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策略

2024-05-19 19:53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监测站环境监测水体

刘 沛

(保山市生态环境局龙陵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云南 保山 678300)

引言

随着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成为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水质监测对于准确评估水体质量、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监测方法和设备差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数据处理和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当前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尚存在不足之处,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威胁。

1 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概述

1.1 水质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特点

水质环境监测是指针对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参数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以评估水体质量,了解水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1]。水质环境监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水质环境监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监测指标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估,如pH值、溶解氧、温度、水体中的污染物等。其次,水质环境监测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长期、连续地进行监测,以掌握水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和趋势。

1.2 水质环境监测的内容

水质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征等多个方面。在物理性质的监测中,主要包括水温、浊度、电导率、溶解氧等参数的监测,这些参数能够反映水体的物理状态和状况。化学成分的监测则包括水体中的各种无机离子、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的浓度和组成,以评估水体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状况。此外,生物学特征的监测涉及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以了解水体的生态系统状态和生物多样性[2]。除了上述内容,水质环境监测还需要关注特定水源地的监测,如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因为不同水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2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

2.1 传统物理化学方法

传统物理化学方法基于水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定量测量和分析水样中的物理参数和化学成分,以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程度,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高以及数据结果稳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水质环境监测领域。

在物理参数的监测方面,包括了水温、溶解氧、浊度、电导率等指标的测量。水温是衡量水体热力状况的重要参数,可以反映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影响。溶解氧则是评估水体中氧气含量的指标,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生存和水体的自净能力至关重要。浊度则是测量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与水的透明度和杂质含量有关,可作为水质污染的指示指标之一。电导率则反映水体中电解质的丰度,它帮助评估水质是否受到化学污染的影响。

在化学成分的监测方面,常见的参数包括溶解无机离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的测量。溶解无机离子如氨氮、硝态氮、硫酸盐、氯化物等,是评价水体营养状况和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有机物包括溶解性有机碳、化学需氧量等,可以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和分解程度。重金属则是判断水体受到工业和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指标,如铅、汞、铜等重金属的浓度是判断水质污染程度的关键。

2.2 生物指标监测方法

生物指标监测方法是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中的另一重要方法,它基于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来评估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通过观察和分析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生理指标等,可以揭示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状况的变化情况。生物指标监测方法具有全面性、灵敏度高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生物指标监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浮游植物监测、浮游动物监测、底栖生物监测等。浮游植物监测通过对水体中微型藻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观测,能够评估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等现象的发生概率。浮游动物监测则通过观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活习性等,反映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水质的稳定性及相应的生物群落变化[3]。底栖生物监测则通过观察和分析水体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情况,反映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的程度,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2.3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是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它是利用现代化的快速检测技术设备,在野外或实验室中快速、高效地进行水样分析。现场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利用便携式仪器或试剂盒,能够在实地或临时检测站点对水样的关键指标进行快速分析,对水质状况进行及时评估。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主要技术包括便携式光谱仪、电化学传感器、免疫分析试剂盒等。便携式光谱仪能够通过光学原理对水样中的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如测定水中溶解有机物的浓度、污染物种类等。电化学传感器则可以实时监测水质中的氧化还原电位、pH值、氨氮等参数,具有实时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免疫分析试剂盒则利用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原理,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水样中的微量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

2.4 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感知手段获取水域的多光谱、高光谱等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够实现对水域的动态监测和空间信息的综合展示[4]。

在水体监测方面,遥感技术能够获取水域表层温度、浊度、叶绿素含量等信息,对水质参数进行遥感反演和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的获取,可以观测到水体受到污染的影响范围和变化情况,识别污染源和监测污染扩散情况,为水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撑,GIS技术能够对遥感数据进行多维度、空间化的整合和分析,结合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因素,实现对水域环境的综合分析和态势感知。

3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3.1 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首先需要确保监测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能够减少误差和偏差的产生,提高数据的可靠性,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培训和监督监测人员的操作技能,确保对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过程的严格控制。

3.2 保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还要求保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在不同的监测点、不同的时间进行水质环境监测,需要遵循相同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以确保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水质状况,以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分析。还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统一和标准化的处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包括对数据进行质控,如数据异常值的处理和修正、缺失数据的填补等,以消除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误差和影响。

3.3 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还在于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决策的基础,对于评估水体污染程度、分析污染原因、制定污染治理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水质环境监测数据的定期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判断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此外,监测数据还能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效,监督环境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为环境监管和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3.4 评估和监控环境水质的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还在于评估和监控环境水质的变化趋势。通过持续、长期的监测,获取大量的水质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趋势预测,了解水质状况的演变和变化规律。准确的监测数据能够帮助分析水质状况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水质恶化的问题和风险,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策略

4.1 制定标准与规范

4.1.1 监测项目选择和标准的制定

在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中,监测项目选择和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首先,针对监测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水体环境的特征和监测目的。针对不同水域的类型和特征,例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应当选择相应的监测指标,例如溶解氧、氨氮、pH值等,以确保监测覆盖到关键的水质参数,监测项目的选择应考虑到水体的自然景观、生物群落等因素,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环境状况[5]。

其次,制定监测标准需要考虑监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应当借鉴国际和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确立符合监测目的和现实条件的监测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水体,应制定相应的水质环境标准,以便更好地解释监测数据、评价水体质量状况,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效率,从而确保监测项目的选择和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4.1.2 规范质量控制标准与流程

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中,规范质量控制标准与流程对于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建立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监测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包括对监测仪器设备的校准和验证、对质控样品和质量标准品的使用以及实验室分析方法的验证等。该标准还需包括对采样过程的规范,确保采样点位的选择、采样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等环节符合规范,避免外部因素对监测数据产生影响。其次,对质量控制流程进行规范,包括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控制点。

4.2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4.2.1 完善水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水质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明确监测活动的组织和执行流程,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制度中应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采集和处理的规范、实验室分析的要求等,确保整个监测过程的规范和标准化。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明确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数据记录和报告的规范、质量控制流程的细化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4.2.2 重视质量培训及人员素质提升

质量培训及人员素质提升是保证水质环境监测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策略。监测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培训,熟悉监测项目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了解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操作规程。培训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样品采集和处理、实验室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监测人员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关注最新的监测技术和标准,在相关领域进行持续学习和研究。应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学术交流会议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交流,提高技术水平和素质。

4.3 设备的定期校准与维护

4.3.1 规定校准方法和频率

为确保监测仪器设备的准确性,首先需要规定校准方法和频率。校准方法应基于国际、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并考虑到仪器设备的特性和使用环境的实际情况。校准方法应详细描述校准所需的步骤和实施要求,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度满足监测要求。校准频率的确定应根据仪器设备的特性、监测要求以及历史校准结果来评估。常规的校准频率应根据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要求进行确定,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校准检查,并进行中期校准。对于重要的或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设备,也应根据使用情况和监测要求进行更频繁的校准和检查。

4.3.2 建立设备故障排查、维护计划

除了定期校准,还需要建立设备故障排查和维护计划,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故障排查计划应包括故障的检测、定位和修复、灵敏度和准确度的调整等方面内容,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应立即进行排查,确定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维护计划应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洁和保养等内容。定期检查包括对仪器设备的各项功能进行检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清洁和保养应涉及设备外观的清洁、传感器和探头的清洗,以及润滑和防护等方面的措施,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设备性能的稳定性。

4.4 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与分析

4.4.1 采样处理质量控制

首先,应该确立适当的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以充分反映监测对象的水质情况。在采样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采样方法和流程,包括采样容器的选择、标签标识、现场处理和保存等步骤。此外,应定期进行采样器具、采样容器的清洁和验证,以避免杂质和交叉污染对样品质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采样处理后的样品保存和运输也需严格控制,确保样品保存条件符合要求,防止样品受到外部污染或化学变化,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样品泄漏或破损,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4.2 实验分析质量控制

首先,应根据监测要求和标准方法,严格控制实验分析的步骤和操作流程,包括样品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执行、仪器设备的校准和验证等。在样品处理和实验分析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平行样品的分析、质控样品的使用和实验室空白的监测等,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4.3 数据记录质量控制

在数据记录过程中,需要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应建立统一的数据记录格式和项目,对监测数据进行规范的记录和管理。此外,需要确保数据记录的可靠性,包括时间记录的准确性、数字记录的一致性和符合性,减少人为错误和录入失误。另一方面,应建立数据审核和验证程序,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定期的审核和验证,发现错误或异常数据及时进行修正和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结语

该文通过对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旨在改善水质监测的质量和可靠性。该研究明确了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的方法多样性和重要性,并初步探索了标准制定、体系建立、设备维护以及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策略。鉴于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策略是当务之急。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质量控制标准和流程的改进、新技术的应用、人员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以提高环境监测站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为保护水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猜你喜欢
监测站环境监测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