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沦
年青人要奋发有为、要朝气蓬勃。因为我们的更美好的生活,就要靠这样的年青人来创造。
最近我读了苏联作家尼·比留柯夫著的《海鸥》,我觉得书中女英雄卡佳·伏尔庚娜就是这样的一个年青人。
卡佳的优秀品质是具体体现在工作和斗争上,是从工作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贯穿在她的一切行动中。
我们知道:卡佳最先只不过是个极普通的农村阅览室的管理员。但卡佳是怎样看待这工作的呢?翻开《海鸥》第一部第一章,我们都为这样一幅图画所吸引着:卡佳,这位“顶多十六岁”的姑娘,满身泥浆,滴着雨水,手提着皮靴,冲破行政秘书的阻挡,来到了区委书记济明的办公室。她坚持着请济明当天就去给他们阅览室的读者们作政治报告。她举出很多理由,甚至还引证列宁说的话,来说明这次报告的意义和必要。在没有得到济明的同意之前,她焦急,几乎急得要哭了;而当济明答应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跟她一道去的时候,她才又高兴了起来。这种感情也许带些稚气(她只有十六岁啊!),但却是纯朴的、高尚的。只有把自己全身心融合在工作中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情。
卡佳住的那个地方,是个比较荒僻的乡村。不像城市里那样方便,人们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她根据读者们的要求,针对着这种情况开展了工作。这里,我们不必列举她那六月十三日到十五日的活动日程表。但我们从这个日程表中,看到这个小小的农村阅览室工作,真是搞得个热火朝天:有定期的农业基本知识和射击小组的学习,有报告,有广播,在报告和广播中,又包括了对普希金的介绍,以及对最高苏维埃选举和审判托洛茨基——布哈林分子的认识。围绕着这些大活动,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戏剧小组、音乐小组、弦乐队、合唱队也是十分活跃的。通过这一连串的活动,使农村生活不是死气沉沉、乾燥乏味,而是生气勃勃、丰富多彩了。使一个本来感到这儿太荒僻的外乡人,也会马上觉得自己的结论下得太快!卡佳简直把有些人认为“平凡”“简单”的工作做“活”了。
把工作做“活”了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劳动中的创造性,就是出色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性自然不会凭空而来的,它是与工作中的刻苦学习钻研分不开的。卡佳就是善于钻研工作,善于学习,善于随时随地地吸取生活中的养分来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的。
当她第一次坐落汽车同济明一道回自己家里的途中,闲谈到济明曾在监牢和流放地生活时,她脑子里马上同工作联系起来了,于是就邀请济明去给他们讲流放地的生活故事。当她看到了司机修理汽车马达时,她就马上想到“我们这儿的小伙子可太喜欢马达啦。有些人想做汽车司机,有些——巴望当拖拉机手”,于是就要求司机同志把汽车开去给大将讲马达的构造;同样,当费嘉应徵复员了,——他由记者改做了机械员,卡佳第一次碰到他,就同他“谈判”开拖拉机训练班的事,因为许多姑娘都正想做拖拉机手,而上级总说没有技术教员。……
卡佳作共青团的支部书记的时候,为了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她引导着青年们钻研技术,她自己就是最积极钻研的一个。通过书中新闻记者费嘉对卡佳的探访过程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卡佳是怎样在刻苦钻研着:一清早,费嘉下了火车,来到村苏维埃。这时,卡佳点着灯,正在埋头看“实用植棉手册”,桌上还摆着“植麻学”。她正寻找着盛开淡蓝色花朵的亚麻渐渐发黄的原因,忙得五天都没有回家。就这样,她终于找出了亚麻发黄是上氮肥过多的缘故。
卡佳非常热爱书籍、渴求知识。书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可以开展我们的眼界,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将来;书籍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想品质,给我们以精神力量。卡佳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她感到自己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进行工作困难等等,因此她如饥似渴地要求知识,她看司机修理汽车马达有极大兴趣;对别人组织的报告会,也是极力争取参加;又特别喜欢读书,一读就入迷,一读就到天亮。那还是她做图书管理员以前,她就爱读书,经常到阅览室去,虽然阅览室还隔一个村,但她“不管是稀泥烂浆的秋天,还是严塞的冬天”,即或狂风大雪也没有间断过。这同我们有些青年同志不爱读书,强调客观或一曝十
寒地读一点的现象,是个多鲜明的不同的对比啊!在她的家里和办公室,在她桌上、茶八几玻璃柜里也尽是一叠叠的书和笔记本。她在十五六岁时,就能正确地运用列宁的话;她读的《联共(布)党史》,里面夹了那许多小纸片;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里,有她的眉批;她不但熟悉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的作品。而且也阅读着巴尔扎克的著作;对《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她自己说几乎全背得……。
加里宁曾经说过:“不管工作怎样简单,马克思主义者底思想永远应当奔放着,研究着,创造着。”卡佳正是这样。卡佳就是在工作和学习中热情奔放着,研究着,创造着的。
任何革命工作都是有困难的。企图在工作中一帆风顺,否认或掩盖工作中的困难,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在于如何正视、或者说如何对待困难。一般青年对待困难,不外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畏缩不前、逃避困难;一种是面对困难、勇敢地迎上去。但在一个意志薄弱、缺乏朝气的人,在困难面前往往采取第一种态度,因而为困难所征服。而卡佳却与这种人相反,她坚决地选择了第二种。卡佳在做阅览室管理员的工作中,并不是没有碰到困难的,但是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她不断地前进,就以找出亚麻发黄的原因来说,对当时缺乏科学知识、又只“上了四个冬天的学”的卡佳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但她终于克服了困难。
卡佳克服困难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那还是在德寇背信弃义,向苏维埃祖国发起疯狂进攻的时候。那时,卡佳已是团区委书记了。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是:强劲的疾风,扑打着森林似的庄稼,麦粒沙沙地掉着。早已是收割的季节了!在往年,当然是十来部收割机一齐开动,轰隆轰隆地在田野里奔驰,男女庄员欢乐地随着收割机忙碌着,三两天内就解决问题了;可是现在呢,许多拖拉机改装成坦克和敌人作战去了,留下的又缺乏燃料,区里的健壮的男子汉也都上前线去了,劳动力是那样的少。这是多么令人焦急故事啊!
正在这时,在一个雷电交加、大雨将至的傍晚,济明来了电话,要卡佳马上动员二百名最优秀的团员去修工事。这真是“实在困难”啊!但卡佳说:“‘困难中‘办不到——这是两回事。”她明白:省党委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她觉得“为了完成支援前线的任务,是不作与讲上许多话的”,于是她竟无怨言地立刻干起来了。她像火炬一样,照亮了漆黑的夜晚,别夫斯克区沸腾了。一车一车的小伙子、姑娘们被送到了需要他们的岗位上。
一夜的淋雨和较长期的紧张工作,使卡佳终于病了。头上热烘烘,两眼红丝,看名单眼都发花。如果是一般人,也许就要叫唤或嚷着休息了吧。但是卡佳没有这样,她却一直坚持着,坚持着。她只有一个想法:无论如何,必须把最优秀的团员送走,同时还不能让麦子烂在地里,而应该动员人们马上收割,把它送到保卫苏维埃祖国的战壕里去。这是一场严重的斗争啊!但这看起来似难克服的困难,却终于被她克服了。
卡佳为什么在工作、学习和对待困难上都能表现得如此朝气蓬勃呢?斯大林同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我们也可以说,卡佳的这种精神,也有其崇高的目的。那就是卡佳热爱着祖国,热爱着人民,热爱着生活。我们从她所热爱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里也可以看出她的感情来:生活是好的,
该好好地生活!可是在我们战斗的
沸腾的喧闹中却比那更好,——她热爱着“战斗的、沸腾的”生活。她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夥儿”,都“是为了使生活更快地好起来”,她说“整个区就是我的家”,她要把偏僻的乡村变成美丽的城市,她要把生活建设得十分美满——像童话里讲的,使人感到在天堂生活也不如我们的人间。
可是,常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新生活向自己招手,旧生活却在揪住你的衣襟不放。”她感到她们要大踏步地随着时代前进。她从不满足现有的一些设施,她称这些设施只能是在旧衣裳上“打补绽”。她嫌阅览室太小;她嫌油灯不如电灯亮;她自信将来的这些街道,一定要修得又宽又直,像城里一样,将来大家都应有宽敞光亮的房屋住,还全带上小花园,并肯定地说:就在现在堆垃圾的地方,将要开放美丽的鲜花。……
因此,常卡佳所热爱的苏维埃人民和祖国遭受到敌人百般的蹂躏、糟蹋,当自己向往并为它贡献着一
切的美妙生活被敌人残酷地破坏了的时候,她的心中就燃烧起无比的怒火和憎恨!她坚决地走向下保卫人民、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生活的斗争的最前线,勇敢地参加了济明所领导的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生死的面对面的尖锐斗争。
为了把斯大林的钢铁意志,莫斯科永生的信息带给人民,卡佳勇敢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横冲直闯地走遍了德国鬼所造成的地狱门槛。这颗希望的火种,在人们中间燃烧起了熊熊的烈焰。这时,在人们中间传出了“女报信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了鼓舞斗志、增强信心的力量。那些曾在敌人兽性的欺凌下压得“弯下腰来”的人。变成了勇敢的斗士;被敌人强迫着在建筑工地上“做工”的人逃跑了;整个乌瓦罗夫卡都空了;大德罗加里村,举行了秘密会议;敌人收买叛徒组织的冒充红军的土匪队,和伪装“莫斯科女难民”,散布莫斯科失陷的鬼把戏被戳破了;挑拨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间的血肉关系,以及动摇人民对斯大林信念的恶毒无耻的阴谋被粉碎了。……
由于叛徒告密,卡佳陷在了敌人手中。虽然敌人十分毒辣地用尽了利访威胁的花样,什么许给她过神话般美好的富裕生活,说要给她穿日本天皇的公主连做梦也没有梦见过的绫罗绸缎;什么带她参观他们的“实验室”;以至后来拷打得她的血流得满刑讯室里可以滑倒人;妈妈在她面前昏厥过去;敌人最后卑鄙地使出两次假枪毙的花招,却不能丝毫动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卡佳意志。卡佳就这样视死如归地慷慨就义了。
卡佳虽然牺牲了,但卡佳的那种精神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在对敌斗争中的奋不顾身、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永远活在我们青年人的心里,卡佳的短促而灿烂的一生,是永远发光的,是永远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