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学术座谈会纪要

2024-05-18 00: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严先生严家现代文学

田 露

2023年11月14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求实——严家炎学术文献展暨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主持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家炎及夫人卢晓蓉,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李宏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学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与会嘉宾回顾了严家炎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肯定严家炎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共贺严家炎先生九十华诞。

一 继往开来与求实出新

座谈会上半场由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主持。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致辞中指出,严家炎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第二代学人”的领军人物,严家炎先生的教学与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他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理念,以旺盛的学术创造力,在研究上常开风气之先,同时为学科的发展、学术新生力量的培养,尽职尽责地做着“保姆”工作,可谓“劳苦功高,德高望重”。严家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新时期之初,他率先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拨乱反正”工作,为萧军、丁玲、巴金等作家正名,显示了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的担当和创见。1980年代先后出版的《求实集》《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深入辨析和澄清了一些重大的理论是非问题,对学科的重建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开辟了新的方向。严家炎先生是新中国文学的见证者和探索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严先生先后发表了关于《创业史》《李自成》等长篇小说的评论文章,抓住了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作出考察与阐述,美学评价与历史评价并重,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影响深远。严家炎先生还是一位极具行动力与责任心的学术组织者。197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对这“一会一刊”,严先生付出了巨大心血,为团结、引领现代文学研究界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3月到7月,严家炎先生陆续将近万册藏书和书房家具、名人字画等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2021年5月,严家炎先生再次将1500多封书信、400余份手稿捐赠给文学馆。面对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现代文学馆有责任和义务加以整理、研究、传承、展示,使严家炎先生的文学精神形成广泛影响。

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作为学界代表在发言中以“继往开来”和“求实出新”概括严家炎先生的学术成就。谢冕教授回顾了严家炎先生在北大攻读副博士到留校任教,参与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之后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的历程,认为严先生取得的成就不仅是由于他的勤奋、才华、智慧和悟性,也是因为他的高尚人格、人品。他接受了唐弢、王瑶和杨晦先生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真正做到了继往开来。谢冕教授以严家炎先生对金庸小说和《创业史》的研究为例肯定严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的求实、出新,他不被常规与潮流所裹挟,以一贯谨慎、严肃的治学精神推动学术的进步。

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重点谈到严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贡献。他认为王瑶、李何林、唐弢等第一代学者是学科的开创者,而第二代学者是学科研究传统的建构者,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是严家炎先生,一位是樊骏先生,他们被学界称为学术的两位“警察”。严家炎“严上加严”的态度,为学科的健康发展起着学术警戒的作用,对学术正气的培育起了很大作用。钱理群教授以严先生的三篇文章讲到他对第三代学人的影响。首先,严家炎先生在《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一文中提出学科研究的原则:一是以接触原始材料作为研究起点;二是强调要从史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学风。其次,在1988年《走出百慕大三角区——谈二十世纪文艺批评的一点教训》一文中,他认为现代文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多元并存,因此强调现代文学研究要显示这个多元并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态度看待现代文学不同追求的不同学派。最后,他在1997年《不怕颠覆 只怕误读》一文中提出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既要坚持保护、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又不要将其凝固化,不要回避它所存在的问题,要有新的发展和超越。钱理群教授认为严家炎先生有三大学术思想:一是坚持从史料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作风;二是多元共生的文学史观和方法论;三是坚守五四又超越五四的基本立场。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在发言中认为,本次展览中丰富珍贵的学术文献,显示出严先生及其毕生研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始终充满了生机和学术活力。无论是筚路蓝缕之期与新中国建设的互助,还是开拓成熟之期与改革开放的融合,都可见出严先生个人治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新中国国家发展之间的有机互动。严先生从1956年《论所谓“艺术方法与世界观的矛盾”》开始,到2023年2月接受访谈发表《文学史家的“笔”与文学史的信誉》一文,如此漫长的学术生命,如此深邃不间断的学术思考,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令人崇敬的是严老师始终切实出新,独立不迁。同时,严先生的学术文献、学术研究虽然都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中心,却一直都有沟通古今中西的气象。他的学术工作主要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在现当代文学学科范围里进行的,但是他的学术思考、学术活动从未局限于北京大学,也从未局限于现当代文学学科。严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强调全史在胸,严先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更是全科在胸、全局在胸,其视野涉及文史哲各个领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在致辞中谈道,严先生是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是学界的一面旗帜。严先生的研究历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现代文学研究不断创新的特点。刘勇教授用传承、持重、求实来概括严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严先生长期担任多种重要学术职务,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严先生主持学会工作的过程中秉持严谨态度,保有博大的胸怀,他发扬了学会既踏实治学、锐意进取,又追求自由、海纳百川的格局,让学会发展井然有序、有张有弛。严先生承前启后还体现在他是文学研究的标志性人物,是现代文学学科一路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深远洞察现代文学研究发展动向的引领者。其次,严先生不仅继承老一辈研究者持重沉潜的研究风格,还在很多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做出了诸多开拓性的建树,可以说严先生思想和学术演变同时具有深刻重大的文学史、思想史乃至社会发展史的意义。他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打破了已有格局,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一面。最后,严先生用“求实”作为自己早期论文集的名字,体现了对自己治学理论与为人之路的根本要求。严先生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半个多世纪,始终看重实事求是,“有一分材料就说一分话,没有材料就不说话”,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他坚守一生的准则,贯穿了他的研究乃至做人的方方面面。

座谈会上半场最后,严家炎先生的夫人卢晓蓉老师代致答谢辞,表达对所有与会人士的诚挚感谢。她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自成立以来就成为现当代文学界新老学者心目中的学术重镇,有力推动了现当代文学事业蓬勃发展。严先生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文学馆给予他的宝贵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他捐赠书籍、手稿、实物的过程中,文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亲力亲为,还把一些受损的珍贵书信进行了修复,令人感动。如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更加如虎添翼、声名远播,最近又满腔热情、尽心尽力地筹办了严家炎学术文献展和座谈会,令人再次感动不已,感激不尽。

二 清正闳放与致善尽美

座谈会下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李今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以“清正闳放”来概括严家炎先生作为文学史家的学问境界。严家炎先生做学问是公认的严谨、扎实,他碰到一个可疑的问题,往往是带着这个问题从原始材料或者作品细读、分析入手做研究,所以非常扎实。他对史料的极端重视,那种基于史实阐释的厚重感,是现在我们所有文学史,包括我们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都没有达到的境界。学风严谨扎实是严先生公认的一个特点。这跟严先生的个性、脾气有关,他做人认真,真正信服和实践实事求是,他平时生活中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很少随波逐流,所以严先生的品格、脾气融会到他的学问之中,形成了清正的格调,跟浮躁的学风拉开了距离。同时,严先生的学问又是闳放的,他的选题无论是大题目,还是以小见大,都能够牵动学术界的思考,引发学术生长点。他往往对那些人云亦云的观点提出质疑,打破成说。严先生的文学史研究视野非常宏阔,并不受学科壁垒的限制,这跟严先生的理论学养有关,严先生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基础,他后来做文学史的一些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也是从这里出发。他做文学史研究,非常善于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提炼问题,把握精神现象和时代内涵。“清正闳放”是严先生的人品,也是他的文品,构成了严先生作为文学史家的境界。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谈道,新文科建设现在如火如荼,新一代学者的视野、技术、感觉和文体都跟前辈学者隔得很厉害,但是不应该忽视前辈学者的贡献。前辈学人著作背后的心情更值得体贴,读严先生的书不仅是读他的结论,更是读隐含其中的历史沧桑。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大部分喜欢单打独斗,这在学术探索上有其合理性,可另一方面学界确实需要少数德高望重且公正无私的学术组织者。因此谈论学人的得失,著作之外还得讨论组织能力和引领作用。同时,若论治学风格,第二代学者的特点是严谨切实之中,同样不乏开拓进取——努力开枝散叶往各个方向发展,比如文学史、思潮流派、文体风格、学科史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起了重要的组织引领作用。作为会长王瑶先生的左膀右臂,樊骏先生主要负责学会,严家炎先生主要负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两人的配合默契,使得1980年代、199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风清气正。陈平原教授希望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学者手稿展或者学术文献展做成常规展览,做成一种收藏特色、一种特殊表彰形式。这不仅是纪念诸多的学者,更重要的是借此怀念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学术时代,呼唤一种我们认可的学术风气。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教授认为,严先生的文学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当中,隐含着很多思想解放的因子,对后来的现代文学研究启发很大。严先生的重要贡献和启发在于:他在文学史尤其是小说流派史,看到了每一个作家群落表述空间的独特性,其中蕴含的无限种可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丰富性是严先生非常欣赏的,他的这种包容、多元带有文化生态的观点,使人想起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对文学史研究、学术研究的态度。另外,严先生的研究有一种纵深感,有史的东西在里面,同时,对几个经典性作家的研究又很有亮点。比如他对鲁迅的研究,谈到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严先生在论述乡土文学的时候,有另外一种眼光,论述中能感觉到他对于作家创作个性的尊重,这些点和线联结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有纵深感的文学景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程光炜教授回顾了严先生文章中他受教最多的《关于梁生宝形象》一文,文章初刊于《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这篇文章思想风格的尖锐性与1960年代的独特背景有关,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一社会和文学思潮涌动下的产物。尽管如此,严先生在该文中提到的几个关键点仍然抓住了“十七年”文学根本的缺陷和不足,虽然是评价柳青的一部作品,可关涉的却是当时描写先进人物的全局性问题。严先生把梁生宝的人物形象塑造概括为“三多三不足”。有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的现象在1950年代初农村小说中已经开始流露出苗头,在1960年代愈演愈烈。1952年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的文章里,周扬批评了文艺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此后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这个问题。而严先生对梁生宝的形象评价,正是在当代文学对自身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一篇概括精准且具有深刻历史反思性的文学批评,击中了要害,所以才如此振聋发聩。严先生的这篇文章至今都是认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一个鲜活的文学史参照。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许子东首先从“先生”和“老师”两个词的区别谈到了北京三代学人的精诚合作,其中重要的前提是第二代学人的继往开来,除了樊骏、严家炎先生,还有北大的乐黛云、洪子诚老师,他们都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来的,却在新时期开创了新的学科,直接跟后面的学术力量无缝衔接。其次,许子东教授提到严家炎先生最突出的学术贡献都是剑走偏锋的,他对梁生宝的评价出现在那个时代,不仅有学术见识而且要有政治勇气。在大家都对金庸有顾虑的时候,严先生力推金庸;大家都从文学政治集团来分析文学史的时候,他强调流派。其实主旋律和剑走偏锋是不矛盾的,作为一个研究者他可以非常独特,正是有很多这样独特的挑战才能够让主旋律一直保持生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远东教授专门讲了严先生的论战风度。严先生的学术带有很强的论争性,他就像侠客一样,通过几次大大小小的论战,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品格,取得他的学术成绩。第一次是《创业史》的论争,第二次和五四文学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有关,第三次是1982年徐迟在《文艺报》发表《现代化与现代派》掀起的关于文学现代化问题的论争,第四次是与七月派作家关于丘东平自杀、路翎小说存在“痉挛性”的论争,第五次是1990年代严先生和袁良骏就金庸小说意义进行的论战。后来关于现代文学的起点也引起了论争。严先生参与了大大小小的论争,有时是主要论战方,有时是被动参与论战,其中体现出来的风度、信念、价值观,包括他总结出来的一些原则、原理,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学术工作、学术论争非常有意义。他的学术体现出来的气象是求真、唯实、致善、尽美,这是至高的学术境界。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原秘书长吴宝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锡铨教授、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专家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李惠彬、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解志熙教授等人都深情回忆了师从严家炎先生的难忘经历,严先生的言行举止、学术风范都昭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严先生,也是北大校风、学风、教风重要的传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严家炎先生漫长的学术生涯与1980年代的“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1990年代的现代化思潮,以及新世纪对现代化的反思都紧密相连,他对丁玲、胡风等的重评,对小说思潮流派的研究,关于现代文学起点、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的考辨,对金庸小说的评价,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分析,对东西方现代化不同模式的研究等都非常重要,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主导了学科发展的进程。严家炎先生所走的是持续探讨、不断修正与逐渐深入的学术之路。他形成的求实的治学品格和学术精神、一以贯之的真诚与独立见解,以及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都体现了现代学术的使命与价值,尤其值得当下的学者学习和深思。

猜你喜欢
严先生严家现代文学
适当妥协是一种智慧
严先生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严上加严”的“真相”与“假象”
残荷
天边飞来严家河
傲慢的苹果,你要逼我给骗子送钱?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