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匠人”文化建设中重构教师形象

2024-05-18 08:32赵莉闸祺
留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匠人重构校园文化

赵莉 闸祺

教师形象是教师精神风貌、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教师群体内部或自身对职业所特有的价值的认识和情感认同。

当下,社会对中职学校教师形象的共识为:着一身灰色工装,围着车床打转,疲于与学生斗智斗勇。形象消极、刻板,反映出社会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教师的职业和价值认同存在不足和严重偏差。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反映学校“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衡量一流中职学校建设成效的“硬指标”,教师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消极、刻板的形象亟待重构。武汉二轻校通过培育“匠人”特色校园文化,重构教师形象,让家长和社会重新认识现代职业教师和职业学校的新风貌。

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形象重构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原武汉二轻校教师禹诚,以优雅知性的姿态和“爆棚”的职业幸福感多次登上各级各类媒体,在一定范围内刷新了传统印象中的中职教师形象,在提升中职教师积极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中职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积极正面的教师形象与校园文化建设互为支撑,彼此促进。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反映出师生的共同追求,也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导向,教师的形象则是影响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最直接因素。一般而言,积极正面的教师形象,能够帮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辐射影响力,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给予学生良好的精神文化感染。多方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喜欢有广博知识、教学得法、公平公正、真诚幽默、关爱学生、穿着得体、健康个性的教师。具有积极正面形象的教师有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有效互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学生崇拜优秀的教师,将其立为模仿的对象,立志成为优秀的人。如此,以良好教师形象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导向功能。反之,消极负面的教师形象,无法使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更为不利的是,学生从不良形象的教师身上获取的价值导向是片面的,甚至是消极的,直接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中职发展需培植“工匠精神”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起着基础性作用。

一部分学生经中考首次“分流”,进入中职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其技术技能的学习兴趣、专业潜能、职业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得到发掘,从而为技能成才奠定基础。随着职业教育深造“立交桥”的打通,成才渠道趋于多元化,中职教育发展、中职生成才将实现“无限可能”,赢得自信。基于此,中职教育势必要“提质培优”,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以其传承、敬业、益精、专注、创新的本质内涵全方位重构中职教师形象,继而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熏陶和培养。

学校抓住此次契机,把技术的物质奇迹与人性的精神平衡起来(“人性的精神”在这里可被理解为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培育“匠人”特色校园文化,重构教师形象,实现教师形象的自我认同,对内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育人;对外全面展示中职教育、中职教师的内在特质,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营造良好氛围。

以“匠心”文化重构教师形象

学校的“匠人”教师重构过程,是一个不断设计与完善的过程,对外需要社会对中职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的认识及认同,对内需要教师不断在职业内部建立起自己的规范,并不断地提升自我,以“匠人”的态度,感悟“匠人”的精神,展现“匠人”的风采。

敬业、奉献的“匠人”态度。教师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身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自古以来,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强调的是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要致力为“中国制造”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职教教师不计回报地付出、奉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塑造教师积极正面形象的有效途径。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规范对教师言行的约束和影响作用,以师德师风教育为载体,浸润“匠人”特色校园文化,积极重构教师形象。学校将师德师风主题教育贯穿全年,引导教师树立“匠人”工作态度,热爱事业、甘于奉献。教师一年签订两次师德承诺书,对标《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自省,以学校《教师文明行为规范》约束言行。学校将学生和家长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一年两次集中評学评教,评价结果列入绩效考核。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赋予教师成就感;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实现师生心灵沟通,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赋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为顺应变革,学校精选厚植“匠人”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传承,培养敬业、益精、专注、创新的精神内涵,在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赋予学生核心职业竞争力。为此,教师先要领悟“工匠精神”,成为合格的“匠人”。

首先,知识和技术技能传承并重,是中职教师形象设计与重构的鲜明特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大环境下,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呈现爆炸性增长并不断“老化”,这需要中职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刷新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文化和技术技能资源,方能完成“匠人”知识和技能传承的使命。学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理念,年均组织教师培训600余人次(该校专职教师124人),及时向教师输入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用信息化手段跟踪教师知识更新进度,塑造勤学、钻研的教师形象。

其次,学校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借鉴 “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优秀企业管理模式,增强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规范、细节意识,以“规”格物、以“矩”修身,以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赋予学生受用终身的“硬本领”和“软实力”。

最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鼓励教师抱团开设名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改革“满堂灌”的教法,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将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新技能的创新者,以此践行“匠人”文化的创新本质精神。

独具魅力的“匠人”风采。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包括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等。

中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中考“筛选”过的学生,其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弱、行为素养也相对缺失。要将这些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其成为能工巧匠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中职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学校倾尽力量,努力将教师打造成受学生欢迎的群体,从容面对巨大挑战。学校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有经验的年长教师“手把手”为青年教师传授育人经验,为其解惑。新建成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培养教师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心专业辅导人员及时帮助教师舒缓压力,培养幽默感。学校聘请专业人士对教师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教师的外部形象及个人气质,进而提高整体魅力。

经此多方面教育重构后的教师,人格特色鲜明,以优雅、睿智、幽默、严谨治学的形象示人,还能“接地气”“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展现了“匠人”的迷人风采,更大范围地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和好评,为实现职业教育培育技能英才营造了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匠人重构校园文化
长城叙事的重构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