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 时光中的传统文化
    满满。七月初七·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也称“七夕节”“七巧节”“七姐节”等。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今天的七夕节十分具有浪漫色彩,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在过去,女子七夕乞巧多是为了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西汉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记载了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的事迹。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

    求学·理科版 2023年13期2023-06-27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视野下广州乞巧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模式初探
    背景下,广州传统乞巧民俗文化应积极融入文化圈建设,拓宽创新发展路径。现通过梳理广州乞巧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及其当下面临的若干瓶颈问题,提出文化内涵融合和传承创新路径,构建“内部引导,外部传承”活态传承的联动模式,以进一步推动传统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引言党的十九大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级的重要发展战略。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优势。随着《广东省推进“粤港澳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2023-05-30

  • 原真性视角下广州乞巧民俗文化传承的再思考—以珠村为例
    繁荣。现以“中国乞巧第一村”广州天河区珠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口述访谈等方法,剖析珠村乞巧民俗文化的传承状态。珠村乞巧文化的原真性在于其代表了当地原住民的乡土文化,研究基于原真性原则提出乞巧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策略,以期为广州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思考。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激发中华优秀

    文化产业 2023年7期2023-03-11

  • 八月来临话七夕
    “巧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因为“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节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提倡夫妻之间要长相厮守、白头偕老。随着牛郎织女故事的掺入,七夕节便一步步变成了情人节。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

    北京纪事 2022年8期2022-05-30

  • 传统节日类非遗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实践及其思考 ——以甘肃西和乞巧节为例
    续发展。一、西和乞巧风俗保护传承概况甘肃东南部陇南市西和县、礼县的乞巧风俗历史悠久,极具地方特色。2006 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乞巧节被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西和乞巧风俗的保护与传承不再仅是民间自发进行,而是由政府推动,这使西和乞巧节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和弘扬。(一)西和乞巧的民间传承西和民间乞巧风俗起源于汉代,主要流行于漾水河流域,当地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乞巧活动的习俗。仪式从农历六月三十(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5

  • 牛郎织女的传说
    晚上,女子要穿针乞巧。让我们一起欣赏古代诗人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创作的诗歌吧。七 夕[唐]杜 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乞 巧[唐]林 杰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绮疏遗恨》之针[明] 唐 寅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七夕》全诗虽无一句抒情的话语,却道出了失意宫女的孤独和凄凉的心境。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一个“冷”字让银烛秋光

    作文·小学中高年级 2021年8期2021-11-07

  • 七夕节——坐看牛郎织女星
    历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当然,她们更羡慕牛郎与织女坚贞的爱情,自然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这都属于少女的活动和心事,男人不能参加,因此,七夕也叫“女儿节”,是中国唯一以少女为主角的特色节日。其实,乞巧的活动有很多,比如“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等。穿针乞巧最早的乞巧方式,女子手执丝线和九孔针,趁着月光连续穿针引线,最快完成的称为“得巧”。喜蛛应巧女子们七夕当天捉蜘蛛放到小盒里,第二天早上打开盒了,发现蜘蛛结网的便是“得巧”。还有女子在七夕夜深人静时躲在葡萄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21年9期2021-09-29

  • 七夕为何成为中国情人节?
    “巧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七夕节起于乞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如今中国的情人节的呢?这就要翻翻历史了。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提倡夫妻之间要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将夫妻之间的“情”字抬上了理论高度。随着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的,七夕节一步步变成了情人节。旧时,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

    北京纪事 2021年8期2021-08-23

  • 潭山乞巧
    欧嘉荣化龙潭山乞巧文化节潭山村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最著名的要数乞巧文化节。其中,节日活动中的乞巧公仔别具特色。乞巧公仔个头不大,制作却不简单——包括人物造型、服装裁剪、工艺刺绣、面相绘画、镶、扎作等多道工序,完成一个公仔至少需要4至5日。每逢七夕,许氏宗祠都会进行“摆七夕”活动。届时,村民们会前去观看乞巧公仔,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加节日盛会。潭山乞巧已列入广州市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每逢七夕,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

    广东第二课堂·小学 2021年8期2021-08-10

  • 陇南乞巧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研究
    030)一、陇南乞巧民俗仪式及舞蹈的基本概况乞巧节的名称多样,一般也有人将其称作是巧娘娘节。参与节日的人们通过祭拜等仪式向织女祈求赐予灵巧聪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的节日民俗。陇南西和地区的乞巧节进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和乞巧节日活动阶段。5月至6月为乞巧节的准备阶段,为了保证乞巧节的顺利进行,在农历的五月下旬就要开始历时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址、联络筹资、排练歌舞、生巧芽、请巧、造巧等事项;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上,这期间便是乞巧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2021-04-08

  • 西和乞巧民俗中女性精神追求的时代阐释
    42500)西和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乞巧”,乞是求、要、向人讨要,巧本义为技巧,灵巧、灵敏,手的技能好。在乞巧女儿心目中巧和窍互通,心灵手巧和巧思妙想相互融合。“西和乞巧”是乞巧女向“巧娘娘”讨要一双巧妙的双手,以实现个人聪慧能干的美好愿望。乞巧的内容从习得女孩生活技能、生产本领延伸到女孩精神追求,其目的是通过参与乞巧活动使自己“得巧”,成为有智慧的女性。西和乞巧的唯一对象为“巧娘娘”。巧娘娘的原形为“织女”,即《史记·秦本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2021-03-25

  • 民俗节庆的成长※ ——基于“广州乞巧文化节”新闻报道的分析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乞巧文化节之一,至2016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2届,在珠三角乃至海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发展经验为民俗节庆的成长提供有益借鉴。1 文献回顾关于“民俗节庆”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和深入,其中包括民俗节庆的发展问题。就国内相关研究来看,以“节庆(节事)发展”“节庆(节事)可持续发展”等为题目或者主题的相近文献多从区域节庆资源开发的视角讨论当地节庆(节事)的发展问题,相关研究阐述了一些宽泛的经验和对策。国内有关知名节庆的实证研究从整体上介绍了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3-03

  •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陇南乞巧祭祀的文化阐释
    今活态传承。陇南乞巧民俗更是以其历史悠久、仪式完整、内容丰富、活动时间长而备受世人关注,被民俗学家柯杨先生誉为乞巧民俗的“活化石”,至今依然展现出传统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陇南乞巧民俗作为女性特有的节日,其内涵是对女性社会性角色的建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指出:“女性是通过长期以来所履行的社会角色来与自然接近的,女性的各种特征和伦理是由社会构建的。”[3]9陇南乞巧节是姑娘们为适应女性未来社会角色而进行的祭祀演绎与手艺强化,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个人生存、家族兴旺和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08

  •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_杨金伟、王芳“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成为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我国的“乞巧节”大部分是在七月初七日当天举行,唯独西和的“乞巧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每年农历七月,西和随处可见载歌载舞的乞巧场面,场面热烈,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传承悠久,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

    清风 2020年18期2020-10-28

  • 从《乞巧》一课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育审美鉴赏力的策略
    实践经验,结合《乞巧》一课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审美鉴赏力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鉴赏力;培育策略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的引导之下,凭借一定审美媒介,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的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以及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历来便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育孩子们的审美鉴赏力呢?本文结合《乞巧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2020-10-21

  • 七夕来“乞巧
    时候你可以试试‘乞巧,看看能不能真的变得心灵手巧吧!”明天瞪大眼睛:“乞巧?那是什么?”瑾萱笑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七夕时那些有趣的事情吧!”“乞巧”“乞巧”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天的一项风俗活动。民间传说,织女是一位美丽勤劳的仙女,更是一个纺织高手。因为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织女会出现在天空的“鹊桥”之上,所以许多女孩子会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向织女许愿,希望自己能有一双巧手。这种活动就被称为“乞巧”。“乞巧”的形式對月

    小雪花·成长指南 2020年8期2020-10-12

  • 珠村乞巧节俗的“活字典”
    的珠村人,从小对乞巧文化耳濡目染,多年来致力于乞巧文化的挖掘、记录、组织、传播、培训等工作,担任历届乞巧文化节的讲解,发表众多乞巧节相关文章,保存了丰富的乞巧文化相关资料。!朋.年起,跟随母亲学习乞巧传统工艺斋塔等的制作方法,擅长用新型材料制作现代作品,代表作有《喝水不忘挖井人》《航天火箭扬国威》等。一、深受珠村乞巧文化滋养起源于南宋的珠村,居民以潘、钟两姓为主,潘剑明出生在珠村,是珠村潘氏第22代传人。童年和中学时期都生活在珠村,姑姑和母亲都是刺绣能手,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5期2020-08-14

  • “我们的节日·乞巧节”理论研讨会在甘肃西和举行
    艺家协会、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陇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共西和县县委、西和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我们的节日·乞巧节”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中国民协顾问夏挽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北京大学教授王娟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共约100人出席活动。在8月2日召开的“我们的节日·乞巧节”理论研讨会上,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西和县副县长任静,陇南市人大副主任高天佑,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青山致辞,甘肃省民协主席王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5期2020-01-10

  • 人类学视野下女性在乞巧仪式里的象征与表达
    七月初一到初七的乞巧仪式,现在每年约有10 万人仍在参与,该仪式对当地女性影响深远。乞巧仪式盛况仅次于春节,参与人员以未出嫁的姑娘为主,其中有几个经验丰富的长者指导仪程。仪式中的祭祀、歌舞是她们感怀祖先、追求智慧和美的表达方式。仪式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如只允许女性参加,只祭拜织女(当地叫“巧娘娘”),期间有敬麻姑神的环节、有巫术性的“神灵附体”以实现人神对话环节。仪式的程序和仪式中的歌舞对于传承人有严格的要求,对女性的基本要求仪式中都有所体现,且仪式中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1-09

  • 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试论民间、学者与地方政府的相互作用
    ”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广东人俗称“拜七姐”或称“摆七娘”。这个民俗节庆源于一个传说,那就是传诵上千年的牛郎与织女、天上与人间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节俗传颂着故事,故事印证着节庆,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祖国两岸三地,在日本、韩国,“七夕”节流传下来。广州地区过七夕与其他地区最大的区别是,广州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幸福婚姻爱情的向往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小巧玲珑的

    探求 2020年1期2020-01-07

  • 以“乞巧节”为原型创办“乞巧民俗文化活动”探析
    。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一项重要遗产,2008年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中。其七天八夜的礼俗仪式、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祈求心灵手巧的美好寓意构成了乞巧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今年,甘肃西和县以“乞巧节”为原型,融合乞巧传统文化,创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乞巧民俗文化活动”。所以,选取“乞巧节”为典型案例,通过与丰收节进行比较分析,为丰收节增添文化底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个案调研等研究方法,旨在为丰收节初步发展阶段注入更多文化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年3期2019-12-08

  •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摘要】乞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根据非遗文化遗产的流程确定传承人,传承机制、以及相关的传承场所建设,推动了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非遗之后十年的乞巧文化传承与变迁进行论述,思考无论民间存在还是政府行为,所能做的应该是静下来更多的应在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了不破坏传统音乐的“原生性”而作新的方向的思考。【关键词】乞巧;非遗十年;传承与思考【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20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2019-08-12

  •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 ——以广州乞巧民俗的保护为例
    势。这其中,广州乞巧民俗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本文将以广州乞巧节为例,探讨民俗类非遗的保护机制。二、广州乞巧民俗概况(一)粤人重巧夕广州人一般称七夕节为乞巧节、七姐诞或摆七娘、摆七夕等。相比于国内其它地区,广州及周边地区对乞巧节的重视程度让人印象深刻。“瓜果跽拳祝,睺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这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描写珠三角民间通宵达旦庆祝乞巧节的一首诗,从中可以窥知,南宋时,广州的乞巧节应该就已经非常热闹,诗人用一个“重”字点出了乞巧节在粤人心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7期2019-06-05

  • 张惠:一份担当,一条光荣之路
    张金仿将乞巧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西和县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西部小城,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三国古战场、仇池国的故土。尤其古老先秦遗风的乞巧文化,更是西和地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西和县文联主席的张惠,对西和县的地域文化不仅了如指掌,而且饱含深情。能够从事文艺事业,对张惠来说既是一种热爱,也是一种责任,西和县身后的文化底蕴,让作为县文联主席的她感到任重道远,必须一步步走出去,将西和县古老的文化遗传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近年来,西和县抢抓国家‘一路一带

    现代妇女 2019年2期2019-02-24

  • 陇南乞巧民歌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上述立场均与陇南乞巧民歌主题元素相合,因此,陇南乞巧民歌的本质属性符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生态女性主义不仅适用于纯文学,而且适用于陇南乞巧民歌。一、陇南乞巧民歌与“乞巧女”个体生态发展陇南乞巧民俗中的活动主体“乞巧女”是未婚姑娘,他们祈盼健康成长、有和谐美满的家庭与人际关系,有才学有手艺,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在乞巧民歌中都有表达。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既是认识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是一场传帮带的礼乐文化认知盛宴,这些认知对乞巧女个体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发展起着

    社科纵横 2019年3期2019-02-19

  • 陇南本土对乞巧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从西汉水流域留存乞巧民俗文化的现实情况看,本文所指陇南,即今名所指范围。“陇南本土”,即指当今陇南市辖区。二、国内对陇南乞巧文化的推介、宣传取得了显著成绩自2007年西和县举办首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以来的11年间,国内对西汉水上游地区乞巧民俗文化有组织、有规模的推介、宣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西和县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功不可没。我们仅从“数字超星”数据库以“西和乞巧”“陇南乞巧”“西和礼县乞巧”(包括单独字段“礼县乞巧”)“西汉水乞

    甘肃农业 2019年1期2019-02-14

  • 发挥民俗“乞巧”文化优势,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喜琴摘要:民俗“乞巧”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学校的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民俗“乞巧”文化分析,认识到利用民俗“乞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势和出路,及相应的思路与策略。探索“乞巧”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的内容与方式,寻求“乞巧”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同時也推动民俗文化遵循时代精神走向创新性发展。关键词:民俗“乞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策略;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教育面临着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2019-02-11

  • 乞巧十二祭文化意义初探 ——甘肃省西和县姜席乞巧风俗田野调查报告
    7)西汉水之上的乞巧风俗源于先秦时期,传承至今,可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价值。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西汉水上游,现今甘肃东南部,西和、礼县等地一带,曾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的古代文化遗址范畴,这里也曾栖息着氐、羌等西戎少数民族,秦时属于西垂边境。由此看出西汉水上游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秦人为祭祀以“织”彪炳史册的祖先女修将银河西侧最亮的零等星命名为织女星。秦文化中对古老的星辰崇拜和对祖先女修的崇拜,孕育了乞巧风俗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2018-09-21

  • 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
    展。节日起源妇女乞巧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说的是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自然崇拜“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此外,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

    老友 2018年8期2018-09-03

  • 陇南乞巧节:镶嵌着女儿智慧的古老习俗
    陇南西和乞巧节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显著地域特点的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東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已经记载七月七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但并未言及乞巧,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文献中关于乞巧民俗的最早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求,“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

    现代妇女 2018年8期2018-08-23

  • 筑梦“女儿节”:生机盎然的乞巧时代风采
    的生活,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陇南市西和县,每年从农历六月最后一个晚上到七月初七,长达7天8夜的节日庆祝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西北名城散发出浓浓的文化风情。陇南乞巧经久不息、源远流长。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有着千年文化传承与积淀的遗产,是将仪式参拜、诗词歌赋、舞蹈展示、美好期盼融为一体的节令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乞巧文化的一代代继承与弘扬,随着时间的涌动,这个承载着人们美好希冀的传统活动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价值。每一个“巧”字背后,都

    现代妇女 2018年8期2018-08-23

  • 采访: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文化站站长——杨静
    年来,在打造广州乞巧文化节文化品牌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基层先进宣传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优秀文化品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羊城晚报2014年11月22日A7版(《广州乞巧文化节背后的巧女》)对个人进行了专题报道。2016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2016年度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荣誉称号;南方日报2016年12月10日04版(《乞巧文化节的超级推手》)对个

    广东园林 2018年3期2018-07-25

  • 乞巧文化大课间的德育功能探析
    杨道佳乞巧文化是珠吉地区流传八百多年的民俗文化,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自发进行的一项民间活动,现在已成为广州市的一个品牌,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乞巧文化节活动。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小学在这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当中,怎样让我们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呢?怎样使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其巧妙融入学校的育人之中呢?我就把这几年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汇总和提升。一、德育如何在乞巧文化大课间活动的定位珠村小学以乞巧

    师道·教研 2018年6期2018-07-13

  • 秦风汉水的女子心上的歌
    整理编订的《西和乞巧歌》一书,非常亲切激动。红色的封面装帧,精美的纸张,间有红色剪纸插页,一首首动人的歌词,弥散着浓厚的秦地民俗文化气息,捧在手里,让人珍爱不已。读完整本书,更感觉到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仪式的纸上展演,更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乞巧文化以及古代女性文化的珍贵资料。甘肃省西和县,是秦人崛起和发迹之地,浸润着周秦文化的遗风。漾水和西汉水(古代典籍多处可考证,鹊桥相会之“银河”,古即称“汉”。如《诗经·大雅·云汉》

    飞天 2018年4期2018-04-28

  • 乞巧文化大课间的德育功能探析
    珠村小学 杨道佳乞巧文化是珠吉地区流传八百多年的民俗文化,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自发进行的一项民间活动,现在已成为广州市的一个品牌,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乞巧文化节活动。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小学在这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当中,怎样让我们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呢?怎样使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其巧妙融入学校的育人之中呢?我就把这几年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汇总和提升。一、德育如何在乞巧文化大课间活动的定位珠村

    师道(教研) 2018年6期2018-04-02

  • 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广州乞巧民俗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T分析框架的广州乞巧民俗文化传承策略研究皮泽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广州510520)民俗文化价值挖掘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是近10年来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广州市乞巧民俗文化正经历发展瓶颈以及面临外来文化冲击,促使我们对于乞巧民俗文化的价值挖掘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以期为广州市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打造和丰富广州“文化名城”的城市符号。乞巧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策略引言乞巧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彰显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3期2017-12-26

  • 漫谈乞巧女儿节
    ■李仲红漫谈乞巧女儿节■李仲红“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每年一到农历七月,陇南西和县、礼县西汉水流域一带女儿欢快的过着自己的乞巧节日。乞巧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当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了。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西和县、礼县一带。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在《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民俗》一文中指出:“西、礼两县隆重的乞巧民俗是秦文化的遗留”。汤汤漾水,滔滔西汉,源横岭,出嶓冢,滋汉源,润长道,使西垂成为秦人先祖

    甘肃农业 2017年21期2017-11-16

  • 古老民俗乞巧
    图/邓海古老民俗乞巧节◎文·图/邓海从陕西咸阳出发,向甘肃陇南礼县、西和县去秦人故里寻根。这里是秦人最早的发祥之地,自然有一种跨越远古的亲切。这次寻根之旅,恰巧赶上西和县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女儿节”,是指每年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巧娘娘,家迎的,我把巧娘乞下凡,今年去,明年来,我送我的巧娘上天河

    金秋 2017年14期2017-10-24

  •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西和乞巧节的开发探究
    +剡蕾摘要:西和乞巧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西和风情的宝贵财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亦可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民俗。因此,在充分利用乞巧节这一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来构建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丰富“非遗”作为校本教学内容的个案研究。关键词:西和 乞巧 语文 校本课程 开发2002年10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颁布,其中强调:政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6期2017-07-07

  • 推远点 再推远点 ——从《乞巧》中品拓展之美
    华人教版三年级《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样一篇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之外,更要关注“乞巧节”在被“拉近和推远”的过程中是否有其他的意蕴,学生的思维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被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古诗句是否真的在“言近而旨远”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光芒等。听过一些执教《乞巧》的公开课,不论是哪个教师,都绕不过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对此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2017-04-12

  • 母亲的“乞巧节”
    ,就是女孩们的“乞巧节”。七夕那天,母亲会让我们姐妹“穿针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自古七夕就有“穿针乞巧”的习俗。母亲给我和妹妹们准备了五彩丝线,让我们比赛穿针,看谁穿得最快。姐妹们就当玩有趣的游戏,母亲却丝毫不敢马虎,还煞有介事地为我们看时间,数数穿了多少根线。我至今不知道穿针乞巧的习俗究竟是怎样的,不过母亲的做法,锻炼了我们眼疾手快的本领。我上五年级时,母亲让我学踩缝纫机。那台老缝纫机是母亲的宝贝,她

    中华家教 2016年10期2016-11-07

  • 七月七,吃巧果
    女星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唐诗宋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变得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

    美食堂 2016年8期2016-08-23

  • 月下穿针乞巧
    红的基本功,穿针乞巧是七夕乞巧的一种常见方式。《荆楚岁时记》 记载,七月初七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穿七孔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所谓“七孔针”,大概是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乞巧针”,它只在七夕时让妇女把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穿得快的人就表示乞得巧了。唐诗中歌咏七夕穿针乞巧的篇什甚多,如:崔颢 《七夕词》:“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祖咏 《七夕》:“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罗隐 《七夕》:“香帐簇成排窈

    读书文摘 2015年10期2015-11-20

  •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也有人称之为“七夕节”“女儿节”。“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5年7期2015-09-10

  • 论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
    0360)论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梁凤莲(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360)从城市推广新生节庆的经验来看,古代民俗是由下而上产生的,当代节庆是可以由上而下产生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管理者研究民众情感需求,根据市场调研,推动了部分非重要传统节日的转型,使之更加年轻化、时尚化,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广州天河乞巧节的发展正处于这一关键的转型阶段。政府要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乞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鼓励年轻一代参与乞巧节庆活动,促使乞巧节良性发展。

    探求 2015年4期2015-02-13

  • 西和礼县乞巧民俗特征及传承价值
    500)西和礼县乞巧民俗特征及传承价值潘江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成县742500)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乞巧活动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它具有歌舞性、娱神性及功利性特征。研究乞巧民俗的文化形式及其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乞巧;西和县;礼县;“巧娘娘”;特征;价值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它还有“乞巧节”、“女儿节”等不同的叫法。关于它的起源问题,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我国自古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2-13

  • 彰幽抉微、精博允当的区域文化研究大著——评赵逵夫主编的《西和乞巧节》
    、天水一带也叫“乞巧节”。“‘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是乞讨,巧则是心灵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1]“乞巧节”在甘肃南部、西汉水上游的西和、礼县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据调查,在全国有不少地方有七夕乞巧风俗,但只有甘肃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最为特殊、最为隆重、持续的时间也最长。[2]这里的乞巧都是从农历七月一日起,到七月七日止;而且都要供奉用纸糊的“巧娘娘”,届时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2-13

  • 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韩 雷,刘 宪(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本真性;视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20

  • 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
    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蒲向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乞巧最早属于北方风俗,且和远古秦先民密切相关。丰富的唐宋七夕诗文,为我们考察乞巧在陇南的流传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六朝七夕诗文相比,唐宋诗文反映陇南(陇右)乞巧的面不够大,但唐人从六朝的代意模式中走出来,展示了自身的情感与思想。诗文的思想情感在士气激扬的唐代,显露了诗人对乞巧民俗的关注;而宋人沉著于坚持,将唐代七夕诗描述陇右(陇南)乞巧的理念和事件踵事增华,对今天陇南乞巧民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3-28

  • 七夕节的常见习俗
    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的地区还组

    乡村科技 2014年13期2014-03-04

  • 从传统到当下——甘肃西和乞巧节文化空间变迁研究
    035)一、西和乞巧节产生的历史根源位于甘肃陇南地区的西和至今还存有独具特色的乞巧习俗。每到农历六月三十,当地女性着装一新相聚在一起通过乞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整个乞巧活动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深夜。时至今日,和全国其他地方乞巧习俗渐衰乞巧活动渐弱的现状相比较,西和乞巧节之所以能够活态的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乞巧节的产生缘由大都和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传说有关。而西和民众崇拜的织女神却和该地历史有着很大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11-01

  •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的“通过仪礼”意蕴阐释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的“通过仪礼”意蕴阐释王亚红(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0)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了乞巧节狂欢表象下面所隐藏着的“通过仪礼”意蕴本质,从而揭示出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乞巧; 少女; 过渡; 通过仪礼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是我国一个广泛流传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乞巧文化在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为爱言情
    :节序词 七夕 乞巧 七夕词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41-02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的创作在宋代大兴,成为“一代之文学”,被宋代文士们认为是任情山水,流连光景,传情达意,怀古咏物的一种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样式,宋词很适合表达岁时欢庆的场景。在宋词中,抒发节日的喜怒哀乐成为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2期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