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

  • 丽水农遗——用“共生模式”再次聚焦全球目光
    ,丽水已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两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同时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缙云茭鸭共生系统4 项中国重要农遗,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农遗保护,法治先行2022 年7 月18—19 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丽水市青田县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引发了与会嘉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具有鲜明丽水特色的农遗保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28期2023-11-23

  • 助推千年农遗焕发时代活力
    是青田人创造的“稻鱼共生系统”,实现对有限的水土资源进行整合利用。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18年来,青田县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用好人大法定职权,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人大方案”。监督助力,探寻保护传承良方在青田县方山乡石前村,有一个独特的地标建筑,其主体建筑结构以鱼的灵动形象为造型,与周边山水

    浙江人大 2023年9期2023-10-18

  • 青田龙现村: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耀眼明珠
    世界农业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龙现村,因侨而兴,华侨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素有“联合国村”美誉。近年来,青田龙现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做好农遗文章,打好“侨”牌,厚植生态底色、夯实产业支撑、振兴乡村文化、拥抱数字未来,成功入选第三批省大花园耀眼明珠。主要做法坚持生态立乡。依托稻鱼共生系统“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的生态修复特性,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生态浮床、循环生

    浙江经济 2023年9期2023-10-17

  • 问题链的解构与设计 ——以“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情境链,如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情境链“稻鱼共生系统的位置和历史—形成和影响—现状和发展”;问题链把教材知识转化为一连串有主题指向的问题[3],因此,问题链蕴含着由表及里的知识学习路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蕴藏在问题群中富有逻辑的知识内容和体系,即问题链的知识链,如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知识链“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特征—地域文化景观的生成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困局和思考”。情境链和知识链在问题链中同时体现、彼此交叉、共同呈现,情境链是知识链的铺垫,知识链是情境链的解

    地理教育 2023年9期2023-10-09

  • 走向世界的“稻鱼共生”
    些年,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不断推广,昔日用于补充口粮的稻鱼种养在富足当地经济的同时,还走出了国门。“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地处浙江东南部的青田县山多地少,发展农业似乎“先天不足”。但这里的先民早在1300多年前就摸索出一套古法稻田养鱼技术,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并传承至今。已经90多岁高龄的叶灵妹是青田县方山乡周岙村掌握古法稻田养鱼技术的最年长者。儿子林国平得到她的“真传”,成为全县唯一的稻田养鱼非物质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9期2023-09-11

  • 徐冠洪:初心不改 赓续千年农遗
    平方米,下同)稻鱼共生基地里迎来了大丰收,每亩地预计可收获100千克田鱼和500千克稻米。“今年虽然是个干旱年,但是我们基地的稻米收成相较去年增长了,这片地预计增长10%左右,每亩500 千克不成问题。”不一会儿,徐冠洪就用机器收割好了一亩地。“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带来的喜悦不仅如此,稻子熟了,稻田里的鱼也长大了。在之前半个月,已有一批田鱼被捞起。肉质细嫩、鳞片柔软的田鱼在市场上一度供不应求。“县里提倡百斤鱼万元钱。在百斤鱼这一块,我们是超过目标的,基本上

    新农村(浙江) 2023年6期2023-06-25

  • 稻鱼综合种养试验
    410000)稻鱼综合种养以水田为基础,利用鱼、稻互利原理,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近年来凤凰县大力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全县种养面积稳定在2.0 万亩以上,年产“稻花鱼”1 000 余吨,年经济效益近5 000万元。为进一步提升稻鱼综合种养水平,本试验对凤凰县关田山村推广水稻晶两优534+稻花鱼进行试验和总结,以为湘西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推广提供依据。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稻田选择选择连片试验稻田13 丘,共4 237 米2;稻田田埂坚实,排灌方便;其中稻

    科学养鱼 2023年12期2023-02-02

  • 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06公顷; 其中稻鱼共作模式面积占比达39.02%, 是主要的综合种养模式之一。在稻田系统中开展稻鱼共作, 对高效利用资源、保障食物供给和降低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2]。首先, 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的结合可提高有限耕地和淡水的利用效率。其次, 稻鱼共作可同时生产碳水化合物和动物性蛋白, 是提高人类营养水平和减轻贫困的动植物综合种养方式之一。再次, 稻鱼系统基于稻田生态系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 可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 对水体和土壤环境影响较小。全球稻田面积1

    水生生物学报 2022年12期2022-12-21

  •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研究
    观。本文对凤凰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进行探讨。一、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措施及模式1.稻田选择凤凰县新场村有稻田1 120亩,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可宜鱼稻田450.2亩进行稻田生态养鱼试验,配套鱼苗培育池5亩、亲本培育池2亩。2.田埂及防逃设施建设田埂高出稻田平面0.2~0.4米,稻田防逃设施采用100厘米高的钢丝网,下方埋入稻田10~20厘米做好稻田养鱼的防逃工作;对田埂进行硬化加固。3.鱼沟、鱼溜开挖鱼沟、鱼溜在插秧7天后开挖,开沟后放鱼,放鱼

    科学养鱼 2022年11期2022-12-14

  • 弱苗也有用
    在水稻田里养鱼。稻鱼共生,不仅让老百姓增产增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一折就断的水稻苗,又脆又嫩,鱼最爱吃,用它喂养的鱼,鱼肉鲜嫩,营养价值很高。 要是在大田里种植水稻,这种产量不高的水稻,就是“弱者”;但在“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里,它却是“强者”。可见,弱和强是相对而言的。 由于钱前院士总爱挑“弱苗”来做实验,因此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弱苗辅导员”。钱前院士说:“我曾经也不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学生。大概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逃学了一个学期。在成长的路上,我经历了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47期2022-11-29

  • 青田田鱼:鱼鳞可吃的特色鲤鱼
    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青田田鱼,它不仅凝结着农业生产智慧,传承了千年的稻鱼文化,还在新时期走出了一条从共生到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田鱼,在浙江省青田县养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当地先民种植水稻的同时在稻田浅水养殖鲤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鲤鱼鱼种,体色丰富,有全红、全黑、粉玉、大花、麻花、粉花和粉麻,还有杂斑色,俗称“田鱼”。其肉质细嫩,无泥腥气,鳞片柔软可食。谈起田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17期2022-11-21

  • 青田:科技支撑 农遗绽放“共富之花”
    ■ 金程程稻鱼共生已在青田传承千年,依靠越来越先进的养殖技术,青田正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努力打造“共富路上”的农遗样板。自2005 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稻鱼共生所带来的品牌效益有效带动青田农民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条稻鱼共生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青田实践之路。作为古老的农耕文化,如何让其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新生,是青田始终坚持不懈探索的课题。17 年来,青田县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

    今日科技 2022年10期2022-11-05

  • “水稻+”综合种养模式研究进展
    000多年前的“稻鱼”种养模式,后来陆续出现“稻虾”“稻蟹”“稻鸭”“稻鳖”“稻蛙”等,以及更为复杂的“稻鱼鸡”“稻虾鳝”“稻鱼螺”等模式。但目前对于“水稻+”种养模式推广最广、效益最好、研究最透彻的模式是“稻虾”“稻鱼”“稻蟹”“稻鳖”和“稻鸭”模式。该研究分析以上几种“水稻+”种养模式的研究进展,主要阐述这几种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稻田生态中的水质、土壤的影响,对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节肢动物、杂草、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的影响,对稻田系统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3期2022-11-01

  • 传承“农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鼓起来了!”说起稻鱼养殖的效益,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民吴勇强赞不绝口。55岁的吴敏芳,是青田县农作物管理站站长,也是稻鱼共生系统领域的技术专家。多年来,吴敏芳一直积极组织、参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GIAHS保护、探索工作,建成了集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农耕文化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稻鱼共生博物园。她创新再生稻鱼共生,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实现了稻鱼共生期延长两个多月,达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增粮增效,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在青田,像吴敏芳

    浙江共产党员 2022年8期2022-09-17

  • 水稻里的“弱者”与“强者”
    稻田里养鱼,通过稻鱼共生,建立生态平衡系统。所谓稻鱼共生,就是相互利用,共同生长:水稻为鱼类提供丰富的稻花和有机物质,水稻吸引来的各种昆虫成为鱼儿的天然食物;同时,鱼给水稻提供天然肥料,鱼的游动又会翻松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增加水中氧气,更利于水稻的生长 。稻鱼共生,不仅让老百姓增产增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而这种一折就断的水稻苗,看似“又脆又弱”,其实它是草鱼最优质的饲料。每年稻谷收割后,就把这种青色的稻草打成饲料来喂养草鱼,因为它含的纤维素低,又脆又嫩,鱼

    思维与智慧 2022年25期2022-09-08

  • 芒市不同稻鱼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650205)稻鱼共生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通过稻田养殖鱼类,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农业模式[1]。中国稻田养鱼面积在不断扩大,2018 年和2019 年全国稻鱼种养面积分别达到202.8 万hm2、234.7 万hm2,其中2018 年稻鱼种养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71%,约占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45%[2]。云南的稻田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德宏州是云南省主要的稻田养鱼耕作区之一,近年来稻田养鱼的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由于生产上稻鱼种养模式复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4期2022-08-02

  • 水稻里的“弱者”与“强者”
    稻田里养鱼,通过稻鱼共生,建立生态平衡系统。所谓稻鱼共生,就是相互利用,共同生长:水稻为鱼类提供丰富的稻花和有机物质,水稻吸引来的各种昆虫成为鱼儿的天然食物;同时,鱼给水稻提供天然肥料,鱼的游动又会翻松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增加水中氧气,更利于水稻的生长。稻鱼共生,不仅让老百姓增产增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而这种一折就断的水稻苗,看似“又脆又弱”,其实它是草鱼最优质的饲料。每年稻谷收割后,就把这种青色的稻草打成饲料来喂养草鱼,因为它含的纤维素低,又脆又嫩,鱼最

    今日文摘 2022年21期2022-07-05

  • 不同土地经营模式的稻鱼共生系统环境影响评价*
    展提供重要参考。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亚热带山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稻作栽培经验中形成的, 是我国传统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稻鱼共生系统利用水稻与鱼之间的生态互惠效应, 不仅收获了水稻与鱼, 实现了稳粮提质增收的经济功能, 而且还具有土壤改良、温室气体减排、病虫害防控等多种生态功能。2005年, 位于浙江省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中国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在温室气体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年4期2022-04-14

  • 稻鱼共作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42,广东广州)稻鱼共作又称稻田养鱼,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稻鱼共作系统是以种植水稻与养鱼相结合的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通过鱼的搅动与取食等活动减少无效分蘖、减轻水稻病虫草害和改善土壤肥力等,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2-4]。与水稻常规单作相比,在不同情况下(如不同的水产生物类型),水产生物对水稻产量产生积极的影响,稻鱼共作系统可以保持产量的稳定[5]。而光合作用是作物进行有机物积累的重要光化

    作物杂志 2021年6期2021-12-17

  • 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
    [1-3]。中国稻鱼共生最早作为增加山区百姓动物蛋白质的来源和增加稻田经济效益的实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稻鱼共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指导下,其技术体系得以建立,现已进入转型升级和新一轮高效发展阶段。种养范围逐渐从山区向平原、从南方向北方拓展,各地广泛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的稳产增效试验示范,稻-鲤、稻-鲫、稻-虾、稻-鱼-鸭等各种新型模式不断涌现,生产目的也从农民的自给自足开始转变为将多余的渔获进入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2

  • 广东省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514071)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通过稻田养殖鱼类,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农业模式。该模式提升了稻田产品质量,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是一种 稳产、高效、高质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稻鱼共生 生态种养模式在全球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国家有6 000 多年的历史,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均有报道[1-2]。我国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1 700 年前的三国时代,据《魏武四时公制》所叙及:

    广东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2021-11-12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保护与发展联盟成立
    侨乡青田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这也是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在会上介绍道,截至目前,中国已拥有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在10%-30%左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并吸引了一部分人返鄉就业,增强农民的自豪感。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中共青田县委

    中国食品 2021年20期2021-11-05

  • 稻鱼、稻鸭共育结合灯光诱杀对有机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特点的技术模式,稻鱼共育[6,7]、稻鸭共育[8,9]技术是在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非常重视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典范,利用水稻和鸭、鱼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抑制田间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生长结实,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增加产品的安全性和整体效益,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10-13],能有效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灯光诱杀技术[14-16]利用害虫的趋性,直接诱集捕杀害虫,是对稻田害虫较为有效的一种物理防控手段,其能捕杀二化螟、

    江西农业学报 2021年9期2021-10-19

  • 广西桂西北多民族山地稻鱼复合系统
    桂西北多民族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侗、苗等少数民族都有种养田鱼的传统,尤以稻田养鱼为主,兼有藕田养鱼等形式。稻鱼复合种养的当家品种是鲤鱼,放养的鲤鱼有黑鲤、青鲤、黄背鲤、斑豆鲤、粗鳞鲤、细鳞鲤、 红鲤等五花八门,统称“田鲤”。因多放养在稻田里,专吃禾叶与稻花长大,故亦称禾花鱼。据史料记载,禾花鱼因刺少肉嫩,味道鲜美,分别于宋理宗和清乾隆时期被列为贡品。如今,禾花鱼已成为本地区有名的特产,“全州禾花鱼”“融水田鲤”和 “三江稻田鲤鱼”被授予地理标志证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1年23期2021-06-06

  • 《三江稻渔生态系统》
    合种养模式,实现稻鱼双丰收。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全国成立最早的且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侗族自治县。在百里侗乡,浔江、溶江等74条大小河流相互交织,独特的侗、苗、瑶、壮等少数民族风情,散落在2454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0多个侗族村寨,以及耸立着的197座风雨桥228座鼓楼,构成了“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的美丽画卷,让三江享有了“世界楼桥之乡”和“中国侗族在三江”之美誉。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东端的越城岭、雪峰山和苗岭山脉过渡

    全国新书目 2020年9期2020-12-30

  • 政和县高山区稻鱼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为政和县高山区稻鱼生态养殖提供参考,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稻鱼生态养殖的优势1.1 促进水稻增产稻田养鱼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对国土资源的再利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便可生产水产品。生产实践表明,发展稻田养鱼可促进水稻增产,同时可以增加高山区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1.2 增加水产品供应稻田养鱼可以做到均衡上市,对于稳定水产品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满足“菜篮子”需求,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政和县高山区,空气优良、环境优美、水质好,

    农技服务 2020年1期2020-12-17

  • 山区小田块稻田养鱼综合效益分析
    对连片的农田作为稻鱼生产用田,每块稻田面积在0.027~0.067 hm2。待冬季作物(油菜等)收割后,约5月中旬开始进行稻田工程建设。田埂加宽截面成梯形(上宽40 cm、下宽60 cm),加高到比田面高出30 cm。田面加水翻土平整,开挖鱼沟鱼凼,鱼沟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宽40~50 cm,鱼凼长宽60~80 cm,沟和沟之间相通,沟和凼之间相通,沟凼总面积控制在稻田面积的10%以内。在进排水口用网具设置拦鱼设备,下端比进出口宽,上端高出田埂,加固不易被水

    养殖与饲料 2020年10期2020-10-20

  • 稻花香里鱼儿肥
    粮增效”为原则的稻鱼综合种养,在黔东南州早有成功实践,“稻鱼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农耕生产方式。而今的贵州,有水田的地方就有稻渔产业、稻渔文化,不仅鼓起群众腰包,而且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地施渔,拓展稻鱼发展内涵。贵州95.2%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峦起伏,连绵纵横,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格局,“靠山吃山”的贵州人在陡峭的大山中孕育了具有贵州特色的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受稻鱼启发,贵州积极推广“稻+N”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稻田空

    当代贵州 2020年26期2020-08-21

  • 基于碳足迹的传统农业系统环境影响评价 ——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周期评价法对区内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碳足迹进行量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固碳减排能力及其环境影响,以期为基于碳足迹的传统农业系统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理论方法。1 研究区概况青田县地处浙江东南部,瓯江流域的中下游,1300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保持着稻田养鱼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稻田养鱼即稻鱼共生,通过利用水稻与田鱼之间的互生互惠关系,既能使水稻丰产,又能收获田鱼,还有效地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3]。2005年6月

    生态学报 2020年13期2020-08-19

  •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绿色;种植技术;稻鱼[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8-96-2绿色水稻是一种无污染、安全、营养的优质稻米。绿色水稻的种植,不仅能满足当前人们对绿色无污染食物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优化生态环境。例如,杜绝使用高残留、高毒的农药、化肥等。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加大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可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升。1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1.1 种子的选

    乡村科技 2020年18期2020-08-09

  • 连南稻鱼茶产业园品牌之路
    县之源,全力推进稻鱼茶产业园建设,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巨浪中,连南瑶族自治县稻鱼茶产业园乘风破浪,开辟特色品牌之路。狠抓稻、鱼、茶产业建设努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广东清远市农业局局长张伟杰在2018年连南瑶族自治县“稻鱼茶”产业园项目建设启动仪式上表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发展农村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张伟杰强调,要做大做强主导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11期2020-07-24

  • 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
    农业发展过程中,稻鱼共生系统是当前人们使用较多的系统。一方面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加入对鱼的喂养,在这种共生系统下,水稻中的杂质能够为鱼的生长,提供必要的饲料。而鱼的粪便则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但是在稻鱼共生系统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水稻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稻鱼共生系统下,加强对水稻病虫害防控的措施进行探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水稻的种植,以及鱼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20期2020-07-18

  • 浅谈稻田养鱼技术
    田生态条件,创造稻鱼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本文旨在分析总结稻田养鱼技术,望能够为稻田养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中国是世界上发展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稻田养鱼在中国具有历史久、面积大、分布广、效益好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稻田养鱼目前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重视与关注,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新亮点。1、稻田养殖的类型稻田养殖的基本原则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兼顾养殖水产品。稻田养殖养殖目前有三大类。(1)稻鱼兼作稻鱼兼作也被称为稻鱼并作,是指种植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14期2020-05-25

  • 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田养鱼业所建立的稻鱼共生在稻田产值的基础上还能促进渔业的养殖,两者共同生长、互利互惠,并且还能给养殖业主带来经济收益。稻田养鱼业的前景十分开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稻田种植业主的关注,随着我国国民在饮食上需求的增长,稻田养鱼业的发展也成为目前我国研究和发展的重点。一、稻田养鱼的价值与作用首先,稻田养殖与养鱼相结合可以促进两者组成的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从而给养殖业主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其次,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下可以促进河南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吸引投资商或者建立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14期2020-05-25

  • 稻鱼共生,年年有余
    田鱼》描绘的就是稻鱼共生的农业生态景观。在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青田农民还保留着“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传统经验,并培育了地方特有品种“青田田鱼”,青田田鱼具有食性广、生长快、抗病强、性情温顺、喜集群等特点,其肉嫩味美,鳞软可食。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青田县为山地丘陵地貌,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域内更是“耕田无牛绳,四季无蚊子”,极优的生态环境为稻鱼共生系统提供了条件

    农村百事通 2020年8期2020-04-26

  • 贵州主要稻区养鱼密度对稻鱼生长及效益的影响
    作模式,重点推广稻鱼共生、稻禽(蛙)协同、稻经轮作、稻二三产业融合等技术模式[3]。2016年全省大面积推广稻田养殖技术,应用面积最大的是稻鱼共生技术,面积达7.3万hm2。实践证明,稻鱼共生技术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减少面源污染,其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广泛认可[4-6]。由于地域不同,稻鱼共生技术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于2017-2019年在贵州重点稻区开展多年多地稻鱼共生适宜养殖鱼密度研究,旨在为贵州不同地区稻鱼共生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试验数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3期2020-04-22

  • 生态系统氮素运转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开发
    理1.1 氮素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循环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输入的氮素(15N 标记的饲料氮)主要通过生物之间互补利用运转,从而实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图1)。通过测定15N 标记的饲料氮在田鱼、水稻植株、田间其他生物、土壤、水体的分布,即可计算15N 标记的饲料氮的运转去向和循环利用效率。本虚拟仿真实验利用3D、3DS MAX 系列信息技术,实现对标记15N 在稻鱼共生系统中运转过程的高度仿真。图1 稻鱼共生系统氮素运转循环示意图 1.2 田鱼个体取食行为差异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2期2020-03-09

  • 越城区推广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稳粮增收的探索与实践
    食安全压力极大。稻鱼生态种养模式,即在水稻田套养鳖、虾等鱼类,建立稻鱼复合生态系统,采用共生或轮作,生物质能循环利用,能使稻谷增产,控制稻田杂草害虫,改善土壤与稻田小环境,减肥减药减排,甚至可以实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绿色稻米与水产,从而实现稳粮增收,产品与环境双安全[3-4]。本文研究分析了越城区近10年稻鱼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定位、技术思路,推广途径与方法,供借鉴。1 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1.1 发展现状1.2 制约因素越城区位于绍兴主城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8期2020-01-14

  • 稻鱼生态系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建立稻鱼生态系统是实现稳粮增收,为人们带来足够又安全农产品的一个不错选择[5,6],其充分利用稻田的各种资源,以水稻为主体,在稻田中养殖鱼类[7],丰富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一田两用、一水两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充分发挥稻田的最大潜力[8]。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稻鱼生态系统(RF)为例,选择稻鱼鸡和稻鳅两种模式,并在系统中加入细绿萍,比较不同共生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和其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差异,以期找到

    作物研究 2019年5期2019-09-12

  • 青田田鱼: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走来
    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青田田鱼,它不仅凝结着农业生产智慧,传承了千年的稻鱼文化,还在新时期走出了一条从共生到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青田田鱼田鱼,在浙江省青田县养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当地先民种植水稻的同时还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其肉质细嫩,无泥腥气,味道鲜美,兼具观赏与养殖价值。谈起田鱼的由来,要从唐代前后说起。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9年1期2019-07-16

  •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 ——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
    伟征, 陈 欣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胡亮亮, 赵璐峰, 唐建军, 郭 梁, 丁丽莲, 张 剑, 任伟征, 陈 欣**(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 310058)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 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 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 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究区域,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年7期2019-07-08

  •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根据正在实施的稻鱼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从2019年起至2022年,安徽省每年新增稻鱼综合种养100万亩,每亩水稻產量达到500公斤,亩年产值达到10000元。到2022年,全省稻鱼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00万亩,累计增收720亿元。稻鱼综合种养可以“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去年,安徽省实施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稻田养虾占98%以上。在稻鱼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实施中,将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以沿江、沿淮

    农村百事通 2019年12期2019-06-27

  • 解读稻鱼系统中田鱼对资源的利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植效率非常重要。稻鱼系统在提升水稻种植效率上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这种种植系统进行分析。本文对稻鱼系统中田鱼对资源的利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做了分析,以期能够对合理利用资源和提升水稻种植产量有所帮助。一、田鱼介绍田鱼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额浙江省东南部,此处拥有我国著名的田鱼村——青田县。田鱼在分类上属于鲤鱼,是鲤鱼进化之后的产物,在我国的淡水鱼中是一种较为珍贵的品种。田鱼以青田县小舟山为最佳,外形美观、通体鲜红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虽然这种鱼在稻田中进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10期2019-05-22

  • 浙江省青田县供销合作社 打造“一粒米”“一座城”大力助推乡村振兴
    4个产业农合联:稻鱼、杨梅、油茶、茶叶。把从事这些产业的生产者、管理者和营销者通过农合联的形式捆绑在一起,抱团发展。那么成立后如何实现运作又是一个难题。为此,青田县政府专门斥资2000万元在供销合作社下面成立一个国资企业——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一年的运作,发现这种举措是切实可行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从数据来看:青田县社打造的“一粒米”——青田稻鱼米从名不见经传到现在的风生水起,价格从每斤2-3元飙升到10元以上,让农民直接或间接收入提升到400

    中国合作经济 2018年12期2019-01-24

  • 怀化市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养鱼的传统习惯。稻鱼综合种养具有生态环保、绿色高效的优势,目前已成为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全市上下对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掀起了发展稻鱼综合种养的热潮。本文结合当前怀化市稻鱼综合种养生产实际,就打造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展开分析,以供商榷。1 发展现状近年来,怀化市稻田养鱼已由传统习惯发展到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养殖品种从单一鱼类扩展到虾、蟹、鳖、鳅等,工作由渔业部门单抓提升到农业、扶贫、财政等多部门

    作物研究 2019年5期2019-01-06

  • 浅谈稻鱼共生与生态保护问题构建
    红梅摘 要:所谓稻鱼共生,就是让水稻和鱼在同一个环境下共同生长,从而使养殖的稻鱼双丰收。稻鱼共生的特点就是在稻田里养殖鱼,并以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作为鱼饵,以鱼粪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形成“稻鱼共生”的系统。稻鱼共生是我国优秀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并保护稻鱼共生我们特有的农耕文化,并且还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但是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洪涝、旱灾甚至愈加严重的生态污染都使稻鱼共生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面积也随之逐渐减少,难以见到连成一片的稻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8期2018-10-16

  • 稻鱼种养型农场的特征与效应分析
    作系统进行结合的稻鱼系统(本文中“鱼”是各种水产生物的统称,包括鱼、虾、螃蟹、鳖、泥鳅等),在稳定水稻生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8-10],发展稻鱼系统已成为稻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稻鱼系统广泛分布于全球水稻种植区域内,其中以东亚的中国、日本,南亚的孟加拉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国家为主[11-12]。在中国,稻鱼共生系统至少拥有1 200年以上的历史,分布于浙江南部山区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年5期2018-10-11

  • 鱼鸭除害虫环保又增收
    族祖先流传下来的稻鱼鸭种养方法,现在村民们还一直在传承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来防治水稻病虫害,效果很好。潘玉安说的稻鱼鸭种养就是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这种古老的传统生态农业种养方式在当地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在稻田里放养鸭子和鱼来除掉水稻害虫从而获得粮食丰收,是侗家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每年芒种过后,田里的水稻秧苗开始返青分蘖,从江侗家人就按田块的大小放入适量的手指般大小的鱼苗,等到鱼苗长大些后再放入适当数量

    农业知识 2018年33期2018-09-26

  • 鱼鸭除害虫 环保又增收
    族祖先流传下来的稻鱼鸭种养方法,现在村民们还一直在传承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来防治水稻病虫害,效果很好。潘玉安说的稻鱼鸭种养就是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这种古老的传统生态农业种养方式在当地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在稻田里放养鸭子和鱼来除掉水稻害虫从而获得粮食丰收,是侗家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每年芒种过后,田里的水稻秧苗开始返青分蘖,从江侗家人就按田块的大小放入适量的手指般大小的鱼苗,等到鱼苗长大些后再放入适当数量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29期2018-08-03

  • 稻鱼共作模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
    0)我国是世界上稻鱼共作最发达的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凡是能种植水稻的地方,都有稻田养鱼的分布。总体上我国的稻鱼共作生产可以被划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零星分散、自生自养阶段;人工精养、规模经营阶段;因地制宜、生态高效阶段[1-2]。稻鱼共作生产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壤肥力提高、稻区蓄水抗灾能力加强、环境污染减轻、稻鱼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等一系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7]。近年来,稻鱼共作面积在我国急剧上升,已成为农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24期2018-02-13

  • 发展稻鱼综合种养 促进山区农业转型升级
    7)1 发展山区稻鱼综合种养的必要性1.1 山区农业现状一方面,山区地广人稀,分散规模小,收益极低,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调查发现种3亩地的收入往往还不及他们一个月的务工收入,因此导致大量的土地撂荒,这一现象在边远山区更为普遍;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扶贫攻坚的推进,农业产业得到大力发展,部分地区尤其是连片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但很多地方缺乏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势必会造成个别行业“产能过剩”,又会“谷贱伤农”,且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土地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8年5期2018-01-17

  • 河南省淮滨县“稻鱼”田里话丰收
    ,一田双收。说起稻鱼共养的好处,河南省淮滨市王店乡沙坝村田湖稻渔共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小伟说:“稻鱼共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业污染。生产的不施化肥和农药的生态稻米价格是普通稻米的两倍多。”在淮滨县稻渔共养联合总社,负责人杨晔介绍了关于实施稻鱼共养产业项目的奖补措施: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施统一免费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户产出的生态稻谷高价回收,并负责生态龙虾、泥鳅等收购和销售,彻底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杨晔说,2017

    农村百事通 2017年24期2018-01-09

  • 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生产关键技术
    .edu.cn)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生产关键技术吴敏芳1张剑2胡亮亮2任伟征2郭梁2唐建军2陈欣2*(1青田县农业局,浙江青田323900;2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58;第一作者:qtwmf123@163.com;*通讯作者:chen-tang@zju.edu.cn)再生稻与田鱼共生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南方稻作区土地效率不高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但是,关于再生稻和田鱼共生的技术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探索了在稻鱼系统中再生稻栽培技术的

    中国稻米 2016年6期2016-12-20

  • 浅谈稻鱼共生的发展
    0多年以前就有了稻鱼共生的生产模式了。所谓稻鱼共生,简单来说就是水稻和鱼苗在同一环境中同时成长,在水稻田中发展渔业,这样一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可以充作鱼的食物,而鱼的粪便则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1 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建立的意义我国属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展过程中,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因此对于稻鱼共生这样优秀的传统农业模式,更应当推广保护,才能传承特有的传统农业文化,这种生产关系不仅仅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传统内涵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2期2015-05-05

  •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到丽水青田县现场把脉稻鱼共生系统
    龙现村参观考察“稻鱼共生系统”项目基地,现场“把脉”稻鱼共生系统的科学性,学习交流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经验。在方山,专家考察团一行详细了解了“稻鱼共生系统”项目历史由来、实施情况、保护规划等情况,他们对这种传统的生态、无污染农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随后,专家考察团一行走进龙现村农耕展览馆。“这是什么?”、“这个有什么用途?”此起彼伏的问题,在场的村民给这些专家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专家考察团就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保护传统农业等调研课题

    科技与生活 2011年13期201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