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虫

  • 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三)
    期)3 结论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材料丰富,研究表明防控效果明显。但在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上,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①应加大对本土寄生/捕食性天敌资源的调查力度,寻找更多可用于防治甘蔗螟虫的寄生/捕食性天敌种类,并开展优势寄生/捕食性天敌种类的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技术研究。②应大力研究甘蔗螟虫的信息素,使其能同时控制甘蔗螟虫的雌雄成虫,最大程度地降低甘蔗螟虫的子代种群数量,从而避免性诱剂仅能诱捕雄虫的缺陷。③应加大力度开展优势病原微生物种类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使

    广西植保 2022年4期2023-01-05

  • 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二)
    究能同时诱捕甘蔗螟虫雌雄虫的信息素,以提高控害效果。其次,由于性诱剂针对的防治对象较单一,还需研发能同时诱捕多种螟虫的性诱剂,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防治效率。目前,一些性诱剂可同时诱捕二点螟和大螟[94],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探索能同时诱捕更多螟虫的性诱剂。最后,性诱剂有效成分活性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季节使用,防治效果存在差异[95]。因此,也可深入研究提高甘蔗螟虫性诱剂的稳定性及延长性诱剂单次使用时间的措施。性诱剂也可结合其他技术联合

    广西植保 2022年2期2023-01-03

  • 崇左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动态及防控对策
    蔗区害虫种类多,螟虫、蔗龟、绵蚜、蓟马、蔗蝗、白蚁、蔗飞虱等都是甘蔗的主要害虫,这些害虫分布广,为害大,仅甘蔗螟虫每年发生面积就达到了26 667 ha以上,为害株率平均值在50%以上,给甘蔗生产造成损失超过500 000 t。据谭裕模等[1]调查测算,2010 年,广西东亚糖业集团公司崇左蔗区因螟虫为害造成损失超过10 亿元。由于受栽培制度、甘蔗品种、气候、防控技术、螟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甘蔗螟虫虫口量逐年增加,扩展迅速,发生危害更加严重,甘蔗生产面临

    广西植保 2022年1期2023-01-03

  • 螟虫为害甘蔗苗期对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得到稳步发展,但螟虫为害一直制约着我国甘蔗的产量和质量。甘蔗螟虫俗称钻心虫,是为害甘蔗最普遍且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世代重叠为害严重。目前,我国主要的螟虫种类是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mWalker、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和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Snellen[4-6]。

    甘蔗糖业 2022年5期2022-12-29

  • 不同施药方法对宿根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30007)甘蔗螟虫俗称甘蔗钻心虫,是甘蔗作物上普遍发生的一类钻蛀性害虫,具有种类多、世代重叠、为害期长、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常见种类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Procerasvenosatus(Walker)]、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Snellen)]、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0期2022-12-29

  • 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一)
    的经济价值。甘蔗螟虫是影响甘蔗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害虫类群,具有种类多、钻蛀为害、世代重叠、为害周期长等特点,极难防治。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主要通过选用抗螟虫的甘蔗品种、调整播期使甘蔗易受螟害的苗期与第一代螟虫孵化盛期错开、适当轮作减少越冬代虫口基数等方法,具有低成本、无污染的优势,但也存在见效慢、地域性强的缺点。物理防治主要利用螟虫具有趋光性的习性,使用杀虫灯(如佳多频振式诱虫灯、本业诱虫灯)诱

    广西植保 2022年1期2022-04-06

  •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抗螟虫转基因杂交稻恢复系
    重要[1-2]。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对世界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其中,二化螟在我国稻区分布较广,年防治面积达1500万hm2,年防治费用约6.5亿美元,年产值损失8.4亿美元[3-4]。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螟虫效果虽然较好,但耗费巨大,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其农药残留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培育抗螟虫水稻新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水稻螟虫防治措施,可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安全[5]。但我国的水稻品种资源多为低抗或中抗螟虫材料

    西南农业学报 2022年2期2022-04-06

  • 酿酒有机高粱穗期鳞翅目害虫药剂防控试验研究
    困难[1]。高粱螟虫蛀食高粱茎杆、穗颈和籽粒,造成断颈和半粒,影响高粱产量和品质[1-2]。2017 年泸州市高粱穗期螟虫发生面积30 万亩,发生程度中等偏重(3 级),造成高粱损失5400 吨。筛选一些符合有机高粱生产标准且能有效控制高粱穗期螟虫为害的药剂,对保护高粱生产安全、促进优势产区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高粱品种:糯红高粱“国窖红1号”。植物源药剂:0.3%印楝素乳油,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0.5%苦

    酿酒科技 2021年12期2022-01-07

  • 甘蔗害虫防治中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分析
    区县市蔗区对甘蔗螟虫、粘虫以及蓟马等展开了相当规模的防治,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1 材料和方式1) 供试材料。第一,甘蔗品种是本地主要推行的一种品种,即粤糖93-159、柳城05-136、川糖79-15、云蔗05-51、柳城03-182。 第二,防治的主要对象就是甘蔗螟虫与蓟马。 第三,药剂采用的是1%的噻虫嗪ZF;4%的吡虫.毒死蜱GR;2%的吡虫啉GR;33%的氯氟.吡虫啉SC;40%的氯虫.噻虫嗪WG;0.4%的氯虫苯甲酰胺GR[4]。2) 地点。试

    南方农机 2021年1期2021-12-27

  • 甘蔗螟虫传统化学防治问题及应对策略
    、云南等地区,而螟虫作为甘蔗生产种植过程中十分常见的害虫,在甘蔗地苗期危害较大,经常会出现空心苗断垄,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因此有效防治螟虫是保证甘蔗产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广大甘蔗种植地区,甘蔗螟虫防治仍然以传统的化学防治为主,而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会对螟虫带来一定的抗药性,也会影响周边的环境。为此,如何有效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甘蔗螟虫分析在甘蔗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甘蔗螟虫的侵害和影响,而常见的螟虫有二点螟、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7期2021-12-24

  • 蓝莓茎尖螟虫和蚜虫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治
    中常见虫害有茎尖螟虫、蚜虫、金龟子、蓟马等,目前主要通过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手段来减少虫害对植株的伤害[1]。据报道,茎尖螟虫的幼虫通过啃食茎尖组织,使蓝莓枝梢缺水萎蔫、发黄,最终发黑焦枯死亡[2];蚜虫通过携带病毒性病害在蓝莓植株苗中传播,引起植株发育不良,从而引起产量降低[3]。因此,做好蓝莓栽培过程中的虫害预防和管理工作,对促进蓝莓树体稳定生长、保障果实品质和产量有重要生产意义。本文在对茎尖螟虫和蚜虫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程度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金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2021-11-05

  • 1.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防治甘蔗蔗螟田间药效试验
    有重要意义。甘蔗螟虫为甘蔗主要虫害之一,以幼虫蛀入甘蔗幼苗和茎部进行危害,在甘蔗伸长期造成“死尾蔗”,农户经济损失大。生产上主要采用沟施、撒施杀虫单和吡虫啉来防治甘蔗螟虫,但若长期使用这两种药剂,害虫极易产生抗性。1.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为安徽远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防治甘蔗螟虫的复配药剂,为验证其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并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我们开展了1.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

    上海蔬菜 2021年5期2021-10-29

  •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00)敖礼林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发生最多、最广、危害最重的害虫,常见的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栽培方式演变和肥水管理的强化等,水稻螟虫在一些地方发生趋重,应采取综合得力措施防控。1.螟虫发生规律水稻螟虫的产卵期、卵孵化期如与水稻分蘖和孕穗、抽穗期相遇,水稻受害会多而重,反之受害会减轻。双季稻栽培区,食物源丰富,有利三化螟的繁殖,此虫易多发和偏重发生。双季稻如有计划的改为单季稻或二者循环种植,食物源随之发生改变,三化螟的发生和危害将减轻

    新农村(浙江) 2021年8期2021-09-09

  • 性诱剂水盆式诱杀及迷向飞防对甘蔗螟虫的防控效果
    0)0 引言甘蔗螟虫是甘蔗主要害虫之一[1-2],在甘蔗生长中后期螟害导致甘蔗死尾,会对甘蔗产量和糖分造成严重损失。广西崇左市扶绥县甘蔗螟虫以二点螟、条螟、黄螟和白螟为主[3],近年来,螟害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4],制约了扶绥县蔗糖业的健康发展。据谭裕模等[5]测算,2010年广西东亚糖业集团崇左蔗区因螟虫为害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元。为长效控制螟虫为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2011年开始,由扶绥县糖业发展办公室(原扶绥县糖业发展局)牵头引进了广东省科学

    甘蔗糖业 2021年3期2021-07-08

  • 有机硅助剂配合化学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
    61699)甘蔗螟虫主要包括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Walker)、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Snellen)、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aDudgeon)等6 种,是我国蔗区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1],均以幼虫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3期2021-05-06

  • 甘蔗中次生代谢产物和保护酶与螟虫抗性的相关性研究
    蔗最严重的是甘蔗螟虫。甘蔗螟虫主要包括条螟、大螟、二点螟、红尾白螟和黄螟,在我国各蔗区均有发生,在甘蔗的整个生长阶段都严重危害甘蔗。受螟虫危害后的甘蔗平均产量损失10%~25%[1],其糖分降低0.93%~3.5%[2]。螟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法等[3]。化学防治多选择使用杀虫剂,对人体和环境都有毒害,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法虽然安全环保,但是防治效果比较缓慢。近年来,我国甘蔗螟虫普遍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使防治甘蔗螟虫为害已成为当前甘蔗生

    甘蔗糖业 2021年6期2021-02-13

  •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效果好
    具有香味,可引诱螟虫前来产卵,由于其叶汁中有很强的毒性成分香柏酮,对孵化出来的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性,因此能减少螟虫危害。蜜源植物芝麻为赤眼蜂等益虫提供源源不断的食料和庇护所,延长益虫寿命,减少害虫危害。显花植物大豆有效保护蜘蛛、赤眼蜂等害虫天敌,直接或间接达到“以草治虫”的目的。2.以虫治虫。从水稻螟虫产卵初期到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亩放4 ~6 片赤眼蜂卵块,释放蜂量亩达2 万头左右。可根据螟虫发生程度适当调整释放量,一般田间释放3 次以上,每次间隔5

    农业知识 2020年11期2020-12-18

  • 甘蔗螟虫防治的用药探讨
    农药用于指导甘蔗螟虫防治,提高农民整体防治技术水平和收入,对4种药剂进行大田对比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杀虫单·噻虫嗪的螟虫防治效果最好,甘蔗螟害株率15%,螟害节率1.63%,甘蔗的蔗糖分和蔗汁锤度最高,平均值为16.53%和22.19%。关键词 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5.001蔗糖业是来宾市支柱产业,蔗农种植甘蔗已持续多年,但种植管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5期2020-08-12

  • 水稻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及应用
    义重大。关键词:螟虫;规律;应用1 基本情况石安镇位于三台涪江以东,距县城15km,辖区面积108.83km2,场镇面积1.8 km2,辖34个行政村,253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居委会。农业户数9 288户,人口35 375人。现有耕地面积2 479.5hm2,其中田740 hm2,人均耕地701.3m2。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7℃,常年10℃以上有效积温5 200-5 300℃,年均日照数1 198.3h,年均降水量880mm,无霜期年均2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年4期2020-07-24

  •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试验及效果评价
    了香根草诱杀水稻螟虫试验研究,通过一年来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誘集植物及种植方法1.诱集植物。以香根草为诱集植物,由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安排相关科研单位提供。2.种植方法。香根草种植在光山县斛山乡良种场村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稻田四周田埂上,田埂宽度在80 cm以上。香根草于2018年4月16—17日栽植。栽植前将香根草地上部分剪到30~40 cm,根系剪到5~15 cm,每丛间距80 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过高时进行适度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4期2020-04-17

  •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试验及效果评价
    了香根草诱杀水稻螟虫试验研究,通过一年来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诱集植物及种植方法1.诱集植物。以香根草为诱集植物,由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安排相关科研单位提供。2.种植方法。香根草种植在光山县斛山乡良种场村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稻田四周田埂上,田埂宽度在80 cm 以上。香根草于2018 年4 月16—17 日栽植。栽植前将香根草地上部分剪到30~40 cm,根系剪到5~15 cm,每丛间距80 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过高时

    河南农业 2020年4期2020-04-15

  • 三种水稻栽培模式对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虫害有螟虫、稻飞虱等。2、方法在本次实验之中主要运用人工种植、机械直播以及机械插秧三种模式。其中机械直播通过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在5月中旬开始播种,密度控制在20-18(cm),每穴之中大约有3粒到4粒的稻种;人工种植方式与机械插秧也是在同一时期进行育秧,6月中旬插秧,密度控制在16-26(cm),每穴插1株到2株。这三种方式之间进行了筑埂,还在田边设立了引水沟便于灌水。在这之中磷肥被当作基肥全部施加进去,钾肥被当作基肥和分蘖肥平均施加进去,氨肥被当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5期2020-04-08

  • 广西甘蔗螟虫发生概况和动态变化
    全起重要作用,而螟虫是影响甘蔗产业最重要害虫。因此,螟虫防治一直是科研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一直对螟虫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几十年以来还是依赖化学防治为主,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对螟虫种类、分布、为害特点等进行简述,重点分析广西甘蔗虫害预测预报、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差异,并对现阶段螟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望为广西甘蔗螟虫防治提供参考依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1期2020-03-19

  • 低纬高原甘蔗螟虫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杂多样,尤其甘蔗螟虫易随引种传播,属典型钻蛀性害虫,逐年扩展成为云南蔗区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第一大害虫,蔗农和糖企受损极为严重[2-6]。攻克甘蔗螟虫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难题实现甘蔗螟虫综合防控是促进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项目针对灾害性螟虫防控难题,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024-01-09、CARS-20-2-2和CARS-170303)”、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甘蔗主要病虫害防控及新农药研发(201

    中国糖料 2019年4期2019-10-11

  • 德宏蔗区甘蔗螟虫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
    引进和推广,甘蔗螟虫发生和为害越来越严重,且有低海拔向高海拔、水田蔗向旱地蔗蔓延为害趋势。1 为害现状1.1 螟虫的种类根据资料记录,上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德宏州螟虫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以我国台湾稻螟和大螟为害为主,90 年代中至今,随着甘蔗品种不断引进更新,没有注重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不同种类的螟虫也随之引进来,主要螟虫种类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年来,根据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简称:德宏甘科所)连续几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德宏州蔗区为害甘蔗的螟虫种类主要

    云南农业 2019年5期2019-06-25

  • 水稻螟虫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
    大的影响。传统的螟虫剥查测报法费工费时,同时由于虫蛹基数低、虫龄分级容易出现误差,导致测报结果不够准确;同时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不仅造成化学农药滥用,防治效果不佳,还导致螟虫抗药性增强、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传统测报防治技术已不适应水稻螟虫测报防治工作的需求。近几年,会东县对水稻螟虫性诱剂测报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二化螟、三化螟诱芯、粘胶型诱捕器(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4期2019-05-27

  • 甘蔗螟虫卵寄生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剂仍然是防治甘蔗螟虫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化学药剂的长期及不科学使用,除了引起了“3R”(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残留Residue)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天敌昆虫种群数量锐减甚至消失,自然因子抑制蔗螟的作用降低了,使蔗螟防治工作更加陷入被动,造成了用药越多,蔗螟抗性越强、越难防治的恶性循环。加上多年来单一作物种植和气候变化,导致甘蔗螟虫连年暴发,甘蔗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据报

    广西糖业 2019年6期2019-02-24

  • 7种农药对茭白螟虫的田间防效
    2[2]。茭白为螟虫的繁殖提供了场所。近年来,螟虫发生逐渐回升,已成为危害茭白的主要虫害,严重影响茭白产业的发展[3]。目前,化学农药仍是防治茭白螟虫的主要手段,为明确不同农药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选择6种化学农药和1种生物农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试验在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联丰村进行。土壤质地为黄壤土,pH值6.7,有机质含量23.1 g·kg-1。试验用茭白品种为丽茭1号。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10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9期2018-09-17

  • 云南甘蔗螟害的发生与防治
    治措施。关键词:螟虫;甘蔗;防治策略;云南省;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016螟害是甘蔗产区常见的病虫害种类之一,在我国云南甘蔗种植地区也频繁发生。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农业产业,同时也是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来源,甘蔗产业在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些年,由于云南蔗区甘蔗引种过程中未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以及地区作物结构日趋多元、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耕作制度不

    农业与技术 2018年4期2018-06-23

  • 香根草在水稻螟虫绿色防控中的作用评价
    香根草已成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之一。本研究表明,香根草协同使用化学防治或(和)螟虫性信息素,水稻虫伤穴率、虫伤株率、残虫数明显低于不用药和常规施药情况,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依据。关键词:水稻;香根草;螟虫;绿色防控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01水稻螟虫主要包括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

    农业与技术 2018年8期2018-06-21

  • 生物食诱剂酷饵灵防治桑螟虫试验初报
    16年秋季全县桑螟虫全面爆发成灾,蚕农损失惨重。为了降低桑螟虫口基数、控制桑螟虫危害,确保宁南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2017年宁南县蚕业局引进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物食诱剂——酷饵灵(以下简称“酷饵灵”),在景星乡黑泥沟村及披砂镇下村开展试验,研究单位面积上设置不同数量诱捕器防治效果之间的差异,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已在全县4000hm2桑园大面积试验推广。1 实验目的通过田间试验,了解酷饵灵对桑螟的诱集能力、雌雄比及桑螟在宁南的发生规律,明确

    四川蚕业 2018年1期2018-04-27

  • 不同诱源对水稻螟虫诱集效果的试验研究
    虫情测报灯对水稻螟虫诱集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因而被植保系统广泛应用,但植保系统大部水稻螟虫监测数据是常规测报灯的诱集结果。同时,性引诱剂专一性强,便于广大乡镇植保员掌握,在水稻螟虫监测预报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鉴于此,笔者通过设置自动虫情测报灯、常规测报灯和二化螟性引诱剂3种不同诱源开展水稻螟虫诱集对比试验,为实现2种灯采集的测报资料的对接以及二化螟性引诱剂用于测报的可能性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在江西省乐平市后港镇观测区安装佳多自动虫

    江西农业 2018年5期2018-04-23

  • 玉米螟虫及其防治技术
    在生长过程中易受螟虫的侵蚀,在一定程度上使产量大大降低。此外,螟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危害最大的害虫,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造成玉米倒伏与控杆的情况发生,对玉米生长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所以,需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玉米螟虫的防治。1 玉米螟虫概述与形态特征1.1 玉米螟虫概述玉米螟虫又称之为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害虫,其中玉米螟虫主要分为欧洲玉米螟虫与亚洲玉米螟虫两种,此种害虫地域分布比较广泛,比如河南、河北以及四川等地区。此外,

    新农村 2018年29期2018-04-02

  • 水稻螟虫防治与思考
    安全。目前,水稻螟虫危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危害程度达2.5%~5.5%。因此,水稻螟虫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水稻螟虫按种类分有3种,即一化螟、二化螟、三化螟;按病发时间,即一代螟虫(5月份发生)、二代螟虫(7月发生)2代。其中,一化螟、二化螟危害水稻的时间比较集中一般在7~10d,便于防治;三化螟危害水稻的时间长,每代螟虫危害水稻的时间一般都在10~25d,防治难度大。根据近年来螟虫发生的情况,现提出防治螟虫的对策和建议。1 防治现状全镇常年种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12期2018-03-17

  • 水稻螟虫的为害及其综合高效防控
    敖礼林水稻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等,多是水稻上为害很严重的害虫,发生范围广,随着水稻栽培制度和方式等的演变,此类害虫的为害也出现新特点,难以用单一或简单的方法防治,只有采用科学精准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一、为害特点1. 三化螟长江中下游及以南是三化螟广发、重发地区,黄淮等地也有发生,但为害不重。以老熟幼虫在稻蔸内越冬,下年春季气温升至15~16℃时化蛹并羽化。长江中下游地区1年发生4代,海南和台湾等地1年发生6~7代,广东、广西

    科学种养 2018年11期2018-02-20

  • 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而虫害中水稻螟虫的为害更是造成水稻的大面积损失,成为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主要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台湾稻螟以及稻褐边螟等,其中以二化螟、三化螟为害最为严重[2]。水稻螟虫在苗期及分蘖期造成枯心,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穗期造成白穗、虫伤株,从而影响产量与品质,轻者损失10%,重者损失30%,甚至颗粒无收,对水稻生产有严重影响[3]。化学防治一直是各稻区防治水稻螟虫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螟虫抗药性加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8年9期2018-01-17

  • 苏州吴江地区水稻大螟种群发生动态及综防技术研究
    01—2016年螟虫种群发生动态情况,结合吴江地区水稻栽培方式、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大螟种群逐年回升的原因,提出了优先采用调整播栽期、无纺布隔离育秧等非化学防治技术,以及协调应用高效、环保药剂化学防治技术,突出秧田治螟、秧苗带药下田、控制水稻前期大螟的危害、减少后期虫口基数的水稻大螟综合防控技术策略。关键词 螟虫;发生动态;回升原因;综防技术;江苏苏州;吴江地区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1期2017-11-21

  • 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甘蔗螟虫防治上的应用
    酰胺颗粒剂在甘蔗螟虫防治上的应用杨世常1,蔺乔仙1,康宁1,夏银果1,许三绵1,孟霞1,张永港1*,邵管福2(1.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陇川 678707;2.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云南芒市 678400)为有效防治甘蔗螟虫,在现有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对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科得拉)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结果表明:甘蔗大培土时,每667m2施用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2kg,对甘蔗蛀茎螟虫的防效可达60%左右,对蛀蔸螟虫的防效可达90%左右;

    中国糖料 2017年6期2017-11-20

  • 六月份顺庆区桑螟虫、桑瘿蚊发生与防治措施
    病、桑细菌病、桑螟虫、黄天牛、桑瘿蚊、桑白蚧、桑天牛、桑蓟马、桑尺蠖、青尺蠖、桑白毛虫、桑红蜘蛛等,其中危害最重的是第二代桑螟虫和第三代桑瘿蚊。为了摸清以上两种危害严重虫类的再发生及危害情况,笔者于2016年5—6月继续对上年选点的样株进行调查,重点调查第二代桑螟虫和第三代桑瘿蚊的发生趋势和危害情况,并以此为根据,在生产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现将两种严重危害虫类的调查情况和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分述于后。1 第二代桑螟虫1.1 发生趋势调查据调查发现顺庆区一代

    四川蚕业 2017年4期2017-04-03

  • 印度主要螟虫的危害及其防治
    315)印度主要螟虫的危害及其防治蓝艳华摘译(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15)印度;螟虫;危害;防治印度的甘蔗害虫约有212种,其中构成为害的有20多种,主要螟虫包括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白螟(Tryporyza intacta)和茎螟(Chilotraea auricilia)等。此外,还有白蚁(Odontotermes wallonensis)、绵蚜虫(Woolyaphid)、蔗飞虱(Pyriliaperpusel

    广西糖业 2016年2期2016-11-19

  • 甘蔗品种生长中后期对螟虫抗性综合评价
    品种生长中后期对螟虫抗性综合评价林兆里(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福州350002)采用螟虫自然侵染的方法,以螟害节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指标,分析19个甘蔗品种(系)在新植和宿根条件下对螟虫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该试验地,黄螟是甘蔗生长中后期的优势种,条螟次之,二点螟最少。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均在19个甘蔗品种(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甘蔗品种(系)对3种螟虫的抗性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效应。甘蔗品种(系)对黄螟和二点螟的抗性还存在显著的植期效应、植

    中国糖料 2016年3期2016-10-17

  •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
    1699)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李文凤,尹炯,黄应昆*,王晓燕,罗志明,张荣跃,单红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开远661699)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 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

    植物保护 2016年4期2016-09-14

  • 四川水稻重大有害生物螟虫和福寿螺防治对策
    水稻重大有害生物螟虫和福寿螺防治对策陈晓娟1,王显报2,王剑1,卢代华1(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农业局,四川 眉山 620860)摘要:螟虫和福寿螺是我省水稻上两类重大有害生物。螟虫防治需要结合准确的性诱法预测,采用安装杀虫灯、性诱剂和合理使用农药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治。福寿螺防治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各部门大面积联动,具体方法以进水口纱网拦螺、稻田干湿交替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4期2016-04-05

  • 岳池县水稻螟虫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
    0)岳池县水稻螟虫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刘德全,李世林(四川省岳池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四川 岳池 638300)本文对岳池县近几年水稻螟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水稻螟虫发生趋势加重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水稻 螟虫;发生现状;防治策略1 水稻螟虫发生现状水稻是岳池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3.8万hm2,年产水稻约30余万t,素有“银岳池”之称[1,2]。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主要包括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9期2016-04-05

  • 玉米常见虫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新技术
    面,对玉米蚜虫、螟虫等虫害的发生提出若干防治对策。关键词:玉米 蚜虫 螟虫 虫害 防治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也是我国饲料的主要来源渠道。玉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食物之一。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虫害,对玉米产量、品质造成一定的威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玉米种植范围广泛,加强玉米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新技术,对实现我国玉米稳产、高产,提高玉米生产质量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1 常见的玉米虫害1.1 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玉米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2期2016-02-07

  • SP1308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初报
    30042)甘蔗螟虫又叫钻心虫,是我国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生产上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1]。甘蔗螟虫一年可以发生多个世代,并世代重叠,在甘蔗的整个生长期,从下种到收获,均有不同程度受到蔗螟的危害,苗期主要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枯心苗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60%以上;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蔗茎,破坏蔗茎组织,阻碍甘蔗生长,降低产量和糖分,引起风折[2];同时赤腐病菌常由蛀口侵入,造成赤腐病,损失加重[3]。广西是我国蔗糖的重要生产基地,年产量占

    广西农学报 2015年5期2015-12-25

  •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及效益分析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及效益分析何志强,岑延新,陆驰,黄立平(广西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港537100)为评价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在贵港市覃塘区设立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基地,进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大田示范。通过对春植蔗田间释放赤眼蜂,甘蔗生产吨蔗成本下降12.9%,省工省时,为在甘蔗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甘蔗螟虫;赤眼蜂;生物防治;效益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蜂,不论单眼

    中国糖料 2015年2期2015-12-19

  • 甘蔗生长中后期品种(系)对螟虫抗性稳定性分析
    后期品种(系)对螟虫抗性稳定性分析林兆里1,3,傅华英1,3,高三基1,3,许莉萍1,3,徐金汉2,3*(1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3农业部福建甘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以螟蛀节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指标,应用AMMI模型对19个甘蔗品种(系)在3个试验点的螟虫抗性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品种(系)对螟虫的抗性存在显著的环境效应、基因型

    甘蔗糖业 2015年5期2015-12-12

  • 卵寄生蜂对甘蔗螟虫寄生情况的初步调查
    )卵寄生蜂对甘蔗螟虫寄生情况的初步调查潘雪红1,黄诚华1*,魏吉利1,商显坤1,王丹2(1.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2.广西大学,南宁530007)为了保护和利用本地卵寄生性天敌克制甘蔗螟虫的为害,对广西蔗区甘蔗螟虫卵寄生蜂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2011—2014年调查结果表明,甘蔗生长前期在不同蔗区调查的赤眼蜂寄生率均较低。2011年和2014年调查的南宁、崇左和来宾3个蔗区,在甘蔗生长中后

    中国糖料 2015年6期2015-11-25

  •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研究
    胺悬浮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结果表明:该药剂可有效提高甘蔗的有效株数、株高及产量,2个试验点平均增产27.0%,尤以225 mL/hm2的剂量在甘蔗苗期喷施,并以相同的剂量在药后14 d再次喷施,对螟虫的防效最好,因此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关键词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蔗螟;防治效果;产量中图分类号 S43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22-01甘蔗螟虫是来宾市兴宾区危害最严重的甘蔗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2015-08-17

  • 不同药剂对早稻螟虫的防治效果
    不同剂量防治早稻螟虫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进行分析,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 防治 螟虫 早稻 效果[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138-01崇仁县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近三年来,该县水稻病虫为害加重,均属重发生年份,每年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都在200万亩次,防治面积达500万亩次,每年因病虫为害造成的稻谷损失达到1000-1500万斤,经济损失达到1000-1500万元,全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5年6期2015-07-09

  • 德宏州芒市运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效果初探
    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效果初探康 敏,赵剑锋,顾中量(德宏州植保植检站,云南芒市678400)为验证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效果,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在德宏州芒市大湾村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赤眼蜂对防治水稻螟虫寄生效果较好。芒市;赤眼蜂;水稻螟虫;释放赤眼蜂成虫大小为0.3~1 mm,复眼或单眼均为红色,因此称为赤眼蜂。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知赤眼蜂种类共有82属747种,水稻上运用的赤眼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等[1]。赤眼蜂是一种专性卵寄生蜂,

    云南农业科技 2015年5期2015-01-07

  • 20%氯虫苯甲酰胺防治水稻螟虫药效试验
    使用,导致对水稻螟虫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为了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药剂比较试验,筛选出对水稻螟虫防治效果好的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螟虫具有保叶时间长、枯心率低等优点,防效显著。关键词: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水稻螟虫;药效试验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6-66-02水稻螟虫是严重影响靖安县水稻生产的害虫之一。为了探索一种对水稻螟虫具有防效好、低残留的农药,笔者于20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6期2014-09-18

  •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诱杀及应用
    15456)水稻螟虫 (二化螟,大螟)是钻蛀性虫害,危害较隐蔽,化学药剂对其田间防效不佳,大量用药又易产生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稻谷质量。因此,建立水稻螟虫综合防控体系,减少农药用量,加强生态控制具有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香根草 (Vetiveri zizaniodes),别名岩兰草,是一种独特的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南方、印度、巴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1]。香根草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且生长迅速,常用作牧草、水土保持及园林绿化植物。已有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2期2012-12-24

  • 应用性诱剂防治甘蔗螟虫
    [5]。其中甘蔗螟虫在所有蔗区内均发生严重,同一蔗区往往有几种蔗螟同时发生、世代重叠,是我国甘蔗上最普遍、最重要的害虫。甘蔗螟虫俗称钻心虫,甘蔗螟虫连年爆发,2006年广西崇左驮卢蔗区的螟害株率超过50%,2007年广东湛江蔗区螟害株率均超过85%,2008年云南德宏南华糖业集团原料蔗的螟害率超过60%。由于甘蔗螟虫以幼虫呈钻蛀性取食为害,具有较强隐蔽性,给直接防治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化学防治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压低虫口密度。因此化学防治仍然是比较

    中国糖料 2012年1期2012-01-22

  • 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
    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邓展云,方锋学,刘海斌,潘雪红,韦金菊,黄冬发,刘晓静(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为评价古巴蝇(Lixophaga diatraeae Townsend)和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在广西农科院武鸣里建基地进行了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对冬植蔗、春植蔗、秋植蔗、宿根蔗和实生苗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结果显示:在不施用农

    中国糖料 2010年3期2010-03-23

  • 金坛地区螟虫发生概况与防治对策
    产量影响大。1 螟虫发生与危害分析1.1 1995以来螟虫发生概况三化螟1995~2001年重发生,二化螟2000~2003年重发生。1995~1999年以三化螟为主要防治对象,1999年二化螟在局部地区发生重,尧塘镇水北、儒林镇五叶等地出现水稻因二化螟危害而连片倒伏的情况,2000年二化螟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发区洪家村螟虫危害严重,损失巨大。2000~2001年二化螟、三化螟同时暴发危害,损失惨重。2002年开始,三化螟发生与危害程度逐年下降。2004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5期2010-03-07

  • 水稻螟害上升的原因分析
    升。据统计,3种螟虫发生面积累计达6000万~8000万亩次,田间平均自然螟害率达20%,重发地区超过50%,最重地区达90%以上,成为水稻生产中最突出的害虫之一。水稻螟害急剧回升,与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栽培制度多样化,品种布局复杂化,螟虫对常规药剂产生抗性,以及气候变暖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复种套种面积扩大,多种栽培措施并存稻茬麦田面积扩大,尤其是麦田套播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为螟虫越冬幼虫营造了良好越冬条件,导致螟虫

    科学种养 2009年6期200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