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史

  • 主持人语
    们推出关于中国美学史书写和乡村旅游美学研究实践的两讲,分别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祁志祥教授和湖南省旅游协会首席专家、吉首大学张建永教授担纲。祁志祥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研究,曾以一人之力,完成出版“十一五”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美学通史》三卷本(人民出版社,2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18)、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

    艺术广角 2023年2期2023-06-25

  • 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
    大家来谈谈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状况,题目叫《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美的历程》是李泽厚1981年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般被视为中国美学史书写的源头。《中国美学全史》是我写的,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卷本,257万字。曾受到过钱中文、杨春时、毛时安、袁济喜等师长的热情鼓励和高度评价。今天我来和大家梳理一下这近40年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并重点介绍一下我的《中国美学史》是怎么写的,其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是怎样的。欢迎大家

    艺术广角 2023年2期2023-06-25

  • 近30年中国音乐美学史著述范式演变
    曾说,中国音乐美学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古老在于自远古时期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就存有众多音乐美学理论资源,如《乐记》《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此类重要论著;又有“移风易俗”“大音希声”“意境”等重要命题与范畴。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理论资源丰富都为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这一学科的新兴之处在于它的成立还不足50年。自20世纪中叶,学界曾就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文献的解读以及相关研究中的诸多理论命题展开论述,但并未形成体系。直至1995年,蔡仲德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3期2022-11-06

  • 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 ——蔡仲德先生《中国音乐美学史》书评
    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1]这一著作。此书分为初版和修订版两个版本,文章主要研究的是修订版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保留了初版绪论、正文五编四十二章、附录这一基本框架,但对全部文字做了校勘,对部分内容有所修订,附录《中国音乐美学史论文索引》增添了近年发表的有关论文索引。此外,还增加了另一附录《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书目》。目前,与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相关专著有杨赛的《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龚妮丽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修海林的《中国古代音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2022-06-21

  • 冒犯美学共同体与重构美学史
    ,勾画出另一种美学史的图景,达到了重构美学史的目的。【关键词】共同体;美学史;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1-0041-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13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国的主要代表,特里·伊格尔顿历来就备受中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20世纪90年代伊始,他公开发表名为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2022-06-20

  • 关于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兼答易冬冬
    法主编本〈中国美学史〉的几点意见》一文发表于2016年第9期的《文艺争鸣》上,同年第 12期的《文艺争鸣》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易冬冬《再论中国美学史的发端问题:兼与洪永稳、顾祖钊先生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易文),对拙作提出商榷意见。联系到张法主编本《中国美学史》(以下简称张编本)写作的实际情况和易文中提出的几点置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再探讨,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美学史研究是否有效?二、中国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4-08

  • 丢掉答案 得到知识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我发现,《西方美学史》的不一样之处在于,它搭建的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学科史给了我一个新的认识,知识的大厦得来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一代代研究者努力搭建起来的。而这一代代人的努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思辨的过程。就美学这个领域来说,我们原本熟悉以直觉审美为核心的体系,是朱光潜在克罗齐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当看到书本把这些知识呈现给我们时,极易把它当作一种“最正确”的知识。而从美学史的脉络看来,我们现在接触的美学知识固然可能比

    大学生 2022年12期2022-03-06

  • 瓦迪斯瓦夫·塔塔凯维奇研究综述
    说塔塔凯维奇在美学史和哲学史领域是具有领先地位的权威,是因为他发表了近200篇的学术论文,还有关于美学和哲学领域的著作。比如他早年著有三卷本的《哲学史》,三大卷的《美学史》,1947年已经出至第五版的《关于幸福》,1951年出版的《专心与冥想》,1960年出版的《17—18世纪的波兰艺术》以及辞世前出版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在塔塔凯维奇的学术生涯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此书自问世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2022-01-01

  • 当代宋明理学美学研究
    美学思想  美学史  评析作者潘立勇,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10058)。一、引论:宋明理学的性质与定位研究 [见英文版第24页,下同]宋明理学作为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七八百年的哲学理论和社会意识,整体影响了中国中古后期至近代社会的意识和文明形态,也包括美学理论及其形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港台及海外华裔学者传承儒家薪火,试图并实际构建“第三代儒学”,在传

    孔学堂 2021年3期2021-11-07

  • 中国美学史中的天下观与审美地理学
    来并纳入到中国美学史之中,却显得相对滞后。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几个相关问题:一是天下观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亟需补充的重要问题;二是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史中的天下观;三是天下观与诗性地理之间的美学建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美学史、天下观与诗性地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丰富中国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又为中国美学史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向。一部丰富多元的中国美学史,应该包含天下观与诗性地理的内容,至少也要从天下观和宇宙观视角出发去呈现历史上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16

  • 《西方当代美学史:现代、后现代、全球化的交响演进(1900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该书共74.8万字,把西方当代美学分成相互关联的三面:1900—1960年的西方现代美学,1960年至今的后现代美学和全球化阶段的美学。该书分三编介绍现代—后现代—全球化的美学演进,着重介评其中近二十个影响较大的美学流派,及其内含和相关的众多小流派。该书既对各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做了清晰呈现,又梳理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演进和逻辑上的关联。在呈现这复杂演进时,既突出西方美学自身的逻辑,又点出西方美学

    文艺研究 2020年6期2020-12-28

  • 没有时间散步的人
    笔撰写的《中国美学史》曾经是填补我国美学史空白的划时代著作。与时俱进的刘老却认为该著作存在时代局限性,毅然决然要重写七卷本的新版《中国美学史》。当时,他已年过80,身体状况欠佳,但仍然坚持每天读书、做笔记,常常工作到深夜。重写《中国美学史》,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他总是抓紧时间干活,视时间如生命,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会去医院的,因为去医院会浪费他的时间;他也不会出门散步,他认为散步也是在浪费时间。他长期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醉心于自己的学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23期2020-08-19

  • 15—17世纪意大利美学经典的文献学研究
    题,不仅吸引了美学史家的关注,也是当下许多美学和艺术问题的肇始之处。经过中国本土美学界几代学者薪火相传的研究和译介,其中有些文本已经为国内学界所熟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本是我们比较陌生或尚未译介的。本文将通过西方和本土对这一时期美学文献的比较研究,遴选出对美学研究学术共同体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文本或关键文本。引 言众所周知,15—17 世纪的意大利是西方艺术和文化大发展的高地,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伟大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这个时期也是常为思想史、艺术史、

    江苏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8-18

  • 《美学意识形态》与我的学术起步
    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的阅读,我已对西方美学的知识脉络有了一定了解,但真正让我认识到这一复杂联系的却是拜《美学意识形态》所赐。虽然两书都宣称采用了马克思主义方法,但与《西方美学史》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为对美学的时代社会背景及阶级状况之分析不同,《美学意识形态》则直接将意识形态这一经典马克思主义术语置于了美学的前台,而这也可说是全书开篇便交代“本书不是一部美学史”的原因。正因为始终围绕美学与意识形态之关联这一核心问题来穿透美学史,也才使得该书没有陷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4期2020-04-29

  • 《西方美学史》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中心
    潜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编撰的美学史专著,代表了当时中国西方美学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被奉为西方美学研究的经典教材。《西方美学史》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3年首次出版,1979年出版了修订本,至今已多次再版,对于西方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西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得益于对美学史深厚的理论造诣以及驾驭语言的高超才能,朱光潜在著作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复杂抽象的问题。朱光潜以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2-28

  • 美学研究的新现象
    锦乾关心美学与美学史研究的朋友都会注意到,任教在上海佘山脚下的祁志祥教授这些年对中国美学与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他在短短几年中接连出版了3卷本的《中国美学通史》、5卷本的《中国美学全史》和美学理论专著《乐感美学》,提出了对于美学与美学史的系统而独到的看法,加之此前他每年都有一二十篇论文(总计已达到400篇)发表,其体量之大、分量之重和时间之短,都令同行们“有些吃惊”(杨春时语)。可以说,祁志祥是以他独立特行的研究路数和成果,在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小小

    人文杂志 2019年11期2019-12-27

  •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袁济喜中国美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形态有别于西方美学,它融杂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而且大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纯粹理论形态的著论并不多,因此,对于中国美学史这种原初形态的整理与研究,就需要编著者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研判与论述,不仅需要收集与整理文献资料,更主要是研究主体的才胆识力。由祁志祥教授所编著的《中国美学全史》,正可见作者在这两方面的功力结晶,读来令人感欣。一经过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研究,中国美学

    人文杂志 2019年11期2019-12-27

  • “中国美学”的现代出场及蝉蜕轨迹 ——一个问题史的考察
    葵在为自己的《美学史》将中国艺术及审美意识排除在外辩护时,曾风趣地说 :“如果有哪位高手能够按照美学理论对这种艺术加以研究,那对近代的思辨一定会有可喜的帮助。”(11)他大概不会想到,一个世纪后,在其断言“没有关于美的思辨理论”的中国,不仅早已涌现出大量“按照美学理论对这种艺术加以研究”的“高手”,而且此类研究业已步入“合法性破产”的危局!学界耆宿季羡林甚至宣称 :“中国美学家跟着西方美学家跑得已经够远了,够久了”,“已经走进死胡同”,是时候“改弦更张,另

    文艺理论研究 2019年4期2019-12-24

  • 《“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演进史》
    版该书是将西方美学史放到存在论的视域下进行考察的尝试。存在论(ontology)本身抽象繁复,它的发展对于美学之演进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梳理,以至于建立在不同存在论上的美学派别相互攻击,却很少有人发现,“存在”范畴有自己的发展史,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存在”观只不过是“存在”这根环环相扣的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运动的,背后是有其必然逻辑的。本书从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德国19 世纪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与现象学的存在观的考察为主要历史

    文艺研究 2019年5期2019-12-21

  • 中国美学的巨大成就及其最新总结
    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史做出的巨大而杰出的贡献。③参见拙文:《论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艺术美学新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四,中国美学的众多杰出成果是世界上独有的,例如诗教说、文气说、神韵说、境界说和灵感论、天人合一说等,取得了独家领先的成就。④参见拙文:《论汤显祖的文学理论及其文气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6辑)、《南北宗·神韵说·灵感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9辑)、《传统诗教的智慧教育及现代意义》(《古代文学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9年4期2019-12-18

  • 罕譬而喻
    所著《中国音乐美学史》为“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中的一类,此书在前两部《中国音乐美学史》著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结合龚妮丽自身的历史观重新整理、阐述,是一部较完整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著述,从历史时代划分、材料的取舍到近现代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补充等,都体现出这本著作的价值,笔者以一名中国音乐美学史学习者的身份出发,将在本文中浅谈对于这本著作的感想。【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史;龚妮丽【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一、概述《中国音乐美学史》系龚妮丽受华东师范大学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2019-08-12

  • 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赋形 ——评《中国美学经典》
    构造出新的中国美学史学科资料体。其特点有三:第一,在世界美学流变的大格局中,寻求中国美学的价值,重回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生发的历史现场,把美学资料体架构的领域从美学扩展到了哲学、宗教、制度文化、天下观念、生活形态,从纯粹美扩展到了美之所从来、美之所从变、美之何所处、美之何所态。变削足适履式的中国美学书写为书写中国美学的本然形态,呈现和突显了中国美学本有的理论形态、言说方式、内容架构、价值观念。为如其本然地理解体验中国美学敞开了道路。第二,选取原典,进行时代赋形

    美育学刊 2019年1期2019-01-30

  • 中国美学史浅析
    魅力的当属中国美学史,与艺术史不同,美学史更多阐述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对我们当今的艺术研究做出指导,这是审美和艺术范畴里的重要一环。熟读美学史在当代艺术鉴赏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乎从根源上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美学史的脉络,就握住了艺术鉴赏的主旋律。关键词:美学史 艺术鉴赏 审美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71-02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著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该

    艺术评鉴 2018年17期2018-12-29

  • 秉笔直书,气韵贯通
    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倍感亲切,因为其中不少章节是我亲自编辑发表过的。最早与祁教授结缘是2011年,那时候我刚担任《社会科学》文学栏目的责编不久。祁教授投来两万字的长文《中国美学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是其156万字的《中国美学通史》一书的高度提炼和浓缩。该文视野宏阔,结构清晰,资料翔实,文字优美,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为主轴,精确把握并考量了中国美学史的历史演变和时代特征。文中最后一部分提到了“现当代:中国诗文美学的转型期”,说明祁教授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11期2018-12-18

  •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类型化写作模式
    中国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研究独步古今,堪称“一个人的美学江湖”,颇具学术传奇色彩。新出版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该书在保持其原有写作风格基础上,又带来了新的美学因子。整体上看,这部美学史视野开阔,史料翔实;线索清晰,有主有次;写法灵活,个性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与时下美学界一些人以西为宗,炫耀性的晦涩写作之风形成了鲜明对照。故而,无论是美学研究者,还是美学爱好者,阅读这部新著都会有亲切的感受。作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美学学科演变史”,我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11期2018-12-18

  • 尽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
    则是能够将中国美学史古今演变的研究落到实处的学者。《中国美学全史》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在时间跨度上达到最大,从而揭示了中国美学演变的完整历史轨迹。志祥教授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高难度、高水准的著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的结果。据与志祥交流,他起步时曾得到钱中文先生的指点,这使他学会了用美学的观点去研究文艺理论;后师从徐中玉先生研究古代文论,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即于199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新世纪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11期2018-12-18

  • 立足器物、艺术品本位的中国美学史研究 ——评朱志荣教授主编《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就。2017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八卷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共计340万字,是目前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审美意识发展、演变的鸿篇巨制,也是朱志荣教授在前期中国美学史研究几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带领学术团队历时六年完成的最新成果。本丛书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具有“追源溯流,继往开来”的重大价值和学术贡献。首先,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领域。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将中国美学史研究直接拓展至史前时期,本丛书第一卷即

    艺术评论 2018年9期2018-11-13

  • 泛文化观视野下的中国古代艺术景观
    后期以来大多数美学史著作在纯理论观念中讨生活,不接古代艺术地气之现状,故而在对本时期诸多艺术问题的具体讨论中,往往能依史立论,层层剥笋,探论精微。故而该著在宏观学术视野与微观材料应用两个方面都体现出极好的史识与功力,诚为一部厚重之作,当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在自我深化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新成果,相信会引起同仁们的高度关注,使广大读者受益。该著之一大亮点也许是对传统艺术概念之外的工艺形态给予极大的关注,这正好体现了著者之独特学术理念———重温与恢复本土性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9期2018-11-09

  • 浅析“赋比兴”与“立象以尽意”的关系
    意义的探究,从美学史的角度浅析“赋比兴”与“立象以尽意”的关系和渊源。关键词:“赋比兴”;“立象以尽意”;美学本义;美学史;关系一、绪论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指出,《易传》中所说的“象”,和《诗》的“比”、“兴”是相通的。从美学史的发展来看,“赋”、“比”、“兴”这组范畴,正是《易传》的“象”这个范畴的进一步阐述。更精确的说,“赋”、“比”、“兴”这组范畴,正是对《易传》所提出的“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的进一步规定。这在美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通过分别探究

    魅力中国 2018年18期2018-08-06

  • 中国现当代美学转型之路的独特探索
    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在反思和规避以往美学史写作弊病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美学观和美学史观为出发点和依据,探索中国现当代美学转型的历程,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之路。该书在写作体例上将人物和观念顾盼参照形成体系有机结合,具有方法论创新意义;选取人物独具匠心,不以人物名望为依据,而以其在该时期对学科的实际建树为依据;兼顾美学概论和艺术概论的相互参照,完整揭示出相应时期美学学科的发展轨迹。一、写作体例上的方法论创新西方美学史的写作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

    理论月刊 2018年10期2018-02-01

  • 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
    目《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读后真的是耳目一新,感触良多。首先,这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世纪之交前后,虽然学界也出版过一些中国现代美学史、20世纪中国美学之类的著作,写法各种各样,但是中国最早的美学概论是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后来的发展脉络如何,在这些著作中难见踪影。本书则聚焦中国现当代美学学科的发生、发展、演变历程,而美学学科的集中反映是美学概论、美学原理一类的著作。这是本书用力最多、贡献最大的一条线索。可以说一书在手,

    理论月刊 2018年10期2018-02-01

  •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述评
    研究离不开音乐美学史的研究。音乐美学史作为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美学。在整个音乐学领域中,音乐美学史是体系的音乐学与历史的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史和论相结合的学科。音乐美学史的研究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调查、研究,探讨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规律,从而有助于为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以便批判地吸取前人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教训,作为今天研究音乐美学问题的借鉴,促进今天音乐美学问题的

    黄河之声 2018年15期2018-01-27

  • 《洛阳伽蓝记》的美学史价值
    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

    中州学刊 2017年12期2018-01-23

  • 再论中国美学史的发端问题
    易冬冬再论中国美学史的发端问题文/易冬冬2016年9月,《文艺争鸣》发表了洪永稳、顾祖钊《对张法主编本〈中国美学史〉的几点意见》一文。该文对“马工程”《中国美学史》教材提出的意见很多,要而言之,是关于中国美学史写作的逻辑起点问题,或者说中国美学的发生问题。该文作者认为中国美学发端于原始“巫术文化”而不是“农耕文明”。其所谈的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观念以及方法论等诸多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澄清,不仅是对洪永稳、顾祖钊相关质疑的回应,同时也有

    社会观察 2017年2期2017-11-21

  • 戏曲美学研究的路径与走向述论
    究专著、史述、美学史著作中涉及的戏曲美学研究和对戏曲美学宏观体系范畴的研究四种形态,且所建构的戏曲美学体系及书写的戏曲美学史皆是同中有异。基于对现有戏曲美学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戏曲美学的主体研究走向应为:探讨、明确戏曲美学学科的性质;梳理、阐释戏曲美学范畴及其构成系统;书写完整的戏曲美学史;加强对戏曲美的研究。戏曲美学;戏曲理论 ;戏曲审美;研究成果戏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戏曲艺术美为核心而开展研究的一门学问。据安葵先生称,在20世纪80年代,张庚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4期2017-07-14

  • 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建构历程综论
    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建构历程综论韩 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中国美学”是在20世纪被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古代艺术资源被重新梳理,成为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开始于20世纪中叶,蓬勃于80年代,以美学通史和断代史为主要表现方式。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学通史的写作视角发生了由狭义到广义、由范畴到文化的拓展;断代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也更为多元,从侧重微观审美心理结构,升华到对整体审美文化的考察,意识形态因素逐渐减弱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4-15

  •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就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概述。关键词:西方音乐 美学史 发展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

    艺术评鉴 2016年12期2016-05-30

  • The Embodiment of Sublime in British Romantic Poetry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4〕〔8〕Burke,Edmund,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856.〔6〕〔17〕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年。〔7〕〔9〕〔10〕〔11〕〔14

    学术界 2016年12期2016-02-26

  • 不同的智慧 相同的光芒
    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和修海林与罗小平共著的《音乐美学通论》这两本论著做一次较深层次的比较,虽不成熟,但也使笔者在分析写作时挖掘出了书中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中国音乐美学史》(下文简称《中》)一书是蔡仲德先生毕生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集大成之作,洋洋六十余万言,记载、编撰、建构、评价了中国三千年的历代乐论文献史、音乐美学思想史,是我国音乐理论界不多的的著作;《音乐美学通论》(下文简称《音》)则是修海林先生与罗小平先生通力合作著成的一部音乐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2014-07-12

  • 西方美学史研究综述
    洪淦一、 西方美学史研究状况综述我国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是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自20世纪初到30年代形成了一股较大的热潮,但此后多有沉寂;至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的问世,标志着对西方美学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到了80年代以后,以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为代表,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10余部有关西方美学思想史著作。综观20世纪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主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4期2014-06-23

  • 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与古典美学的建构
    。二、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建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了两千余年,这些思想及其著述最初并没有被当作美学来看待,只有美学学科在中国产生之后,才回溯美学发展史,并在现代学术框架中进行了历史建构。20世纪上半期,美学虽然在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的推动下,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学科,也成为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新学术。但是,此时的美学主要还是引介西方美学的基本观念,例如梁启超的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王国维则是从康德、叔本华美学观出发来探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期2014-04-06

  • 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现代性
    现,开始对中国美学史加以学理的探讨——这同样是他美学学科性的重要体现,而这一切都体现为使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一种努力。显然,也只有从现代性的维度出发,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宗白华“散步美学”所具有的高度的美学“学科性”与现代意义。一、比较美学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山,王国维在处理中西美学时,喜欢用西方的美学观念来解释中国的审美材料(典型如他的《〈红楼梦〉评论》),更重视中西美学之“通”。宗白华则由于受斯宾格列关于各种文化有自己模式思想的影响,更喜欢从文化模式相异的角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05

  • 以综合之眼观之,以历史之感析之 ——“西方美学史”课程教学探
    之 ——“西方美学史”课程教学探胡洁娜(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为解决“西方美学史”课程教学中内容庞杂、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教师必须思考如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思辨性强的美学思想。为此,作者总结了一种“以综合之眼观之,以历史之感析之”的教学思路,以期打破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疏离感,解决目前教学中的难题。“西方美学史”;教学;综合之眼;历史之感;“西方美学史”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程,是“美学原理”的后续课程,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2-05

  • 鲍桑葵美学研究述评
    是最早写作西方美学史的人。鲍桑葵是一个多产的著作家,在有关哲学的各个方面都有专门论述。其中关于美学的专著有《美学史》和《美学三讲》。在美学上,他沿袭黑格尔美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并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解释。鲍桑葵提出的具有浓厚表现主义色彩的“使情成体”说十分独到。从“使情成体”的表现主义美论出发,他既批评了自然主义移情说、模仿说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派的美学理论,也对克罗齐的表现无需媒介的美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更值得关注的是鲍桑葵联系艺术史研究美学史。鲍桑葵之所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论中国审美意识史研究的价值
    共同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整体。因此,当代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和美学理论建设必须珍视和研究中国审美意识史。一审美意识指主体心灵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作为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是被意识到的、体现在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的审美经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包括主体审美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内容,以生理快感为基础,在心物之间反复融通、物我同一的基础上形成。审美意识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下所造就起来的心理特征,因而受到社会文化形态和一般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期2012-12-17

  • 朱光潜学术与人格的解码
    学、艺术哲学、美学史研究于一身的大师级美学家,朱光潜历来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夏中义则将朱光潜置于百年学案的视野,以十个专题研究,联缀成专著《朱光潜美学十辨》,对朱光潜的学术暨人格进行解码。虽为专题研究,但夏中义择取“朱光潜与西学的关系”这一富有广度和厚度的独特视角展开,纵横捭阖,在严谨绵密的论述中徐徐展开了朱光潜美学暨人格之路乃至于中西美学之旅。同时,这一人文学术思想史案,也深蕴着夏中义个人学统亲证的意味。朱光潜学案的立体建筑由“史”、“思”、“诗”三者浇

    博览群书 2012年4期2012-11-20

  • 当代老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基于美学史的考察
    反思 ——基于美学史的考察周军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14)从方法角度反思,当前中国美学界对老子美学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脱离文本的历史语境,缺乏历史性;缺乏以文本为中心的系统观;忽视老子文本的学科性质及其作为美学的转换条件。方法方面的缺陷既不利于美学史书写也不利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因此,在老子美学研究中,应当:通过哲学史的回溯和语言文字的考释,尽可能地回到老子的历史语境中去;以老子的文本为中心,对其进行系统考察;重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4-12

  • 返本开新:2009年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要点述论
    典美学研究中的美学史写作范式、儒家美学价值重估以及中国生态美学智慧等论题都体现了这种新的研究思路。古典美学;范式;儒家美学;生态美学2009年的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依然保持着遍地花开的研究态势。艺术美学、哲学美学、美学范畴和中西比较美学等领域都有相关论题出现。不过,就理论研究的集中点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反思现代性、面对全球性以及构建本土化的美学问题意识来展开的。下面笔者仅采撷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来分述之。一、中国美学史的写作范式中国美学史的写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3-21

  • 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先驱
    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先驱者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值此之际,追思和回顾蔡先生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开拓性的突出贡献,研究、借鉴蔡先生在此学科领域中的成果,并以此引起学界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这是寄托我们对蔡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之情!关于蔡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中富有开拓性的突出成果和贡献,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理解、感受,作以下简要评述性的回顾、整理、归纳。一、两部开拓性、代表性的重要著作1995年蔡先生

    人民音乐 2009年2期2009-06-19

  • 守望与展望:新美学史的构建 ——读黄柏青博士专著《多维的美学史》的若干理论思考
    的新著《多维的美学史——当代中国传统美学史著作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为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弥足珍贵的标尺,也为新世纪文化语境下中国传统美学的重构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继续前行的“美学资本”。一、理史立著,在文化视野下的美学创新性思考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自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师们开拓这一领域以来,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的“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钙”又给人留下了或这或那、或多或少的病态。如西方美学界很少听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2009-04-05

  • 李贺的心态与诗美
    ;心态;诗美;美学史;地位[摘要]李贺的心态具有变态性特征,心理变态造成物象变形,这又因其家世、社会实践所致,构合为李贺心态的形成图式和深层原因。李贺创造了缤纷多姿、荒诞奇幻的美,这在中国文学美学史上有着改变审美走向的巨大意义,跟韩愈之诡谲、孟郊之奇崛相组合,不仅形成了一个诗歌美学流派,而且出现了一个改变传统、指向新途的审美趋势。这是从审美对象、主体感受上所综合形成的,因而具有美学史的本体意义。[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4期2004-01-10

  • 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
    出了又一部断代美学史著作《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8编45章,72万多字,为全方位、纵深型研究辉煌的唐代美学的专著,填补了一项空白。它阐解分析、总结论述了隋唐五代美学思想、美学理论以及审美创作实践成果的基本形态和发展历史,展现了唐代美学的全景、全程图像。现在已经有了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思想史一类的美学通史,但吴功正没有蹈循他人熟路,而是另辟蹊径,专治断代美学史,建立新的研究项目,开拓了美学史研究的新天地,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从而积累了新

    文学评论 2000年4期2000-06-13

  • 一部开创性的大词典
    华为唯一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生。1979年,宗白华六十年代的讲稿《中国美学史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发表。同一年,从1961年就在宗白华指导下开始编选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出版。1980年,宗白华提出了“中国人美感发展史”的研究课题。从1980年起,一些学者先后出版了多部中国美学史的论著。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大体有三种想法和做法:一是把美学史作为哲学史的一个分支来研究;二是把美学史作为艺术哲学史来研究;还有第三种想法和做法,那就是这部《中华美学大词典》的主编林

    博览群书 2000年12期2000-06-04

  • 断与通
    吉 山《六朝美学史》顾名思义是一部断代美学史,本书的突出成就是打破了断代史断而不联的局限,作者在通史的光亮下炬照断代史,把元朝美学史上所发生的现象和范畴等,放到中国美学通史中去考察。断代美学史是因特定的历史断代概念所形成的,历史断代又实际上是由王朝更迭来确定。作为历史的区段,这样断代,是有合理依据的,但作为美学史的断代概念,在其内涵上并非与朝代的更迭相同步。美学精神一旦形成,铸合为结构,就会沉积到美的现象和美的现象流程中,从而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发萌

    读书 1996年5期1996-07-15

  • 西方美学史的“尚简”
    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序论中说,“对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只有一条标准: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足资借鉴的才入选”。朱著《西方美学史》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写起,一直写到二十世纪初,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及理论,资料翔实,论点明晰,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读了北京大学副教授李醒尘先生的近著《西方美学简史》,觉得它还带着朱著的流风余韵,然而又有李著的柳暗花明。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尚简”方法。六十年代,李

    读书 1990年11期1990-07-15

  • 横看成岭侧成峰
    章启群略谈三本美学史译著的学术个性从布拉格大学教授齐默尔曼在一八五八年于维也纳出版的《作为哲学科学的美学史》以来,关于美学史的著作,虽然不是汗牛充栋,却也是洋洋大观。国内目前译介的还只有三本:莫斯科大学美学史和艺术史教授舍斯塔科夫的《美学史纲》(以下简称《史纲》)、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的《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以下简称《历史》)和英国著名美学史家鲍桑葵的《美学史》(美学断代史和专题美学史不包括在内,例如卡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等)。这

    读书 1987年12期1987-07-15

  • 指点美学门径
    举要》和《西方美学史撷华》是本书的重点章节。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断面向读者展示美的历程。尤其是《举要》,在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中国美学史的情况下,它具有开创的意味。《举要》以历史顺序为根据,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时期,简要地勾划出一条完整的中国美学史的线索。《撷华》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美学的浓缩篇,它承袭了《举要》的体例,先综述时代背景,构成总体线索,再对美学家作具体介绍,但它没有罗列纲目,而是直接阐述美学家的最关键最典型的观点。《撷华》所涉及到的人

    读书 1982年10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