的既不能退,他们就往往只好拚命“硬撑”。也还有许多伙食单位,卖饭的碗很大,馒头做得很大,而且又不许退,于是人们往往也只好“硬撑”,或者把实在吃不下的一个一个的馒头锁在抽屉里,最后是坏掉了。

我们怎样来理解浪费粮食的严重性呢?前面我们算过一笔账,六万万人每人每天多吃一两就是一百三十五亿斤,而现在每年要想增产二百亿斤,也还不很容易办到。那么每人每天防止浪费一两或者是有意识地节约一两。岂不是比增产更容易办一些吗?不要说节约一百三十正值斤,就是节约一百亿斤或者那个尾数三十五亿斤,也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我们正是应该这样来了解浪费粮食的严重性,这样来了解节约粮食的重大意义。

最后,你对你们那里的基层干部很不满意,现在你当然可以知道,粮食的根本问题不在基层干部。当然,基层干部应该在他本身工作的范围内负他应负的责任。工作得不好的应诗受批评,有重大错误的应该受处分。可是,同志,我要特别提醒你的是,一般说来,我们的基层干部都是好干部,请你多多为他们想一想。你看他们的任务多么重,工作多么繁忙和艰苦。像粮食统购统销这件事,从前面所说的看来,又多么复杂,平心静气地说,这样千头万绪的事,换上你和我,是不是就能真正做得比她们好一些呢?所以,我们所要做的,绝不易满腹牢骚地埋怨他们,指手划脚地批评他们;而是设身处地体谅他们,诚心诚意帮助他们。不是和他们对立,而是和他们站在一起,齐心合力,实事求是,把这件事情办好。六月五日,北京。

猜你喜欢
供应粮食农民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我的粮食梦
供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