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门永远为善于学习的青年人打开着

1953-08-17 02:16禾子
中国青年 1953年18期
关键词:芽尖根瘤菌老乡

禾子

决心

一九五○年五月初,春天已迟迟地来到了北京的郊外。干秃的树木已披上了一身鲜绿的新装。湿漉漉的松散的泥土散发着春天特有的香味,它在告诉人们:播种的季节巳经来到了。

这时候,在北京的西郊,有一个年轻人在田野上匆匆地行进着。他是走得那样起劲,挺着胸脯,眼睛直望着前面,不停地迈动着他那瘦长的腿。看他那副急急忙忙赶路的样子,人们禁不住要问:这个快活的小伙子是干什么去的呀?

原来这个小伙子名叫赵质培,他是中央农业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花生根瘤菌室的一个工人。这个青年人的身世是很可怜的,他的家里很穷苦,父母亲都给人做苦工,他在十四岁那年(那年日本鬼子还占着北京城),也被迫丢下了小学生的破书包,离开了他的一伙小朋友,被父亲牵着小手送进了科学研究所(日伪时代叫“农事试验场”)当杂工,倒痰盂、抹桌子,供人使唤,在人们的辱骂和眼泪里度过了将近七个年头。一直到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这棵被压在石头底下照不到阳光的小草,才挺起了腰杆,就在第二年,他被派到花生根瘤菌室工作。现在,他和他的同伴们正一起被派到京郊各地农村里和大家一起去调查和推广花生根瘤菌。(注)

他走遍了芦沟桥、丰台、石景山附近的许多村庄。当时这一带已实行了土地改革,但是这还没有立即就结束农民的贫穷生活,因为落后的生产方法仍然深深地束缚着土地,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给它的主人。这一带都是沙地,花生是主要作物,但这一带的花生都长得不好,又小又瘦,农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也想不出办法来。

农民们欢迎这个客人的到来,他走到每一个村庄上,老乡们便都围拢来打听和观看,赵质培便向他们大声的讲解花生根瘤菌的好处,告诉他们用花生根瘤茵拌着花生种子种到地里,每亩地就可以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花生。但当时也有些农民还是半信半疑,当他走到一个庄上的时候,那个庄上传播着许多流言,说根瘤菌是毒药,不能放在钵子里拌,手一碰就发烧等等,这样,许多人都不敢要了,这使得他不禁着急了起来,当时他想:不做点样子给老乡们看看他们是不会相信的。于是就自己动手拌根瘤菌给老乡们看,拌好后他毫不犹豫地抓起了一粒花生丢到嘴里,咽到了肚子里,老乡们看这一个青年人竟然把花生吃了下去,这就使他们解除了根瘤菌是毒药的疑虑。这以后,赵质培又赶到地里帮助老乡们种花生,老乡们扶犁他就在前面扬着鞭子赶牲口;老乡们耙好土,他就帮着点种,一直到把花生都一粒粒地播到了土里。

他在京郊工作了半个月之后回到了所里,这难忘的半个月给了赵质培以难忘的印象,他暗暗地下了决心,要为农民们收获更多的花生和粮食,努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学习

要好好为农民服务,就得掌握农业科学知识,但是赵质培连小学还没有念毕业,他从哪里去取得科学知识呢?——学习的问题严重地摆到年轻的赵质培面前来了。

要学习的东西是太多了,应该从哪儿下手呢?赵质培走进实验室,架子上摆着一排排的瓶子,瓶子上写着的都是歪歪扭扭的英文,他不认得;大本大本的理论书,他只能朝它干瞪眼,看不懂;各种各样的药物,各种各样的标本,他分不清楚。他看着技术人员们都在那里忙忙碌碌地工作着,可是自己插不上手去。有一次,室里的同志要他去做培养基,他不认得英文名称,结果弄坏了十四升的硫酸镁溶液,赵质培心里难过极了,他决心要好好学习来

(图片见原版面)

克服困难。于是他白天就一面工作一面学,他一有空就站到技术人员旁边看他们工作,看到不懂的就立即问他,即使人们不理会他,他也毫不计较,一直到别人回答他才罢。他又把英文的药名抄在本子上,抄在宿舍墙上的小黑板上,甚至写到玻璃窗上,大门上,他无论走到办公室,走到宿舍,甚至睡在床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这些英文名字,他就把它们再念一遍。每天晚饭之后,年轻的赵质培夹着书包又上文化补习学校去了。因为他知道,他还必须从文化基础上来提高自己。时间对于勤于学习的人往往是很快的,将近一年过去了,现在赵质培的学习本子上已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化学分子式,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机关刊物“农业科学通讯”巳发表了他的三篇作品。

赵质培还很注意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他懂得必须拜农民做老师。他一有时间,就跑到附近村庄上去,许多村上的农民也都欢喜这个青年小伙子。有一天,他跑到双槐树村,那个村了上正闹哄哄的,原来是巳种下去的花生许多都烂种了,大家都在议论著说是根瘤菌把花生弄坏了,正急得没辨法,赵质培便和大将一起走到地里去。他先走到农民张裕宽地里去看,果然花生都没有长,看看别的地,有的长了,有的也不足,后来他便去问一些老农民,有的告诉他说恐怕是种的气候不对头,有的说恐怕是种的方法不对,他又到地里去仔细地观察,才发现果然是这些原因。以后他就把这次双槐树村农民花生烂种的教训总结出了三条经验,第一是收获必须在节气成熟期及时进行,不然的话,种子在土内受冻受害,会减低发芽能力;第二是选种一定要选春花生做种子,果实饱满,成熟也早;第三,种子一定要贮藏在干燥的屋子里。这篇文章以后就发表在农业科学杂志上。

一九五一年十月间,赵质培来到石景山衙门口村作调查,他发现在一片矮小的稀疏不匀的花生地中间,有一块花生地却长得特别茂盛,绿油油的一片,着实可爱,一问才知道是劳动模范苏占魁种的,他便兴冲冲地去找他,要他介绍种花生的办法。七十多日的老农苏占魁热诚地接待了这个来访的青年人,把他数十年种花生的经验全部告诉了他,苏占魁告诉池:花生的品种很多,各有各的性格,例如“一窝猴”就比较能耐旱,而“大八叉”的性格正相反:它不怕涝,把这两种花生混合播种,就可以保证旱涝均收,如果雨水合适,那就可以丰收。苏占魁又告诉他:花生必须等谷雨很大暖了才能播种,否则会冻坏种子,影响了产量。以后赵质培又把劳动模范苏占魁种花生的经验总结了起来,变成了自己的经验。

赵质培从以上许多事实中,更深深体会到:只要他诚诚恳恳地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群众就会教给他以无限丰富的东西,千百万农民生产斗争的经验,是他永远也学习不完的知识宝库。

钻研

赵质培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五○年六月间,年轻的赵质培碰到了一个难题:在鉴定花生根瘤茵的菌种工作中盆栽问题解决不了。在去年他们曾鉴定了数十种不同的根瘤菌,这些根瘤菌中哪几种最好,作用最大,他们必须通过盆栽试验来实地察看,然后才可以根据试验情况,决定推广哪几种好的根瘤菌。因此盆栽试验中就要求花生生长得很顺利,这样才可以看出优劣。可是盆栽的结果却很不顺利,盆里栽的花生种子往往出芽不齐,有的根子翻到土外,不几天就枯死了。一次次的试验都失败了。盆栽这个小问题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现在恰恰是这个小问题却成了大障碍,技术人员们都束手无策,赵质培心里也很是着急,因为盆栽失败一次,再来就得要半个月,失败两次就得一个月。

赵质培想:盆栽不好,其中一定有原因,只要好好找,终可以找到的。于是他就把栽的花生一盆盆地翻出来,一株株地仔细察看,对比,研究,慢慢地他发现许多盆里凡是长得不好的花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它的根几乎都是湾湾曲曲的从土下又倒钻到土面上,一到土面上便枯死了。他想:原因莫非就在这里?他又挖开许多盆的花生来检查,果然都是一个样子,他完全明白了,原来失败的原因就是播种时未注意花生种子的按放位置,碰上芽尖向下的就长得好了;碰上芽尖向上的,结果幼芽倒生,根子钻出土外,吸不到养分便枯死了。赵质培高兴万分,立即就想跑去告诉领导上,但是一转身他又喊住了自己:“赵质培,科学不能这样马马虎虎的,你没有经过科学的实地试验,有什么可以证明你的看法对呢?谁会相信你呢?”这一想,他又冷静了下来,便跑去找了几个空盆子,把花生种子按照芽尖朝上、朝下、平放的三种不同方法种了下去。几天之后,事情竟完全按照赵质培的安排而变化着,芽尖朝下的长得最有劲,芽尖朝上的中途就夭折了。赵质培为了更加可靠,他又照原样试验了一次,结果也仍然一样,于是他便兴致冲冲地捧了他的花生试验盆去找根瘤室的主持人,主持人最初还不甚相信,要他再作试验,于是赵质培又先后试验了两次。科学是不会辜负认真钻研和学习的人的,四次试验的结果都证明了赵质培的发现是正确的。以后花生盆栽采用了他的方法,都生长得很好,“农业科学通讯”也介绍了他的这一发现。

胜利

一个初夏晴朗的日子,华北农业科举研究所的参观队伍到了京郊国营双桥农场。正是麦收时节,农场上好一片动人的丰收景象!金黄的麦子重甸甸地随风摆动着,一眼望不到边,“康拜因”收割机轰轰地歌唱着在麦地上驰骋。许多人都看得出了神,真是好机器呵!赵质培这时站在麦地边上也出了神,但他想的不是“康拜因”,他的心又飞到京郊无数亩的花生地里去了。他想:双桥农场因为实行

了苏联的小麦密植法,才得到了这样的丰收,那末花生是不是也可以实行密植呢?现在各地的花生地都是采用点播方法,这样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而点播的穴里点上四颗到六颗花生,又因为太挤而使果实长不大……想着想着,他眼前一片金黄的麦地都变成了花生地,只见每株花生下边都像一串串的葡萄似地结着果子,花生又大又肥,场边上花生堆得像座山,……唉,全国一千多万亩花生地,如果都能改为密植法那该多好呵!老乡们的生活又可以提高多少呵……

这个思想一进入了赵质培的头脑里,便再也赶不掉了,他整晚地想来想去,晚上连觉也睡不好,可是又怕提出来给人笑话,因为他对植物的耕作法完全不懂。这样整整半个月,他再也忍耐不住了,一天,便跑去找青年团分总支副书记和技术员许运天(青年团员),他们两人热情地支持了赵质培的建议,认为花生密植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他又得到了行政上的同意,并拨给他一小块地给他作试验,赵质培心里的高兴是难以形容的,当时巳是七月,虽然花生播种期巳过去了两个月,但他决心立即就开始试验,把试验的一分地一半做点播、一半做条播(密植)。

从此以后,他起早落黑地都往试验地里跑,他的全身心都倾注在这一分多土地的花生上了,地上的每个微小的变化,都引起了他的高兴和忧虑,他几乎像熟识他的朋友似的熟识了地上的每一株花生,甚至连做梦都梦见它们!……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日夜梦想着的难忘的日了终于到来了,十月十六日,所里的许多同志和赵质培一起到试验的花生地里刨起了花生,分成两堆堆在场上,用条播法种的那一堆花生堆得高高的,果实又肥又大,用点播法种的花生堆又小,果实也瘦,秤的结果是条播产量为点播的百分之三百八十,这就是说产量增加了两倍多,初步试验完全成功。但赵质培没有因这个初步胜利而自满自足,因为党和团都告诉过他,在科学的问题上,是来不得半点的骄傲和自满的,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今年,赵质培又继续种了二亩多花生做较大规模的试验,让事实最后地来考验它和证实它,从而来做出它的结论。

关于赵质培的故事还有不少,但他的主要特点,则都表现在以上几件事情上了。他的特点就是:他勤勉地学习是为了做好本身工作,并紧紧地把工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他重视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但他更重视向群众学习和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他把两者结合了起来;他善于学习,又善于思考,并把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拿到实际里去通用;他既能大胆的怀疑和创造,但又具有着认真钻研服从事实的科学态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赵质培的具体实例说明了:对于善于学习的青年们,科学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注:花生根瘤菌伴种剂,是一种供给花生氮素的细菌肥料,可以便花生增产。

猜你喜欢
芽尖根瘤菌老乡
登布达拉宫(外一首)
《老乡系列》之八
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研究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接种苜蓿根瘤菌对西藏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四季
苏区老乡
与一杯茶对视
农杆菌介导玉米芽尖生长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