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脾气的周亚夫

2024-05-19 17:52西武
关键词:梁王汉景帝周亚夫

西武

·倔在军营·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细柳军营外,蹄声如雷,掀起阵阵尘土。待尘埃落定,方才看清,原来是一队车马浩浩荡荡,正由远处而来。

这一年,匈奴自北方大举入侵,汉文帝派兵分地驻扎防守。此行他便是前来慰问大军的。先前,他已到过霸上、棘门等地,下一个慰问地点是细柳军营,此处由大臣周亚夫任将军。

汉文帝到了细柳军营,守门官兵却不开门,这可吓坏了汉文帝身旁的随行官员。一位随行官员心想:一路上皇上慰问各处,各军营将军都是迎进送出,怎么偏偏到了周亚夫这里,居然把皇上拦在门外,他是不想要脑袋了吧……

再看看守门官兵,个个手持兵刃、神情严肃,一副随时要跟人拼命的架势。瞧这劲头,别说,还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样子。

这位官员来到营门前,对守门都尉说:“好大胆,快把门打开!”

都尉回得简单干脆:“周将军没下令,不能开门。”

官员碰了一鼻子灰,心说:“我治不了你,有人能治你。”转身回到汉文帝车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汉文帝听罢,让牵马的随从将自己的车引至营门前。大家都以为守门都尉就算再大胆,也不敢不给皇上面子。可没想到,这名都尉见了皇上依然不开门。

汉文帝“刷脸”失败,只好按规矩办事,他又派出一位大臣来到营门前。

只见大臣恭恭敬敬,手持符节道:“皇上要入营慰劳军队,烦请通知周将军。”守门官兵核对符节后,迅速跑去通报周亚夫。

“周将军允许打开营门。”官兵回来说。

营门大开,汉文帝一行正要行进,一名都尉横臂挡车,再次拦下汉文帝的车马随从。“车马慢行,请遵守规矩。”都尉嘱咐道。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让马车快速奔跑,在军营你们得慢慢往前走。

随行官员又捏了一把汗,心想:这个周亚夫的规矩还真多,手下怎么个个都不要命了,竟敢三番五次对皇上指手画脚,小心龙颜大怒,到时候谁都没有好果子吃。这些官员惊慌失措,汉文帝本人面上反倒没什么表情,他起身下车,亲自拉着缰绳,让车慢慢行进。

阳光刺眼,随行官员的背上却是冷汗流淌,都在心里想:周亚夫将命不久矣。

一行人到了营帐前,定睛一瞧,帐外一员手持兵器的大将身挺腰直、面色庄重,不是别人,正是细柳军营的主将——周亚夫。只见他对汉文帝作揖,郑重其事地行了军礼,说道:“参见陛下”。

随行官员忍了一路,这时候终于憋不住了,其中一位面红耳赤,走过来怒气冲冲道:“周亚夫,你好大胆子,先是令手下拦门,继而又拦车,哪来的那么多规矩?臣子见了皇上当行叩拜大礼,这时候你怎么又不讲规矩,行起军礼了?别忘了,你面前的是皇上,普天之下皆是王土!没错,你是将军,是军营里的主将,但再大也大不过皇上!还不快跪下请罪,乖乖受罚!”

这一番话后,军营内鸦雀无声,只能听见远处的风声。将士们全都屏着呼吸不敢喘气,心里暗称不妙,眼看周将军的脑袋要保不住了,都为他担心着。

周亚夫听闻此言,蹙眉再拜,随即解释道:“守门都尉拦门,是因诸位不合入营的规矩。我曾下令,在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因此军内众兵将只遵守我定的规矩。守门都尉拦车,也是因为遵守营内规矩,军营里车马不得驰骋。我如今奉命抵御匈奴,乃是军职在身,怎能因皇上前来慰问就高兴过头,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因而我不行大礼,只以军礼参见陛下。”

周亚夫声如洪钟,说得不卑不亢。刚才那位官员听后竟然愣住了,敢情周亚夫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诡辩起来了,他更生气了,只是皇上在前,他不好发作,只得“哼”了一声,退在一边。众人低眉顺眼,都等着皇上发令惩治周亚夫。

汉文帝自打入营直到见了周亚夫,其间一直面无表情,也没有吭声。这工夫听了周亚夫的一席话后,他的面色愈发严肃起来,可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发怒,反而倚在车前的横木上向周亚夫表示了敬意,汉文帝道:“周将军说得句句在理,致敬慰劳将军,将军辛苦了!”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皇上原来没生气啊!

汉文帝怎么会生气呢?遇到这么称职的下属,他欣慰还来不及呢。当看到周亚夫治军严明,时刻保持清醒,军职在身不随便松懈时,汉文帝心里就笃定了一件事:有周亚夫驻扎在此,匈奴一定不敢来犯。

·倔在沙场·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和楚王公然叛乱。

这一日,汉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命他即刻出征,前去平叛。大军声势浩大,不日抵达了荥(xíng)阳。

俗话说得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此时吴国正在攻打梁国,势头正猛,梁国有些吃不消。梁王见周亚夫率兵而来,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于是,他派人找周亚夫寻求援助,哪知周亚夫并没有理睬,而是继续领兵往东北方向走,最后来到昌邑(yì),才命人挖沟建垒,并守在这里不再移动。

周亚夫死守此地,自然有他的道理:昌邑是军事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处,自然得拿下。此外,楚军凶狠野蛮,他手下的兵若和对方真刀真枪地对决,一定占不了上风。所以周亚夫想好了,既然主动攻击没有必胜的把握,那还不如死守昌邑,以逸待劳。至于怎么打,接下来的对策,周亚夫早在刚到荥阳时就已想好了。

周亚夫对平叛一事胸有成竹,可另一边的梁王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连日来吴国对梁國的进攻愈发凶猛,梁王原本把周亚夫看作救命稻草,可自他发出求助信息后,一直没得到回应,只得天天派人持续求援。可周亚夫呢,却跟没事儿人一样,对梁王的求救置之不理,依然坚守阵地,优哉游哉,好像梁国被攻打跟他这个大汉太尉没啥关系似的。

对于何时出兵救援梁国,周亚夫总不给个准信儿。过了些日子,梁王总算看明白了。

“那姓周的实在太可恶了,他压根儿就不想出手援助!”梁王火冒三丈,一生气直接上书给汉景帝。都是同姓的自家人,汉景帝对此事可不愿坐视不理,于是派使者找到周亚夫,让他奉皇帝诏令立即救援梁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平叛,应放弃梁国死守昌邑,这就是我的策略。”周亚夫对使者道。瞧,皇帝的命令周亚夫都敢不听,可见他真是个倔脾气的主儿,只要他认定的事,谁来劝说都没用。

周亚夫没去救援梁国,却有了其他动作。他调来一拨骑兵,让他们暗地里阻断叛军后方的粮道。

“太尉,我们接下来是不是该去救援梁国了?”骑兵完成任务归来后,询问道。周亚夫摆摆手,示意大家少安毋躁。

粮道被阻断以后,吴军因为缺乏粮食,人人饿得眼冒金星,别说攻打梁国了,就连走路都没什么力气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作战时最重要的保障,没有了粮食,吴军将士个个饥肠辘辘,哪还有什么力气打仗?周亚夫不战却已胜,可见实在是棋高一着。

这时候,按理说敌人已处下风,正是援兵动手的好机会。但周亚夫呢,再次出人意料,一不攻打吴军,二不救援梁国。他的做法让自己营内的士兵都犯起了嘀咕:“都说周太尉治军严明,是个打仗好手,怎么眼下却对自己人的求救无动于衷,如果错失良机怎么办?”

士兵们怎知,“良机”这词未免用得太早,真正的好机会在后头呢!

这天,吴军突然大举进攻汉军营垒的东南角。周亚夫原本在床上闭目养神,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起身,穿甲胄、拿兵器,指挥军队赶往西北角。

“务必严防死守,吴军等会儿就要赶过来了。”周亚夫对自己的判断十分自信。

果然没多久,吴军真的赶来了。双方抵死相拼,很快,周亚夫的军队占了上风。

吴军将士原本就饥肠辘辘的,如今一路奔波,从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赶到西北角,这段路程又消耗了他们不少体力。两军交战,吴军士兵都饿得前胸贴后背,战斗力当然比不过一直养精蓄锐的汉军了。吴军将领见讨不到什么好果子吃,决计速速撤退。

看到眼前的形势,周亚夫不再固守营垒了,此时正是他等待许久的“良机”!

他派出精兵对吴军紧追不舍,又是一番交战后,吴军被打得惨败。吴王见败局已定,只得丢下军队逃往江南。吴王弃军而逃,他手下的士兵自然不愿再抵抗,陆续投降了。三个月后,吴楚叛乱被平定。

周亚夫计谋过人,先是死守昌邑、阻断粮道,后又故意让吴军四处奔波,浪费体力,最后瞅准时机立即下令,将吴军一网打尽。如此精妙的用兵手法得到了朝中将领的认可。然而他的用兵之计没有考虑梁国的安危,未能对其及时救援,让梁王怀恨在心,并导致事后自己遭到了梁王的报复。

·倔在朝廷·

平定吴楚叛乱后,周亚夫成了有功之臣,几年后他又升任为丞相。丞相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左膀右臂,朝中无论有什么重大决策,汉景帝都要找周亚夫商量。不过周亚夫依然性格耿直认死理,他的倔脾气也在日后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天,太后跟汉景帝聊天。

太后说:“儿啊,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人不错,你不如封他为侯吧。”

“这不太好吧,不合规矩。”汉景帝有些为难。

太后却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你是天子,你的话就是规矩。还请听我的想法,封王信为侯吧。”

汉景帝被母亲说得有些动摇了。不过封侯对朝廷来说毕竟是件大事,于是他找周亚夫来商量。“丞相以为如何?”汉景帝说明情况,询问周亚夫。

周亚夫拜了拜,回答道:“高祖曾有规定,不是刘氏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能封侯。王信既非刘姓,又对大汉没有任何功劳,却只因是皇后兄长便被封侯,这不但不合规矩,更是奖罚不分,难以让人信服。”

汉景帝听他这样说,也不好再讲什么,王信封侯的事至此作罢。因为此事,周亚夫同时得罪了皇后和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亚夫的仇家像堆积木似的,越来越多。

说回梁王,自打吴楚叛乱被平定后,他来朝时总要到太后面前告周亚夫的黑状,说他这个不是,那个不是的,总之全是坏话。太后心里当然向着自家人了。因此,前有“梁王愤怒投诉”,后有“王信被阻封侯”,此时的太后,对周亚夫越看越不顺眼。

惹怒了一大群人,周亚夫的耿直却并未收敛半分,这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封侯”的事,周亚夫再次出面劝阻,直接导致他和汉景帝决裂。

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大汉,汉景帝一高兴,又要封侯。他想以此来鼓励其他人效仿,都来归顺汉朝。

周亚夫听闻此事,赶忙阻止道:“不可不可……”

“怎么不可?”汉景帝问。

“他们背叛自己的君主来投降陛下,这是不忠的行为。若封他们为侯,日后要是有大臣背叛大汉,陛下又如何能责备那位大臣呢?”

周亚夫如此这般劝阻一番,可谓苦口婆心、有理有据。但汉景帝眉头一皱,大为不悦。这一次景帝没听他的,没多久,五个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全都被封侯了。

周亚夫向来有股子牛脾氣。“忠言逆耳你不听,要我这丞相有何用?不干了!”周亚夫牛脾气一上来,干脆装病回家了。

·悲惨结局·

周亚夫毕竟是为大汉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他这一走,汉景帝还怪想他的。不久,汉景帝又要召见周亚夫,想看看他性子有没有收敛一些,若他知错,便准备将他召回来重新做官。

周亚夫应召入宫,汉景帝请他吃饭,备了好些酒肉,可偏偏没给他筷子。看来,汉景帝是想用这招让他服个软,只要他肯低头向自己认个错,过去的事儿就过去吧。

可周亚夫心高气傲,看出这是汉景帝使的下马威后,一句软话不说,立刻把脸拉得老长,转身就直接从别人那儿拿了双筷子。现在脸拉得老长的人换成汉景帝了。

汉景帝皮笑肉不笑地说:“朕为你准备的这些东西,还不能满足你吗?怎么还去别人那儿拿东西?”

周亚夫见状,只好满脸不情愿地下跪谢罪。但他只是形式上的谢罪,嘴里一句服软的话都没说。

“起来吧。”最终汉景帝长叹一声,还想再说点儿什么,却见周亚夫已经起身快步离开了,走时仍是一言不发。汉景帝本是一腔愤怒,此刻却全都化为无奈。

看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汉景帝想起当年自己父亲汉文帝曾说过的话:“假使有紧急情况发生,周亚夫可担当领兵重任。”

周亚夫确实有将相之才,领兵打仗是个好手,治国也有能力,可是这样的倔脾气,怎么能继续辅佐我的孩子呢?汉景帝陷入了沉思,摇了摇头。

周亚夫的倔脾气令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性格鲜明的名将,在军事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他的倔脾气也为自己埋下了无数祸根,最后因遭人陷害,被汉景帝关进了大牢。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绝食抗议,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猜你喜欢
梁王汉景帝周亚夫
一句幽默赚来了三个郡
一句幽默赚来了三个郡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远见与智慧
巧问深引 言文交融——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为例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惠施说弹弓
惠施说“弹”
周亚夫的“脾气”
谁是诛杀晁错的幕后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