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

  • 身体:解构思想的武器
    李帅摘 要 伊格尔顿从两个向度上论及身体:理论上,身体是其解構思想的武器;批评上,建构了身体政治批评话语。从元身体学的角度看,伊格尔顿对于身体的创造性特质的论述乃在于对人的本性的论述,强调身体的主体性地位。在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伊格尔顿的目的是解构西方存在300多年的经典美学;解构实则是为了重构,即重建一种唯物主义美学。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上,伊格尔顿对马克思的身体观的解读是建构其身体理论的基石;从文学与人类命运的关联上看,身体诗学是介于现实物质世界与形而上

    艺术广角 2023年2期2023-06-25

  • 理论与文学的相互生成 ——读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
    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存在。他的每一本新书都会引发理论界持续的关注和讨论。伊格尔顿是说不尽的,这话一点儿都不过分。2012年,伊格尔顿的TheEventofLiterature出版。2017年,该书汉译本《文学事件》出版。(1)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阴志科译、陈晓菲校,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从2012年至今,围绕《文学事件》的研究制造了一个讨论文学的“事件”。伊格尔顿并没有让人失望,《文学事件》这本20万字的小册子,包含了极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2-27

  • 冒犯美学共同体与重构美学史
    【摘要】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一书,整体而言,是对以往美学共同体的冒犯,批判了一直以来西方美学界所遵循的康德式理性法则与尼采式非理性法则,试图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在美学共同体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经过对Aesthetic作词源学的考察,揭示出这一概念天然带有的矛盾二重性,以及它和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伊格尔顿通过自己广阔的文化史视野,勾画出另一种美学史的图景,达到了重构美学史的目的。【关键词】共同体;美学史;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中图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2022-06-20

  • 特里·伊格尔顿的“读法”
    家。”特里·伊格尔顿因这两方面闻名,留下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1983)、《审美的意识形态》(1990)、《后现代主义的幻觉》(1996)和《后理论》(2003)等教科书式的作品,成为好几代比较文学学者和研究生的基本读物。在他的履历中,也包含了正统的文学教育,参考他对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马修·阿诺德、塞缪尔·理查森、沃尔特·本雅明等的研究,文学构成了伊格尔顿的基本教养。甚至可以借用《文学的读法》一书中引用过的菲利普·拉金的一行诗:伊格尔顿的文学之根长出

    书城 2022年1期2022-01-11

  • 伊格尔顿论“幽默”的社会批判与政治解放功能
    的重要见解。伊格尔顿以其“幽默”切入了上述问题并以独创性的理论建构,丰富和拓展了此问题。《幽默》(Humour)是伊格尔顿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伊格尔顿在近半个世纪里对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悲剧理论和文化审美思想的学术贡献。”[1]讨论“幽默”的社会批判与政治解放功能是伊格尔顿为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政治解放创新开辟出的一条新思路。在《幽默》(Humour)中,伊格尔顿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不协调论”、“释放论”、“优越论”三部分。伊格尔顿以其审美意识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0期2022-01-01

  • 伊格尔顿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探究
    52000)伊格尔顿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小镇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在学生时代时,就致力于对马克思本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方面著作的研究。最终成为了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学者。他曾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中抨击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著作。以碾压式的行为驳斥了近十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本书着重叙述了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并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一、伊格尔顿批驳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

    科学咨询 2021年4期2021-12-30

  •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
    的复杂关系,伊格尔顿试图找到一条通往欧洲中心问题的道路。关键词: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研究方法在《美学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首先规定三个方面:其一,美学话语在现代思想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概念的多义性使然,现代美学观念的建构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密不可分,因而其美学范畴十分宽泛,与法律、伦理、文化、总体性、自律性等概念有密切联系;其二,他言明本书是马克思式的研究,任何时代的理论和概念背后都蕴含一定的政治性、时代性,打破传统资产阶级美学观念的虚构性及其在现代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1期2021-12-20

  • 威廉斯与伊格尔顿的《简·爱》批评
    义者威廉斯和伊格尔顿的《简·爱》批评,威廉斯认为小说是的创新是在于对激情的承诺,而伊格尔顿则剖析小说中模棱两可内部分裂的价值观之间的斗争。关键词:《简·爱》;马克思主义批评;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在阅读小说时,读者很容易忽视支持情节的经济和阶级结构。以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来说,简·爱继承自马德拉岛的叔叔的钱,要赚到这些钱,必须依赖于谁的辛勤劳作?罗切斯特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罗切斯特社交圈里的绅士们“不习惯与他们的家庭女教师结婚”呢?而且,当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3期2021-12-09

  • 伊格尔顿的“文学与道德”观
    150080伊格尔顿在2003年出版的《理论之后》中对以“文化理论”为代表的当代理论发展状况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他认为“文化理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裹挟下趋向于欲望化、官能化、肉身化,远离政治批评,对于真理、道德、公正、人性等问题或者避而不谈,或者保持沉默,或者观点肤浅,无法使人类获得自由与幸福。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强调,“理论之后”并不意味着理论的终结,而是要求理论重新思考政治、道德、正义、幸福等重大问题,在永恒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变化的社会现实

    东方论坛 2021年2期2021-04-15

  • 日常语言是保守的吗?
    保守主义者,伊格尔顿认为这源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本身的保守性。通过对《哲学研究》第120节和124节的解读,伊格尔顿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实际上赞赏了那些极具形而上学性的大众话语。显然,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批判出于伊格尔顿主观预设了日常语言的本质是平庸的,并剥夺了其政治潜能。然而,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细读将发现,伊格尔顿的过度解读偏离了文意。同时,日常语言并不是平庸无为的,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正好为日常话语交往的政治性提供了有效辩护。关键词:维特根斯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1期2021-03-24

  • 《人生的意义》:虚无的困扰与政治的焦虑
    书中,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毫不避讳虚无主义作为人类存在的赤裸真相,他认为直面人生之虚无的悲剧是一种勇敢的艺术,但这只不过是对“人生的意义”这一问题的回应而非答案[1]11。从“人生的意义”发问,意味着要冷静地面对虚无主义的暗夜,即便不能找到答案也要勇敢地做出回应。从该书的问题逻辑和悲剧生命观来看,《人生的意义》凸显了伊格尔顿面对语言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焦虑,而这种略失冷静的态度似乎也影响了他的政治观念。丹尼尔·拉扎

    武陵学刊 2021年4期2021-03-07

  • 伊格尔顿的神学-文学符号学
    年来,特里·伊格尔顿连续出版了两部以细读为特点的实践批评著作和一部思辨的“纯”文学- 理论著作,它们分别是《如何读诗》(How to Read a Poem, 2007)、《如何阅读文学》(How to Read Literature,2013)以及更为引人注意的《文学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2012)①。这似乎表明,在《理论之后》(After Theory, 2003)中与理论“告别”的伊格尔顿不仅又返回了理论,同时也回到

    文艺研究 2020年5期2020-12-28

  • 矛盾修饰法与悲剧问题
    要:特里·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专著的中文版,即《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一书的中文标题存在不妥。“甜蜜的暴力”这个译法,既不符合英文原名中sweet violence 这一词组被提出时的原意,也不能起到指明伊格尔顿悲剧理论核心与关键的作用。Sweet violence的原名在修辞上是一种矛盾修饰法,其点明了该书的理论要点,即伊格尔顿对种种悲剧观念辩证矛盾关系的看法,中文版译名应当完成对这一要点的传达。澄清的译名问题,将对我们深入了解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核心观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2020-08-13

  • 《批评与意识形态》与伊格尔顿前期文论研究的理论价值
    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青年时期的代表性理论著作,像很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一样,伊格尔顿的“青年之作”尤其显示出了不凡的理论功底和哲学美学素养.为以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批评与意识形态》可以看出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研究特色,更可以与他以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做对比性甚至矛盾性的阐释分析。《批评与意识形态》展现了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美学研究的理论构想,他以后的文学、批评和美学研究的选择、矛盾和缺陷等,都可以在这部“青年之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3-30

  •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的理论探析*
    02488)伊格尔顿在西方学术界和思想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可以说,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他的意识形态观。他始终坚持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并强调“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32。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并且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具有独到之处。一、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考察“意识形态概念是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词之一”[2]28-30,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概念的确立进行分析和梳理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2020-02-10

  • 汲取、批判与延展
    伟〔摘要〕 伊格尔顿对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观既有批判亦有认同,但并未有过从早期否定到后来肯定的态度转换过程。一方面,伊格尔顿批评威廉斯的文化观过于宽泛,忽略意识形态与文化斗争,带有民粹主义、经验主义、政治渐进主义等诸多弊端。伊格尔顿的批评意见大都得到威廉斯或直接或间接的回应、反思与更正。另一方面,伊格尔顿又汲取了威廉斯文化观的理论营养,接过了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大旗。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批评与肯定意见均在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考察中得到或隐或显的延展、发酵,两相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11-10

  • 伊格尔顿的文学“策略”思想
    01)一围绕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2012年出版的Theeventofliterature(中译本为《文学事件》)一著,国内文艺理论界着眼于“事件”展开了热烈讨论,迄今仍方兴未艾。①以“事件”为焦点,带来了许多启人的洞见。值得注意、也令人有些疑虑的是,伊格尔顿本人对“事件”的态度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书名中采用了“event”这个关键词,全书通篇却一直并未给出必要的充分解释。有鉴于此,盛宁先生即明确主张Theeventofliteratu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4-10

  • 从“意识形态”说到“事件”说 ——试论伊格尔顿文学观的变与不变
    10097)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文论界中最为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作为英国左派的中坚力量,他一直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来,伊氏是研究现实政治与意识形态的重量级专家;从文论角度出发,他又是一位出色的理论阐释学者。谈到伊格尔顿的文学观,首先令人想起的是“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等著名论点,为何进入新世纪,他又写出《文学事件》一书,回顾虚构的内涵,并频繁提出“文学是一种行动,一组赋权的策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2-20

  • 文学如何道德 ——伊格尔顿晚近著作的一个解读
    81)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文中称伊格尔顿)1943年出生,是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在文化批评、文学研究领域中纵横捭阖,留下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伊格尔顿几乎每年都有理论或文学批评著作产生,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2003年,伊格尔顿出版《理论之后》,这让人们不禁产生疑问:“在驳斥了有关理论远离文学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2-20

  • 文化政治批判:伊格尔顿与后现代主义论争
    而驰,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以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迎接挑战,旗帜鲜明地从文化政治批判视角切入后现代主义论争,将后现代主义的起因归结为20世纪60年代激进运动的失败,并从后现代主义激进姿态中看到其保守本性: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犬儒主义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表现。于是伊格尔顿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批判,主张回归社会主义宏大叙事。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清算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中国学术界在移植后现代主义时必须做的工作,因此特里·伊格尔顿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16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脉络中的迷雾、勘误与践悟
    摘 要:重读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部旨在戳穿西方妄言谬论的专著,能够深入发掘西方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十大错误思潮,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与实践正确的思想自信,从而有助于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职责与思行使命。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思潮迷雾;思想勘误;思学践悟在资本主义世界正与城乡差距、金融危机等周期痼疾展开“遭遇战”并一败涂地的2008年,英国当代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并未将提供资本主义制度“修补方案”作为其发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2019-02-11

  • 不彻底的“弑父”:论伊格尔顿对雷蒙·威廉斯的继承、批判与回归
    【内容提要】伊格尔顿是雷蒙·威廉斯的门下高徒,威廉斯于他而言绝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他的“精神之父”。他在威廉斯的影响和引导下走上学术道路,早期学术观点与威廉斯如出一辙。后来接受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威廉斯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颇多分歧,并对威廉斯进行猛烈抨击,这无异于是“弑父”之举。但伊格尔顿此举并非是彻底的“弑父”,威廉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共同文化的观念以及运用文化唯物主义理念的批评原则始终不曾脱离他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

    华夏文化论坛 2018年1期2018-11-13

  • 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观念
    论》一书中,伊格尔顿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思潮进行了勾勒式的评述。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理论,接受者的地位上升,反映出一种自由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结构主义背后同样反映出自由人本主义传统,以及中产阶级有着对资源、无阶级、文雅社会的设想;后结构主义者在政治失败和幻灭后,在语言中寻求安慰的心态;精神分析中同样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关键词:伊格尔顿;意识形态;《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坚守并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将文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2018-08-28

  •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
    詹姆逊、再到伊格尔顿,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界说以及部分文化特征具有同一性。同时,三者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主体性、政治前途方面也存在着矛盾的观点。他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界定成为了他们具有共同认识的源流,而他们提出各自理论起因的背景与相异的审美志趣推动着多元化发展理念的形成。关键词: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多元性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191-02DOI:10.16657/j.cnki

    学周刊 2018年15期2018-05-29

  • 感性科学和身体美学:《美学意识形态》的伦理之维
    李维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一书在国内获得关注,首先是因为国内的“审美意识形态”争论而引起的,《美学意识形态》的书名也一度被译者反复修改,由此也引发了国内一系列关于《美学意识形态》的批评和讨论。从书名的翻译所引发的巨大争议来看,国内一些学者对《美学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偏差,正是这一偏差引发了我们对“美学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细读全书我们发现,《美学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从美学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西方哲学中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一部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5期2017-05-22

  • 从理论到哲学,从共相到本质
    要:特里·伊格尔顿的新著《文学的事件》以反本质主义的方式探索了文学的本质,比早年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观念有了进一步思考与丰富。本文试从本书中几组对立关系——欧陆理论与英美哲学两大阵营的对立,中世纪经院哲学实在论与唯名论争论展开讨论,来梳理伊格尔顿三段式的论证思路,理解他如何从哲学角度的“共相”过渡到文学的“本质”问题。关键词:文学的事件;伊格尔顿;共相;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作者简介:李文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中图分类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1期2017-05-18

  • 论儿童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及对翻译的影响
    文将从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评论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意识形态翻译论出发,以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为例,探究儿童文学文本中存在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对翻译作品的影响。关键词:意识形态 特里·伊格尔顿 安德烈·勒菲弗尔 绿野仙踪意识形态是极其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这当然也包含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3期2017-05-17

  • 浅析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理论言说
    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对当今文化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明确指出了“理论终结论”观点的错误。本文将详细分析理论之后仍需理论的两点原因:1、文化理论有其成就;2、理论并不是走向终结而是急需新的元素加入。最后,本文论述了伊格尔顿对新理论的建构和笔者的反思。关键词:伊格尔顿 《理论之后》 文化理论一.理论之后仍需理论2003年,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宣告了“理论的死亡”,他在书的开篇写道:“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己消失。”i既然文化理论

    文学教育 2017年4期2017-04-10

  • “公共领域”与“革命批评”话语 ——论伊格尔顿《批评的功能》中的政治性
    话语 ——论伊格尔顿《批评的功能》中的政治性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0439)在《批评的功能》一书中,伊格尔顿用“公共领域”来隐喻政治意识形态,认为一切文学批评理论都是从属于政治的。而且这种“政治性”在他的论述框架中,一般不是指文学与政治之间的那种含蓄又复杂的关系,而是直接指与专制政权作斗争,即文学和文学批评是从属于这种斗争的,至于文学和文学批评独立于政治斗争之外的内在规律以及审美特性,则基本不在其理论探讨的范围之内。伊格尔顿观念中的政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4-04

  • 伊格尔顿对邪恶的现代性批判
    的主要原因。伊格尔顿区分了邪恶的双重面向,一方面崇尚绝对意志,试图摆脱和超越人类的一切有限和缺憾,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无价值的空虚和“存在感的匮乏”。与最早探讨邪恶双重面向的阿伦特不同,伊格尔顿更深层次地将邪恶与绝对自由相联结,从而挖掘出邪恶的现代性根源。人们以追求自由为名,试图挣脱内在、外在的种种束缚,冲击原有的有限性,必然难以控制地走向反面。正是对现代自由的绝对追求导致现代性主体的失落,使其沦为完全的虚空,从而滋养和释放出邪恶。重塑人的主体性,倡导人的道德

    江淮论坛 2017年1期2017-03-14

  • 邪恶美学与邪恶伦理 ——论伊格尔顿对“邪恶”话题的探讨
    伦理 ——论伊格尔顿对“邪恶”话题的探讨王 伟(福建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福建 福州 350001)为了弥补文化理论家的缺陷,并回应当代社会中新的邪恶现象,围绕邪恶话题,伊格尔顿在多本著作中,从美学、现代性与恐怖主义等几个层面展开讨论。邪恶与美学关系密切,不仅因为在悲剧思想中负载共同体罪恶的替罪羊历史悠久,邪恶主题在经典作品中屡屡出现,还因为邪恶的创造性、以其自身为目的的特征等都与审美存在共同点。现代性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惊人的邪恶一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2017-03-09

  • 伊格尔顿文本意识批判方法论的生成条件(一)
    0000)伊格尔顿文本意识批判方法论的生成条件(一)薄海(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北京 100000)摘要:第二代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衰落后,霍尔与伊格尔顿两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领域中被突显出来,霍尔在方法论上将结构主义的方法演绎成结构历史主义的方法,并且在总结右派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也拓展了自己的差异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在霍尔的研究视域中,他更强调对非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分析,从而在差异文化的发展中找到人的身份认同,而在霍尔之后的伊格

    人间 2016年1期2016-11-28

  •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社会越轨事件传播
    后现代主义;伊格尔顿;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越轨事件一、社会越轨事件与后现代主义在特征上的重合社会越轨事件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讲是“恶”的。什么是邪恶?伊格尔顿在《论邪恶》一书中讲到,邪恶基于人的无限意志,当人开始追求无限、人类历史开始追求无限的时候,他会将一切有限的事物视为绝对障碍,不惜一切对其进行摧毁,便成就了邪恶。后现代主义的两个中心点是“颠覆”、“解构”,这两个词恰到好处地解释了社会越轨事件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形态。(一)批判性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

    商 2016年33期2016-11-24

  •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意义中图分类号:B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4-01一、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代诸多的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有一种理论认为,造成意识形态概念多义性的原因就在于“意识形态”这个词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功用意义,而且这些意义之间都是不完全相容的,继而认为,与其将这些丰富的意义压缩为一个单一的概念,不如将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线索交织成为一个文本,也就是理解为一个语言符号系统、现象系统以及内容

    人间 2016年28期2016-11-10

  • 伊格尔顿文本意识批判方法论的生成条件(二)
    落后,霍尔与伊格尔顿两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领域中被突显出来,霍尔在方法论上将结构主义的方法演绎成结构历史主义的方法,并且在总结右派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也拓展了自己的差异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在霍尔的研究视域中,他更强调对非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分析,从而在差异文化的发展中找到人的身份认同,而在霍尔之后的伊格尔顿则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了左派威廉斯,即他的老师的理论基础之上,又在意识形态的理论上开拓了霍尔的差异文化研究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文本意识批判

    人间 2016年6期2016-09-22

  •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究
    佳佳摘 要:伊格尔顿将后现代主义限定在文化范畴内,并反应不同时代的变化发展风格,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消散中心、离散主体和虚拟时空等各类不确定的文化解读方式中。因而在逐步欣赏后现代主义独特文化视域过程时,伊格尔顿也要不断的思考,探究后现代的发展要历经的过程。关键词: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理论;探究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39-0320世纪以来,伴随着智能信息时代到来,电子计算机成为信息技术的智能发展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2016-05-30

  • 《文学事件》之文学意识形态观
    64)摘要: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认为文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其本质应具有伦理学意义。因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意识形态,同意识形态一样是一种对整体社会生活及经验的构建,故应从“事件”入手,将文学视为一种“策略”,从而更加叙述性地、偏重经验地应用和定义文学一词。为此伊格尔顿主张文学理论应通过文学直面人们身处其中的生活与世界,以意识形态为纽带将文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键词: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文学;意识形态关于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伊格尔顿早在《文学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4-12

  • 伊格尔顿“政治批评”之反思
    5123)伊格尔顿“政治批评”之反思梁心怡(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要]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美学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等研究都深深打下了“政治批评”的烙印,甚至宣告“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梳理并反思中国文论界对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的批判,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关键词]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之后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大量译介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西方文论思潮,对中国当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6

  • 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 ——《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刘晓慧 段吉方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棱思想框架中,努力凸显批评理论的责任和批评家的任务,提出在当代文学处境和理论现实中,批评家的任务不是演绎各种理论话语,而是在充分深入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和思想现实中实现批评理论把握现实的功能,展现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的价值。《批评家的任务》展现了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再现了伊格尔顿作为一个批评家的理论情怀和批评担当,是

    学术研究 2016年8期2016-02-28

  • 后现代主义文化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 ——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对的》一书是伊格尔顿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所做出的批判性论证。文化领导应当成为无产阶级在政权上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合法化的重要方式。伊格尔顿在书中对“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论调的批驳旨在通过文化批判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需要在批判中坚持,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武器;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生命; 需要在发展中坚持,发展是马克思主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12-17

  •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
    〔摘要〕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批判内容,他的政治哲学批判思想立足于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与时俱进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以文化视野进行政治批判。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理论几乎涉及到政治哲学的各个概念,其中重要的有民主、意识形态、权力等方面的倾向。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启示我们:要重视继承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方法,重视批判性话语方法的运用及现实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关键词〕 伊格尔顿,政治哲学批判,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中图

    理论探索 2015年1期2015-09-10

  • 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文化主题思想研究
    杨莉摘 要:伊格尔顿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学批评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伊格尔顿就致力于文化研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而且还带有文化批评意味。从整体上看,伊格尔顿的美好声誉建立在其对意识形态以及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上,伊格尔顿以其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以及扎实丰富的批评理论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思想以及批评理论的功能,并对伊格尔顿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批评理论的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关键词:伊格尔顿  批评理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2015-05-30

  • 社会权力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演进
    生产 ——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演进蒋继华(盐城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研究推进到文学批评和审美分析中,以意识形态作为连接审美与政治的切入点,探究文本意识形态的生产。伊格尔顿提出文本是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诸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意识形态在文学生产中呈现不同的结构和状态,批评的任务就是发现文本生产的要素、结构之间的联系,觉察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文本形式参与了整个生

    学术交流 2015年12期2015-02-26

  • “正当的统治”——对伊格尔顿审美话语中政治性的爬梳与理解
    为具体有力。伊格尔顿于具体审美话语上并没有系统的归纳,但他在意识形态与文化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他所思考的审美话语与政治实践的关系,这里面也隐含了他是怎样认识美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一、 起始:启蒙运动中意识形态的审美话语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的产生归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那个时候,这个名词还没有我们今人所赋予的有些贬义的味道,它是“属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个伟大梦想,企图像描绘身体的运动那样以一种非常细密的精确性描绘人的心灵。”这个词是由法国大革命里一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2015-01-28

  • 特里·伊格尔顿的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批评
    义干将特里·伊格尔顿对美国文学批评家“耶鲁四人帮”之一的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观向来持有很大的意见。早在1983年,伊格尔顿在其以论为立、轰动一时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就对诸多20世纪西方批评理论家作了史论结合而且针锋相对的批评(多为批判)[1]。而布鲁姆作为与耶鲁结构学派关系暧昧的文坛大家,在伊格尔顿看来自然难辞其咎。而在21世纪初,布鲁姆出版了其著作《如何读,为什么读》[2]之后,伊格尔顿[3]便于同年撰写了专文来批判布鲁姆,措辞剑拔弩张、异常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1-23

  • 伊格尔顿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
    而其中辑录的伊格尔顿对现代美学话语的政治批评无疑被归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谱系之中。赛尔登亦在整体评介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时认为:“伊格尔顿提出的补救办法是一种雄心勃勃的‘政治批评’,依然遵循恢复了生机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传统。”[1](P338)再如在《瓶中信:文学研究中的阿尔都塞》中,马尔赫恩对伊格尔顿转向“政治批评”做了如此点评:“他随后的著作放弃了《批评与意识形态》中那种体系化的提纲,转而赞同一种干涉主义的‘政治’批评,尽管并不缺少理论性的介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4期2014-12-04

  • 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当代启迪
    00)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学生时代,深研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著作,最终成为当代西方久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是特里·伊格尔顿回击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力作。作者以申辩式的手法驳斥了10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谬误,进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本书集中展现了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观,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与提炼总结。一、伊格尔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2014-08-15

  • 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的吗?
    从分析特里·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评价的“历史单调轮回”和“经济的幽灵”的论据出发,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决定论在古典经济学上的分歧,历述了恩格斯、葛兰西、卢卡奇等人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揭示了“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本来面目,特别是提出要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的经济和剩余价值学说下的经济进行二分理解,从而厘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桎梏和消极影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特里·伊格尔顿中图分类号:B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12-31

  • 理论之后的反思——评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魏先华特里·伊格尔顿于2003年出版的 《理论之后》在理论界引起一阵轩然大波,就连对他持相当激烈的批判态度的戴维·洛奇都说《理论之后》使“任何在20世纪末文化战争的学术前沿参与论争的人都会竖起耳朵,欲先睹为快”。①有论者认为伊格尔顿消解了理论,使理论走向穷途末路。众多论者的争议使我们很难确定伊格尔顿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作为一个有自觉知识担当意识的理论研究者,对于任何可能有贡献的理论我们都不应妄下评论,而应通过审慎的阅读做出恰当的评价,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3期2013-12-12

  • “科学”与“距离”:“理论之后”的伊格尔顿研究关键词
    域大名鼎鼎的伊格尔顿在形而上学领域颇多建树,甚至与新无神论者辩论上帝是否存在,出版了《神圣的恐怖》(2005)、《理性、信仰与革命:对上帝争论的反思》(2009)、《论邪恶》(2010)等一系列著作。国内有学者因此提出:伊格尔顿在2000年之后明确地出现了“神学转向”①耿幼壮:《编者絮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自20世纪末起,他着力于“推动伦理学、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合”②柴焰:《抵抗后现代主义与保卫马克思》,《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2013-04-07

  •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维度
    判”的时代。伊格尔顿对后现代文化与商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后现代文化是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的投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犬儒主义的投降,远离了文明。[关键词]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3002705“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277)。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社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2012-06-18

  • 走向文化政治诗学 ——伊格尔顿与他的文化政治批评
    治诗学 ——伊格尔顿与他的文化政治批评赵 丹 刘 洋(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在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舞台上,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原则和政治批评立场,表现了明显的文化政治诗学特色,引起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文化政治批评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神的赓续和弘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完整性。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激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理论面向现实的勇气与力量——评段吉方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即是这方面的深度反思与体检。一读段吉方教授的新著是快乐的,不仅表达清透,字里行间流露的智慧更令人击掌叫好。你不断会有新的发现,不断得到精神和心灵上的启迪,也为著者的底气和自信所感染,因为这不是空对空的高空理论作业,而是有着充沛的证据和条分缕析的分析论证。对理论进行反思与体检其实就是不断阐释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心灵历程,诚如法国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所言:“在掌握这些真理的过程中,我们与我们自己面对面

    文艺评论 2011年11期2011-08-15

  • 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文本解读
    文化批评家的伊格尔顿,他的著作具有广泛的公众影响力。因此重温和细读伊格尔顿的经典理论著作,可以昭示当今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走向。伊格尔顿在其著名的理论著作《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提出一个核心命题: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伊格尔顿;人文特质;文学批评;政治批评一、特里·伊格尔顿的人文特质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作为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他可能是英国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2010-08-15

  • 从结构到后结构
    摘 要: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论述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对伊格尔顿论述的分析梳理作者在行文中的脉络,并通过这些论述了解伊格尔顿本人的思想。关键词: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伊格尔顿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后结构主义部分有这样一句话:“要是索绪尔料到了他所开始的这一切,他当时很可能就只盯住他的梵语所有格了。”首先让我们回顾伊格尔顿提及这句话的背景,在伊格尔顿看来,英美的后结构批评标志着自由主义的怀疑主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2009-05-13

  • 生活的意义:爵士乐队精神
    赋内容提要:伊格尔顿《生活的意义》从列举古今对生活意义问题的种种质疑和解答入手,通过分析“意义”和“生活”所含玄机,揭示了“内在论”和“构建论”的本质和历史渊源,提出了生活的意义在于爵士乐队精神的理想。关键词:伊格尔顿《生活的意义》内在论构建论爵士乐队200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特里·伊格尔顿的《生活的意义》作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一种哲学反思,纵古论今、旁征博引,气势恢宏、语言诙谐,一经发表便引起热烈反响。英国作家玛丽娜·华纳(Marina Warner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4期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