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论

  • 从接受学隐含读者角度看《伤寒论》 《金匮要略》内容体例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写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2]序言既点明写作的原因和过程,列举所借鉴的书籍,如《黄帝内经》《难经》等,也提出愿望,即期望读者能见到疾病了解根源。最后一句,指出《伤寒论》所认可的理想读者,即能探求其所搜集的著作如《黄帝内经》《难经》等书者,会获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11期2023-12-14

  • 《伤寒杂病论》心系疾病论治用药浅析
    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其中记载的方剂被后世医家奉为“经方”,并广为使用。现从《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出发,探究其中论治心系疾病的常用方药。1 条文的检索及分析《伤寒杂病论》流传至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而实际上两者属于同一部著作。《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3]一书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整理合二为一,且合并重复条文,在不计算书中《辨脉法》《平脉法》《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部分的情况下共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21期2023-12-02

  • 浅析《伤寒杂病论》“家”字相关术语英译*
    004)《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并阐述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经典临床著作;其中《伤寒论》侧重于以六经辨证辨治伤寒,《金匮要略》侧重于以脏腑辨证辨治杂病[1]。《伤寒杂病论》对于学习和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临床技能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将“家”与喘等中医常见症状联系在一起使用(如喘家、呕家),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2]。此类术语的含义与一般“家”字相关术语(如科学家、文学家等)不同,有的表示有宿疾,有的表示一类人,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4期2023-05-13

  • 千古医圣张仲景与他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融合而来。张仲景(约公元150~154 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也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医学专著。20 世纪90 年代末的一个夏天,笔者受河南安阳市政府邀请,参加了一行十人赴南阳文化考察团,也曾去医圣祠考察。在那里,了解

    工会博览 2023年5期2023-03-24

  • 《伤寒杂病论》与《脉经》“阴阳脉”之异同*
    0110《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2—205年,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在《伤寒论》的开篇,《平脉法》《辨脉法》两篇内容均为脉法专论,论述各类脉象性质、指下特点、各脉主病、四时脉象、平人脉象等。在《伤寒论杂病论》主体内容中,每篇均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强调“脉”在辨证识病中的重要性,且论中“脉证并治”“观其脉证”等文句,处处体现了仲景重视脉诊,以脉定证、凭脉辨证,用脉象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思想。《脉经》为魏晋王叔和(公元170—255

    中医学报 2023年1期2023-03-09

  • 疫下温病辨证体系浅析*
    背景下,《伤寒杂病论》应运而生。从《伤寒杂病论》涉及的病种来看,黄瀚锋[10]指出《伤寒杂病论》内容当以狭义伤寒为主,但也有广义伤寒的内容。由于受到气候、社会等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伤寒杂病论》又以感受寒邪,出现发热为主症的疾病最为多见,故当时称为“伤寒”。汤旻雨[4]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研究认为,《伤寒杂病论》中之“伤寒”当为一种疫病,主要为寒疫。从竺可桢[11]对于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研究中,可以得知张仲景所处年代气候寒冷,为支撑《伤寒

    光明中医 2023年1期2023-02-11

  • 五苓散主症探微*
    2)1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共出现16 次,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71、72、73、74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141、156 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的244 条,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的386 条,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的48 条,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的23、24、25 条,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的63 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的31 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的4、5 条。见表1。由表1 可见在辨太阳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4期2023-01-18

  •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赵红玉《伤寒杂病论》[1]作为中医药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著作,其总结了东汉之前的医学成就,将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中医的临证思维,作为区别于西医的一大优势,被部分文献报道为定性医学[2]。笔者有幸在赵红玉老师带领下,在学习《伤寒杂病论》过程中,了解到定量辨证思想概念,老师指出张仲景精妙地多次运用定量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疾病具体环节和发展过程,更加具体地规范了临床治疗原则[3]。笔者略有小悟,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初探《伤寒杂病论》中定量思想。1

    光明中医 2022年4期2023-01-04

  •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书中多次引用“阳气”这一名词,正确理解“阳气”的内涵对仲景学术的研究至关重要。但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至今已经1 800余年,其中很多名词术语的含义已经发生演变[1],而且仲景作为经方的传承者,其学术思想传承自经方学派,而非医经学派。而后世医家对于“阳气”这一概念的解读,更多的是基于医经学派理论的著作《黄帝内经》,进而将其解释为阳热之气[2]。学者杨绍伊、钱超尘等强调了《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理论体系的不同,不得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9期2022-12-06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用药规律研究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奠定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临床巨著,其创立的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思想及药简力专效宏的组方用药体系被后世医家遵为临床实践之准绳。民国时期多种“古本伤寒”现世,《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即其中之一,是《伤寒杂病论》现存诸多版本中内容最详实齐全者[1],共16卷,比宋本多出1/3的内容,融《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一体,突出体现了仲景伤寒杂病合论之原旨,具有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2-5]。本研究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软件,对《桂林古本伤

    中成药 2022年9期2022-12-05

  • 基于知识元理论的《伤寒杂病论》标引方案与知识表示研究
    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 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书,被历代医家奉为临证圭臬,也是当今中医人学习与临床的必备之书。在近两年,中医临床专家团队研制的抗疫“三药三方”中的清肺排毒汤,即由来自《伤寒杂病论》的4 个方剂融合而成,临床疗效显著,彰显了经典的旺盛生命力[1-2]。如今,伤寒、金匮已成为两个系统的中医学科,大量伤寒金匮类古籍中蕴含着海量的、高密度的中医药知识和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30期2022-11-20

  • 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规律探析
    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含半夏的经方就有42 首,共涉及20 个篇章72 条条文,可见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甚广。鉴于《伤寒杂病论》在我国中医药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参照朱文峰教授关于证素知识的分类,采用Access 和SAS 软件等数据挖掘技术,从《伤寒杂病论》及其注疏文献中系统梳理含半夏经方的主治证候规律,从而探析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规律,为临床更好地应用半夏提供借鉴。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以“半夏”为关键词对《伤寒杂病论》经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08-15

  • 初识本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本节主要讲授张仲景的成长经历和《伤寒杂病论》写作的曲折历程、主要内容、贡献及地位,结合张仲景个人经历、《伤寒杂病论》的贡献和重要地位理解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历代中医药人的坚守和使命,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德精神和家国情怀,建立中医药思维,增强专业归属感。本节内容在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2 学生特征分析2.2.1 理论知识基础 本课程开设于大一上学期,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因为中学课程不涉及中医药知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2022-05-24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呕吐用药规律
    效可靠。《伤寒杂病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所作,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仲景治呕颇具心法,从病因病机到理、法、方、药进行全面且系统的论述,《伤寒论》中呕吐一症不仅散于六经,《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更是首次把呕吐作为独立病症进行专篇论述。笔者通过统计和分析,总结张仲景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及学术思想,以期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借鉴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伤寒论》[2]《金匮要略》[3-4]与《伤寒论选读》[5]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

    中医药通报 2022年5期2022-05-21

  • 建国以来《伤寒杂病论》相关研究著作出版情况初探
    008)《伤寒杂病论》是以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即东汉建安年间[1]。现在流行的一些重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桂林古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向上溯源《黄帝内经》理论思维,向下开启后世学习临床思维基本途径,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其也是古代及现代医家探索疾病,进行中医学习的源泉,具有较高临床实践价值,备受推崇。如何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3期2022-04-01

  • 《伤寒杂病论》中杏仁应用和配伍规律探析
    用杏仁。《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的临床著作,被后世医家称作“方书之祖”,书中所载之方剂也被称作“经方”。《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杏仁的经方有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茯苓杏仁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等共计24首方剂(原为25方,因杏子汤有名无方,故不计入)。本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规律三个方面探析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应用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杏仁提供依据。1 《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用量和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1期2022-02-11

  • 《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
    痛。”在《伤寒杂病论》中,腹痛为疾病的一个症状。书中所载许多治疗腹痛的方剂,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2]。笔者统计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腹痛类病症的选方用药,以期发现其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1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腹痛方剂《伤寒论》条文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12首,包括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大陷胸汤、大承气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黄连汤、桃花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金匮要略》条文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21首,包括甘草粉蜜汤、乌梅丸、

    河南中医 2021年1期2021-01-30

  • 医圣张仲景
    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东汉末年的精彩篇章和人物实在太多,魏蜀吴三国的谋攻,建安七子的文对,但在《伤寒杂病论》面前,都黯然失色。这是一部压稳中医发展史的定盘之作,有了它,中医人就可以开出标准的经方,他们的一言一行由此都有了医圣的光辉。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评论《伤寒杂病论》“真活人书也”!不难看出,作为医界同行,华佗为《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感到由衷的高兴。北宋张耒评《伤寒杂病论》:“论病处方纤悉必具,又为之增损进退之法以预告人。嗟夫,仁人之用心哉!且非

    躬耕 2021年12期2021-01-02

  •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Zhiyi Tongzhi Recipe in the History of TCM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the Guarantee of Curative Effect
    ses(《伤寒杂病论》),Handbook of Prescriptions for Emergency(《肘后备急方》),Essential Recipes for Emergent Use Worth A Thousand Gold(《千金要方》),Arcane Essentials from the Imperial Library(《外台秘要》) and other medical books have a large number of reco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9期2020-12-30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源流及真伪之辨
    029)《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传世著作,被认为成书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距今已有1 800余年历史[1]。该书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唐干元三年(公元760年)即被朝廷列为官方医师遴选考试教材,《伤寒杂病论》对现代中医临床指导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被推崇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2]。然而,《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在问世不久便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距该书问世仅有数十年之久的西晋太医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重新梳理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12-28

  • 3类人不宜做艾灸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论述。有表证者不宜艾灸《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意思是患者若是得了太阳病,应该用一些向外或向上的方法鼓动邪气排出。用艾灸只会让患者无法顺利排汗,表邪无法排出,整个人就变得烦躁,并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口干、咽干、便血等等。常见的表证就是感冒、咳嗽。此外,内科杂病患者很多都夹有表证,如糖尿病、心脏病、肾病、颈椎病、皮肤病等等,都可能有表证掺杂,这些人做艾灸需谨慎。实热

    家庭医药 2020年18期2020-12-11

  • 《三国志》为何不提张仲景
    重新整理《伤寒杂病论》,使它得以流传,但存世仅《伤寒论》,无《杂病论》(后来唐人发现一本旧医书,文风酷似张仲景,遂删伤寒部分,仅留杂病,即《金匮要略》)。后代论张仲景,多从王叔和处来。可到了宋代,张仲景的履历突然变厚,成了“孝廉”,还当过“长沙太守”,并首次被確认为“医圣”。其实,这是宋代、明清和1930年前后三次“造神”的结果。令人好奇的是,为何人们偏偏选中张仲景?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疫病高峰,分别在汉末魏晋、金元之交、明清之交,“建安大疫”是首次高峰的顶点

    华声文萃 2020年11期2020-11-28

  • 基于《伤寒杂病论》腹诊探讨腹壁张力触诊意义
    李里基于《伤寒杂病论》腹诊探讨腹壁张力触诊意义丁正香1,章薇2,潘江2,余兆安2,石文英2,陈成2,钟峰2,李里2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伤寒杂病论》腹诊在中医诊断学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从腹壁张力触诊在《伤寒杂病论》腹诊中的意义进行探讨,认为腹壁张力较客观反映了六经病脏腑病变规律,从腹壁张力触诊可司外揣内,从腹壁张力归经辨病位、从张力高低辨病性,依据腹壁张力变化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11期2020-11-19

  • 《三国志》为何不提张仲景
    重新整理《伤寒杂病论》,使它得以流传,但存世仅《伤寒论》,无《杂病论》(后来唐人发现一本旧医书,文风酷似张仲景,遂删伤寒部分,仅留杂病,即《金匮要略》)。后代论张仲景,多从王叔和处来。可到了宋代,张仲景的履历突然变厚,成了“孝廉”,还当过“长沙太守”,并首次被确认为“医圣”。其实,这是宋代、明清和1930年前后三次“造神”的结果。令人好奇的是,为何人们偏偏选中张仲景?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疫病高峰,分別在汉末魏晋、金元之交、明清之交,“建安大疫”是首次高峰的顶点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36期2020-10-09

  • 3类人不宜做艾灸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论述。有表证者不宜艾灸《伤寒雜病论》中记载:“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意思是患者若是得了太阳病,应该用一些向外或向上的方法鼓动邪气排出。用艾灸只会让患者无法顺利排汗,表邪无法排出,整个人就变得烦躁,并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口干、咽干、便血等等。常见的表证就是感冒、咳嗽。此外,内科杂病患者很多都夹有表证,如糖尿病、心脏病、肾病、颈椎病、皮肤病等等,都可能有表证掺杂,这些人做艾灸需谨慎。实热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0年9期2020-09-27

  • 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
    ”原则由《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观点。《中国医学史》指出:“(张仲景)结合当时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1]《伤寒论》教材指出:“(《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收录创制的著名方剂,向为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因而该书实为后世临证医学之基石。”[2]《中医基础理论》指出:“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发展了辨证论治原则,并且升华出‘证’

    医学与哲学 2020年15期2020-08-15

  • 《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用药规律分析
    痛之中。《伤寒杂病论》对腹痛的论述较多,遣方用药颇具特色,为后人治疗腹痛留下宝贵的经验。笔者拟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痛的条文进行挖掘,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1 《伤寒杂病论》中腹痛相关词统计分析对《伤寒杂病论》条文逐条阅读,按以下标准挑选与腹痛相关的条文:①条文中直接描述为腹部疼痛者;②条文经后人[1-2]考证确为描述腹痛者;③腹部不适明显但无疼痛症状者不纳入。经过整理,本次研究共纳入与腹痛相关条文48条。条文中对腹痛的描述方式较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10期2020-07-22

  •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ses(《伤寒杂病论》) records: "Blood obstruction is caused by both Yin (阴) and Yang (阳). Cunkou pulse (寸口脉) is weak, and tight in Chi. The symptom is limited body movement, like paralysis."Ming Xueji'sInternal Medicine Abstract(《内科摘要》) re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9期2020-04-20

  • 论《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当为鲜半夏
    )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被广泛使用,其中《伤寒论》共113方,有18首方使用了半夏,约占16%[1],《金匮要略》共载方205首(附录除外),有30首方使用了半夏,约占15%[2]。在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生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半夏采挖、洗净后,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即为生半夏。成品的生半夏呈类球形,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入药时捣碎使用[3]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2期2020-01-16

  •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笔者研读《伤寒杂病论》后,对中医治疗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后读胡希恕先生、冯世纶先生对经方的临床应用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获益颇多。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应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心得与体会。(1)《伤寒杂病论》第76条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指患者在运用发汗、吐、下的诊治方法后,津液受损而遗热未除,热邪在膈以上,并上攻于脑,遂使虚烦而不寐,翻来覆去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5期2020-01-14

  •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011)《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创立了伤寒病“六经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对于“伤寒”之义,后世认为“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笔者认为,过度引申“伤寒”之义会严重制约中医学发展,不利于中西医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1 《伤寒杂病论》中“伤寒”指饮食不足条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类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0期2020-01-12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条文辨析
    通行本《伤寒杂病论》简述 《伤寒杂病论》乃张仲景于东汉末年所作,但几经战乱,该书早已残缺不全。王叔和是第一位整编该书的医家,其将《伤寒杂病论》改编为《伤寒论》,使张仲景之书得以大行于世。至唐代,孙思邈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搜罗整编,将《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内容排次于《千金方》当中。经王叔和、孙思邈等先贤的努力,零散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虽得以传承,但其结构体系已非原貌。至宋代,政府主持修订医书,林亿等人通过对诸多古籍的挖掘整理,将《伤寒杂病论》演绎为现行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2-22

  • 《伤寒杂病论》序的学习心得
    500)《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赞誉有加,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部经典。历代研究注释《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有200多家,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的经典课程之一。然如仲景原文所言:“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腧,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伤寒杂病论》正文言简意奥,而其序较正文易懂,不计标点符号共602字。同样不计标点符号,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有2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7期2019-01-07

  •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细记载于《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癥瘕积聚病症的治疗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时至今日,在临床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临床上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1 《伤寒杂病论》中癥瘕积聚的辨治思想《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癥瘕的治疗方法所包含的辩治思想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本虚标实,辨证施治据《伤寒杂病论》所述,脏结的原因多为脏虚阳衰,阴寒在脏内部过久积郁而来。症状属于正虚邪实的表现,正虚包括了五脏六腑、气血不足,脏器官衰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9年17期2019-01-03

  • 《伤寒杂病论》中的和合意蕴
    000)《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所著,在战乱纷争,疫病流行的时代背景下,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有《伤寒杂病论》共计十六卷。此书自问世以来,广受医家青睐,被后世奉为医学经典。但由于历史原因,《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不复可见,后世几经流转,将其中伤寒部分编为《伤寒论》,把杂病部分编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虽已有千百余年,仍不失其中医历史文献地位,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临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年8期2018-03-23

  •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译过来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出身官宦家族,虽然到了他这一代没落了但是依然算的上个书香门第,张仲景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按照他父亲的想法,张仲景刻苦读书,最后当个官来光耀门庭。然而他父亲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奈何让张仲景給跑偏了。在张仲景那个年代医生的地位非常地位,可以想象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做这种地位的职业在当时的年代里遭受的非议,史书上记载张仲景是读书时看到“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对扁鹊非常佩服,于是便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2期2018-03-20

  • 民国名医朱壶山学术著作考
    详究仲景《伤寒杂病论》,精于内科、妇科和儿科,兼治杂症。民国十九年,由于受外甥武装暴动的牵连,朱壶山避难于北平[4]。1931到1946年是朱壶山从医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不仅收了日后的中医大家陈伯诚、陈慎吾、胡希恕等门人,而且撰著述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以下从相关文献对朱壶山的学术著作进行考述,以勾勒其学术生涯。医药期刊上的撰文从1931年到1944年期间,朱壶山先后在《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等期刊上担任顾问、特约著者等职,后又在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1期2018-03-06

  • 论《伤寒杂病论》研究及应用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才能学好《伤寒杂病论》基本理论知识?怎样才能用活《伤寒杂病论》实践应用技能?又怎样才能运用《伤寒杂病论》基本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怎样才能将《伤寒杂病论》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笔者试从诊治过程中、释疑解惑中、增补用方中、注释译文中、字词句中研究《伤寒杂病论》,以期达到运用《伤寒杂病论》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目的。1 从诊治过程中研究《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经典临床医学之巨著,其理论博大精深,非浅闻寡见所能及。怎样才能使博大

    中医药通报 2018年1期2018-01-18

  • 中医卒中先师(三)仲景 ——中风
    在于写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图2),认为一切因外感而得的疾病都是伤寒。《伤寒杂病论》虽然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但被后人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图1 张仲景图2 伤寒杂病论中华文化讲究死者为大,随着时间流逝,张仲景的地位被进一步提高,到元朝被称为医圣,类似古希腊的医神爱斯库拉皮厄斯(Aesculapius),有人曾为张仲景立庙,一时香火鼎盛(图3)。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分为以《黄帝内经》为主,重视针灸的医经派,和以本草汤液为主的经方派。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2期2018-01-12

  • 从《神农本草经》看张仲景对姜的用药规律❋
    029)《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2017-11-17

  • 《伤寒杂病论》中临床诊疗思维探析
    299)《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中医经典名著,自其诞生以来便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其最重要的一项理论成就即促进了中医理法方药诊疗体系的完善性,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播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价值。关于《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医学界所关注,相关的研究甚多,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对于其中的临床诊疗思维研究鲜有提及,而这一点同时又是中医思维理论与实践的关键一环。因此就针对《伤寒杂病论》中的临床诊疗思维展开相关探究有着巨大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6期2017-03-08

  • 从痞满看《伤寒杂病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
    从痞满看《伤寒杂病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娄亮 费玉雯 郭华通过分析和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中痞满的论述,指出:(1)病名上,《伤寒杂病论》称为“痞”或“心下痞”,继承了《内经》的称谓,并沿袭至今;(2)病位上,《内经》痞满从太阴脾土论述,《伤寒杂病论》痞满主要在心下胃脘部;(3)病因病机上,《伤寒杂病论》痞满在《内经》“寒”“湿”及“土运不及”基础上发展了痞满的热证、寒热错杂证等;(4)治则治法上,仲景因证立法、因法制方,使痞满理、法、方、药俱备

    环球中医药 2017年9期2017-03-04

  • 试论《伤寒杂病论》之四维辨治
    0)试论《伤寒杂病论》之四维辨治马冠军(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尉氏475500)《伤寒杂病论》不仅辨证论治,还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共四种辨治方法,四者分别以证候、病机、病因、症状为作用靶点,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四维一体构成中医学完整的辨治体系,称为四维辨治。囿于单一的辨证论治思维,既难以全面传承经典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发挥与发展中医学四维辨治的整体作用。用四维辨治理念引领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构建四维论治体系,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1期2017-01-28

  •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龙骨牡蛎的应用
    强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龙骨牡蛎的应用吴美玉尹立智徐强目的通过《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区分龙骨和牡蛎的功效,摆脱一些中医师们时常龙骨牡蛎不分的情况。方法借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出龙骨和牡蛎的功效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结果在仲景方剂中两药皆有的方剂中皆有同一症状。结论两方皆具收敛之性、皆有镇惊作用,但龙骨甘平属土,入足厥阴肝经太阴脾经,敛养归于木土也,牡蛎咸平属水,入少阳经少阴经,升发春木之气且敛阳归于水且能软坚散结也。《伤寒杂病论》; 龙骨;牡

    光明中医 2016年3期2016-03-10

  •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浅析
    于肾”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浅析王萌,张毅,李娟,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无不透露着八纲辨证,笔者认为,其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宗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作者通过探讨病机十九条中“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认为此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体现在肾阳虚衰,寒邪内侵,其脉沉微;少阴阳气不足,筋脉失养,发为拘急;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气盘踞,经脉被扰,发为振颤;肾阳不足,寒湿内聚

    新中医 2016年11期2016-02-22

  • 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访求记
    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访求记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0)李群堂民国时期出现了三种《伤寒杂病论》古本,其中“桂林古本”一再以各种形式出版,“长沙古本”也偶可一见,惟“涪陵古本”学者未睹真容。学苑出版社陈辉先生发心出齐三个古本,故有本文所记述之访求经过。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版本从来业医者,若非深研《伤寒杂病论》,少有能成就大事的。然自“伤寒”、“杂病”离析,版本由之纷纭。《伤寒论》一部,今皆以宋本为尊,故其流布亦最广。宋本所存“伤寒”之精义、仲景之佚文,虽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1期2016-01-27

  • 医圣张仲景
    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这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书。他也很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医书。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当时很有名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仲景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探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他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超过了他的老师。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古代医书,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5年8期2015-08-07

  • 《伤寒杂病论》书名辨析
    204)《伤寒杂病论》自问世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时至今日其书名一直未有定论,而存在《伤寒杂病论》和《伤寒卒病论》两种说法。一本书不应有两个书名,本文对《伤寒杂病论》目前存在的书名加以分析。1 伤寒的涵义要对《伤寒杂病论》书名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弄清“伤寒”的涵义。在中医学中,伤寒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已成共识。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狭义伤寒为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简明中医辞典》解释伤寒除上述两种涵义外,还指伤于寒的病因。伤寒广义狭义之说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2014-12-01

  • 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平年代考
    云经典温课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平年代考张茂云(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长春130117)《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史上立法垂方之大作,其具体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卒年代却头绪纷繁,人言言殊。本文通过考证《后汉书》、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仲景见何顒的时间”“仲景遇王仲宣的时间”“建安与建宁之辨”及近现代研究仲景生平的章太炎、钱超尘先生的大作,分析得出结论:仲景大概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01年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4期2014-02-05

  • 中医学术史中“现代八纲辨证”起源中的“虚假”❋
    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论述”这个物),才可能形成话语单位(“八纲辨证”这个词);二是陈述形式的连贯性可以确保话语单位的有效性,或者是由于存在超验的主体或者由于心理主观性这类统一的、连续的主体来保证陈述类型的个体化[2]。如果我们采用传统历史论证方法对研究对象作起源考察,“当我们要更久远地追踪这种时间的线索时,却一下子失去了足迹”[3],说明这种连续性是人为连贯起来的,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察;三是概念的一致性,传统编年史另一个前提就是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4期2014-01-25

  • 四逆散方文献学考证
    阴病宋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称“通行本”)所载之四逆散的方名、药物组成、主治证与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所载之四逆散截然不同,究竟孰对孰错,总体上难以遽下定论,具体条文则可以相互参证。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清·左盛德所藏,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的手抄本,是一部有价值可借鉴的版本,亦即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之前身。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已作为珍贵文物陈列在南阳医圣祠,受到国内外中医界学者的高度评价,但对其前身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尚没引起足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5期2014-01-23

  • 交叉融合式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试着采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原文来诠释《内经》理论的交叉融合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深奥的《内经》理论原文,通过另外一个角度的诠释,更加容易理解,更加贴近临床,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经》;教学研究;教学方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之作,其成书年代距现今大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正是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其文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1],所以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从而影响授课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7期2012-01-28

  • 浅析《伤寒杂病论》中穴位的应用
    0061《伤寒杂病论》为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六经辨证的体系以及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然而在《伤寒杂病论》[1]的398条原文中,并非只着眼于理法方药,其中与针灸有关的论述共35条,而太阳篇占21条、阳明篇4条、少阳篇1条、少阴篇5条、厥阴篇4条;论及误用火法如烧针、温针、灸、熏、熨等的条文有17条;当中论述针灸禁忌证者4条。另有资料[2]显示,用针刺法的条文有9条、用灸法的有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5期2010-02-09

  • 张仲景与“辨证论治”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理论对推动我国古代医学发展和保护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德和医术,尊称他为“医圣”。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以论述传染病和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是中国临床医学之祖。《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临症诊疗专注,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09年1期20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